比驚慄多一點

 

如果你喜歡看恐怖電影,特別是像貞子從電視機爬出來的那一種,賣弄驚嚇場面的電影,《1408》會令你失望。《1408》的吸引,不在於血淋淋的畫面,或造型嚇人的鬼怪,而是那種喘不過氣的壓迫感,將人推至瘋癲的絕望,然後,絕處逢生。
《1408》改編自美國著名驚慄小說作家史提芬金(Stephen King)的短篇作品,話說戲中男主角米高是驚慄小說作家,專門到鬧鬼的酒店留宿,再將經歷筆錄。米高來到海豚飯店,不顧一切入住曾經死過56名房客的1408號房。
由米高對海豚飯店感興趣,到他與飯店經理糾纏,導演一步一步的拉緊觀眾的神經。一個接一個死亡個案,把緊張鋪展起來。一個空房、一個演員,要製造懸念一點也不容易。導演的確花了很多心思,也顯出創意,設計了很多不能預計的驚嚇:突然開動的收音機,播著深遠的女人歌聲;計時器突然被啟動,由一小時開始倒數,每一次風吹草動,都將觀眾迫向牆角。然後再來與主角「埋身」的驚嚇,米高被窗框夾斷手掌,被幻象追斬;尤其主角用紫外線檢查房間,看見房間每處都曾沾滿血漬,緊湊的剪接令人毛骨悚然。導演又將空間扭曲,將密閉空間與外在環境交錯,然而主角其實根本無法逃脫,和觀眾一起墮入絕望的深淵。
驚慄的鋪排可說是步步進迫,滿足了觀眾刺激的渴求;音效的運用也與劇情配合諧和。不得不讚男主角尊古錫(John Cusack)的演技。他的獨腳戲佔了全套電影超過三分之二,沒有對手的情況下,觀眾也能完全感受到他的心理變化:由一開始根本不相信房間鬧鬼,慢慢設法逃出房間,到後來怨自己竟然入住1408,最後更選擇與房間同歸於盡。他重見女兒的一段,更讓人深切感到他對女兒的疼愛。
《1408》細心的鋪排,並非只是為了將你嚇倒。主角根本的驚恐,其實不來自房間一切的古怪東西,而是他內心的恐懼與歉疚。他對女兒的愛、對妻子的恨、對父親的內疚,就是房間對付他的籌碼。他不能放下他的偏執,就不能擺脫1408的操控。不過,有關主角與各人的感情,刻畫得還不夠深刻和清晰,是一個遺憾。
相比起同是出自史提芬金手筆,由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閃靈》(The Shining),《1408》不算甚麼經典大作。不過比起只會以邪教、妖魔為題的外國驚慄片,《1408》絕不是俗不可耐的普通電影。

新聞與傳播學院三年級
李婉儀

 

 

旅行的意義


電影:《1408》
導演:米高希夫斯敦
主演: 森姆積遜、尊古錫
書名:《帶著偏見去旅行》
作者:劉細良
出版社:上書局/05年7月

「什麼是旅行的意義?」
此話一出,大概你會聽到以下幾句公式化的答案。首先,回答者會強調,旅行和旅遊是絕對不同,旅遊是參加「趕鴨仔」的旅行團,行程毫無彈性;旅行卻是無拘無束地遊歷,踏足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浪蕩天涯,感受異國文化,體驗不同的生活習俗。
可是,感受往往是最虛無的事情。走在華麗的古典建築群裏,竭力按上快門留住倩影之際,究竟我們能感受到多少異國文化呢?
的而且確,太多人將旅行浪漫化了,譬如,他們會幻想巴黎的夜如何璀璨美麗,憧憬著夢一般的浪漫氣息。待到有機會置身當地,一睹慕名已久的風光景致時,一股空虛的感覺卻在陶醉片刻之後油然而生,頓然覺得自己對異國文化無從掌握。
在《帶著偏見去旅行》裏,作者要指出的是,文化旅行的本質不是玩樂,而是需要冷靜而踏實的思考,對不同的事物細心觀察,例如作者從印象派的畫作中,窺探十九世紀末巴黎布爾喬亞的生活氣息等等。
作者認為旅行要有得著,更重要的是透過比較,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文化。當我們回首看北京的時候,會發現圓明園修復工程,重建了部分被戰火毀掉的宮殿,變成了迷宮,更在湖內鋪設膠膜,確保四季有水,供遊客水上玩樂,使之變成了圓明園主題公園。中國旅遊工業的問題是以收益為上,過分迎合遊客的玩樂心理,結果斷送了不少值得保留的文化風景。其實,遊客的需求只是其中一種消費需求,不能變成改造文化歷史景點的唯一指標,一切按遊客的標準去重建、改造、創作具歷史意義的景點或將歷史事件變成景觀時,全中國將會變成一個超級主題公園。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作者深入淺出,引用自己豐富的旅行經驗,滲入批判性的文化見解,戳破了旅行文化中的一些盲點。很多時候,大眾傳播媒介在塑造我們對旅行的單一印象,帶著大背囊上路,那段熟悉的主題音樂響起,斜陽下我們看見自己長長的影子,好一種自由上路的感覺!可是,旅行的意義,更在於自由背後,在旅途上產生文化偏見,帶著好奇與問號去看這個世界。
下次旅行,不妨也試試帶著偏見去旅行吧!

英文系三年級
何煜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