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何處往?
不如滿世界闖闖!

大專樂與怒

編輯■王倩 
記者■黃詠恩 溫馨 吳麗香
 
 

放下教科書,拋開論文紙,你打算逛街蒲吧看電影,還是拎起行李自助遊?
脫下四方帽,卸下畢業袍,你會埋首於《南華早報》的招聘廣告,還是已提起公事包被無盡的業務環繞?
有一群大學生深信,掙錢享樂的機會多不勝數,但青春卻是一去不返。他們離開校園第一件事,便是本著一腔熱誠和勇氣,遠征異國當義工,為青蔥歲月譜出一段無悔的樂章。

透過AIESEC,向世界出發

何美智

李蔚詩

陳燕妮


何美智 零五年中大政治系畢業
服務地點:羅馬尼亞
擔任 :殘疾人組織義工


「考完終期試的翌日,我已經在前往羅馬尼亞的航機上了!」
現職公關的何美智,在零五年到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為當地傷殘人士設立的組織Motivation Romania Foundation做義工。美智說,雖然組織內傷殘人士都需要坐輪椅,但他們完全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輪椅及房間內的特別設施都是他們親手造出來,使他們在屋內可以毫無障礙地走動。他們還在工場內製造不同的輪椅,以低價出售給有需要的人,達至助人自助的理想局面。
美智為當地全國性的傷殘奧運會做宣傳,負責印製宣傳刊物,還為該活動設計了會徽。會徽有一個球和兩個一正一反的剔號,組成一個人形,象徵健兒們雖有肢體殘障,卻依然衝勁十足。當傷殘奧運會正式舉辦時,美智已回到香港,有關機構把運動會的宣傳品寄了給她,刊物、衣帽全都印上了她親自設計的標誌,令她感到既開心又滿足。
除了跟傷殘人士接觸,Motivation還安排她到一所收容中心向當地的殘障小孩教授英語和手工藝。她說:「那裏的小孩子很喜歡我,即使他們不知道我是甚麼人、幹甚麼來的,但他們會抱着我,笑得很開心。」他們還會雀躍地把做好的手工貼滿整個房子。





何美智(中)與羅馬尼亞當地人。


李蔚詩 零五年中大會計系畢業
服務地點:印度
擔任:義務英文老師


現工作於法國興業銀行香港分行的李蔚詩,辦公桌上擺放了一幅相片,一群有著深色皮膚的兒童,笑得天真爛漫。「每次看到他們我都會很開心,整個人立即精神起來!」蔚詩說起那次印度之旅,眉宇之間帶著興奮。
零五年四月至六月,蔚詩在印度一家小學當英語教師。她憶述:「我在小矽谷之稱的海得拉巴(Hyderabad)工作。印度貧富懸殊極其嚴重,我工作的小學位於貧困的村落,家長們認為小孩讀書浪費時間和金錢,倒不如當童工幫補家計。」印度的童工,三、四歲已在街頭洗衣服賺錢,五、六歲便要做搬運工作,每天用小手搬起沉重的石頭。
蔚詩服務的小學由志願機構開辦,除了學費全免,還提供免費午餐,好說服家長讓子女讀書,使孩子脫離童工生涯。這些學校設備落後,環境簡陋得連一張桌椅都沒有,遑論教科書。小孩子只能手執短短的鉛筆,伏在地上寫作業。當她做家訪時,發現學生一家人住的是一間不過三十呎的房屋,旁邊還有一座大垃圾山為伴。男童的媽媽已經去世,由姐姐照顧家中的一切,爸爸則帶著他和哥哥出外當搬運工人。哥哥和爸爸負責搬運大石,五歲的弟弟則負責把大石逐塊劈開。「當你看見他們的貧窮,你會明白為甚麼家庭要小孩子出外工作,因為賺得一塊是一塊。」
蔚詩說:「他們會尊重貧窮的人,也會尊重自己。我很佩服印度的小朋友,縱然他們生活貧苦,但臉上卻總是掛著笑容。我把學生們的照片放在案頭,工作疲累時便望一望,提醒自己:有一群人的處境比我艱辛千百倍,他們卻帶着微笑堅持下去。」



印度童工搬運從垃圾山撿來的物品。

 

透過AIESEC,向世界出發

AIESEC全名為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Etudiants en Sciences Economiques et Commerciales,成立於一九四八年,總部在荷蘭鹿特丹,是一個非牟利國際學生組織。它在九十多個國家及八百餘所大學設有分會。AIESEC提供世界各地不同的實習工種,主要分為教育、地區發展、工商管理和科技四類。每年舉辦三百五十場國際會議,提供三千五百個海外研習機會及超過五千個領導職務。有意參加的年輕人只須通過原居地的分會面試,便可「向世界出發」,可透過組織網站查詢相關訊息:http://www.aiesec.org


臨別時李蔚詩的學生從樹上摘了花送給她。


陳燕妮 零七年中大翻譯系畢業
服務地點:摩洛哥
擔任:義務英文教師


將於今年畢業陳燕妮,從大學一年級已經開始儲蓄,準備畢業之後要跳遠一點、高一點去看世界。去年的九月十二月間,她選擇在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Rabat)一間志願組織擔任義務英文老師。由於當地缺乏資源,從教學進度到每一頁教材都由她一手包辦。她謂兩地學生很不同,香港的學生很多時候都是被迫來上課,摩洛哥的學生則會熱烈地叫「老師!老師!」,使她分身乏術。
在摩洛哥的三個月中,燕妮重新認識了伊斯蘭教。摩洛哥的居民約八成是阿拉伯人,兩成為柏柏爾人,且大多數是遜尼派教徒。她接觸的教徒大都友善熱情,他們會將朋友當親人看待,不是新聞報道中那種會發動恐怖襲擊的激進分子。
燕妮說,她認識的摩洛哥人家庭觀念很重,他們的話題全圍繞身邊的家人和朋友,齋戒月更令燕妮體會到伊斯蘭社會「一個都不能少」的強烈家庭觀念。「齋戒月是他們一家團聚的節日。穆斯林『家』的觀念有別於香港人的核心家庭,他們的家庭包括所有的親戚,甚至只要你是其中一人的朋友,他們都會視你為兄弟姊妹。學生們擔心我一個人過節會孤單,便請我到他們家,在日落後一起歡聚。(齋戒月內只能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食)」燕妮笑着補充,正因摩洛哥人熱愛家庭聚會,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會在家中擺放數張大大的沙發,客廳也會有一個擺滿杯盤的櫃子,好招待聚首一堂的親朋戚友。
在摩洛哥居住了三個月,燕妮有一番深刻感悟。她被伊斯蘭社會牢固的家庭觀深深感動,回港後更珍惜和家人的相聚時間,會多些陪父母上茶樓。她還特別提到摩洛哥人主動唱國歌給她聽,又邀請她唱中國國歌,但燕妮覺得很羞愧:「有一段國歌我不會唱。」從摩洛哥人身上,她學會了珍惜中國的文化。

邊做邊玩,一起體驗異國風情
每年都有很多大學生和他們一樣,透過AIESEC學生組織到海外做義工。除了做義工,他們每逢周末還可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義工夥伴去自助旅遊。不諱言「工作和娛樂的比例是三比七」的美智不但在羅馬尼亞觀光,還坐火車到塞爾維亞和土耳其等地旅遊。美智眉飛色舞地說:「AIESEC的好處是地區網絡『強』,到哪兒觀光都有當地分會的職員當免費導遊。」燕妮則在摩洛哥當「鐵娘子」。她曾連續行山九小時,登上寒冷的高峰,她雀躍地說:「我竟然在非洲目睹人生第一場雪!」她還獨自勇闖撒哈拉沙漠。
燕妮在摩洛哥旅遊時認識了一位日本音樂家,他浪跡世界各地,和不同的音樂人一起演奏,有時也會在街頭獨奏:「我從他身上領悟到,生活其實可以不平凡,人生不是只有『奮鬥、上進和賺錢』這條路。我們有權選擇,選擇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陳燕妮與當地人聚餐。


身穿摩洛哥傳統服飾的陳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