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能忘掉過去,但過去卻不會忘掉我們,這是電影《人生交叉剔》的話。

九名故事主人翁各有不同背景,看似互不相關的他們,在短短的一天內卻彼此牽引出一段又一段的哀傷故事。他們之間的不同故事,表面上可能只是一種偶然;他們各有不能忘懷的過去,偏偏要在同一天面對人生的抉擇。兩個臨死的父親渴望死前得到兒女的原諒,一名被父親當作賺錢工具的神童希望從他的生活解放,一位為了錢下嫁富翁的女人在將承繼家產時才良心發現。

一切都令人不禁問為何過去要這樣玩弄人。但來到這一天,是命運的安排還是巧合,他們不知道。事已至此,不是現在就是永遠。此刻,人們只想改變,或許也只可以改變。

如果面對改變時,最終怎麼樣都只會後悔,那麼,做了後悔是否比不做後悔好?沒有人知道,電影也不作探討,亦非故事的重心。《人生交叉剔》想說的是,不論你作出甚麼決定,影響不單是自己的一生;人們是共同的活著,人與人之間命運互相交織纏繞。世上所有都不是偶然,有果必有因。

三小時的電影,道出了九段人生。《人生交叉剔》是一套由命運譜出的樂章。也許你會感到180分鐘的片長咄咄逼人,但人們說電影是存在的擴張,能帶你體驗一生無法經歷的東西,可以讓你超越時空,跨越國界,所有無形的界線都可被衝破。容許我說,好的電影往往能令你對生命有新的了解,而《人生交叉剔》正是這樣的一套電影。


張曉揚
文化研究二年級

 

保護天星碼頭鐘樓的聲音鬧得熱哄哄,集體回憶的熱潮轟然而起。幾年來所有關於保育舊建築保育文化的賬一下子全翻了出來,中環域多利監獄建築群、油麻地警署、灣仔街市……要如何保育這些舊建築,確是大費周章。

舊建築和文化,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曾特首說,明白香港人對舊事物有感情,於是將具保留價值的建築物審議再決定去留。有論者提出,保育了舊建築,卻不代表保育了其文化含意。天星碼頭的鐘樓拆了,大鐘確是可以放進博物館。但其文化意義,卻該如何保存?

香港文化政策匱乏,確不知從何處說起,台灣作家龍應台說過,香港文化的缺陷,可說是由「中環價值」的壟斷所導致,像西九、中區警署,就是在商業的氛圍下演變成今日的爛攤子。可是,香港不是一直靠著以經濟為著眼點的心態去拼鬥的麼?香港在回歸前是國際金融中心,回歸後成為亞洲國際都會,華廈聳立、十里洋場,港人一直自恃的成功因素,在何時反成為了香港的絆腳石?

《文化起義》載錄了十多位學者及文化從業員對香港文化的反思。正如卷首所說,香港身分和價值,本應在1984年出發探索,卻在2004年才真正起步。西九龍的爭議、中區警署、維港填海的風波,甚至是對整個文化政策生態的思考,都暴露了所謂的「中環價值」,已無法在今天成為香港唯一的合理價值。作為香港人,找出香港該如何自處,方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香港不只是政府的地方,香港還是我們的地方。看看香港,想想香港;反思一下文化,反思一下將來。


薛健鋒
新聞與傳播學院二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