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地聽Podcast
iPod在全球大賣,在香港也十分流行,甚至已成為青年的流行指標,而附屬為iPod功能之一的Podcast也迅速在全球流行,去年三月更開始殺入香港。

利用iPod收聽個人製作或電台的節目,特點是方便、容易下載,只要把你想聽的節目下載到iPod後便可隨時隨地收聽。把iPod接駁到電腦,電腦中的iTunes便會自動更新iPod中的Podcast節目,而且節目類型多樣化,任君選擇。相反如要聽傳統電台節目,就要定時定候扭開收音機。

Mike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二年級生,他在四個多月前開始收聽Podcast:「有次上網時無意中得知Podcast這東西,在好奇心驅使下便下載來聽聽,一聽之下便覺得不論節目內容或下載形式都很特別,於是一直聽到現在。」Mike用Podcast收聽很多不同類型的節目,如港台的《新聞天地》、港台DJ華夫及Vivien製作的節目《Moshow》、「吹水」節目如由大腦電波和Ryan主持的《男人部落》等。而他最喜歡的節目是《Moshow》,因為能從中得知很多IT知識。對自稱是Podcast忠實擁躉的他而言,聽Podcast已成為每天必做的事。「聽Podcast實在太方便了,把喜愛的節目下載後隨時隨地都可以收聽,控制權全在我手,聽傳統電台就不能這樣。」

接觸Podcast已有半年的Timothy認為Podcast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做到個人化:「我可以只揀選自己喜愛的節目下載到iPod收聽,但傳統電台就不一樣,你扭開收音機未必正在播你喜歡聽的節目。」

內容多樣化
雖然Podcast在香港的發展不算成熟,但仍有不少類型的節目可供聽眾選擇,雜誌小品類的有林子揚的《CMM•創作人•腦地圖》;教女性「扮靚」,由Vivien主持的《女人Guide》;IT節目有《Moshow》;知識類型的有由方志剛主持的《氣象•人•語》;文化類型也有介紹閱讀的《讀男手記》等等。聽眾可以透過軟件iTunes搜尋並免費下載到iPod中收聽,相當簡便。

限制少 個人化
   Podcast除了方便和內容多樣化外,究竟和傳統電台有何分別,可以風靡全球呢?站在Podcast製作人角度看,林子揚認為Podcast相對較獨立,沒那麼多限制,可做到傳統電台難以接觸的敏感題材包括三級內容或粗口。現為港台DJ、同時也是Podcast製作人的華夫及Vivien也認同此點:「傳統廣播比較顧慮社會道德,使命感較重,但Podcast就像blog一樣,說甚麼都可以。」

現任秘書的Ivy坦言因為Podcast節目沒有規限,所以吸引她收聽:「我最喜歡聽由Poey主持的《女人私密檔案》,那是個談性的節目,其露骨程度現時沒有任何一個節目可以比擬,例如會談到在哪裡進行性行為會比較『激』、甚麼床上技巧才能滿足女性等。」
  
香港不普及 涉多個因素
Podcast在外國大受歡迎,但反觀其在港發展卻似乎停滯不前。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李賴俊卿指出在香港,傳統電台如香港電台只是有限度地把部分節目轉成Podcast;另外有質素的個人製作Podcast節目暫時不太多,收聽人數又不穩定,所以傳統電台和聽眾都對Podcast抱觀望態度,這使Podcast少了一股推動力。

林子揚也同意香港的Podcast節目做得不夠好,他表示:「有些人隨便用一部MP3機作錄音,錄完後不剪輯就放上網。我認為即使做一本《大學線》都不能隨便拿去黑白影印就了事,你也要拿去正式印刷,這跟製作Podcast是一樣的道理。」

除了節目素質本身,他也指出一些外來及地區的因素。例如,美國的聽眾可以在iTunes music store的網頁一站式下載自己喜歡的節目和歌,然而整個大中華地區連這類網頁也沒有,這窒礙了Podcast的發展。
此外,因香港節目以粵語為主,聽眾有限,廣告收益不會很大,所以商營機構不願花資源。他指出:「外國的節目主要說英語,所以美國製作的Podcast在挪威也有人收聽,香港的節目則做不到這樣的效果。」

製作Podcast需動力
   雖然Podcast在香港的發展暫不理想,但吸引許多製作人繼續製作。以從事建築的Calvin為例,他和朋友有個旅遊網,所以便嘗試製作有關旅遊資訊的Podcast節目。Calvin並非專業傳媒人,星期一至六都要上班,卻堅持製作Podcast節目。他沒有專業器材,製作時只用普通的麥克風,但每次都會花上數晚時間去錄音和剪輯一個短短十多分鐘的節目。

華夫既是專業DJ,又是Podcast製作人,他認為做電台和Podcast最大的分別是Podcast沒那麼多限制,自由度大得多。他又認為做Podcast頗有滿足感:「雖然電台聽眾比Podcast多得多,但在電台節目中送一些電腦用品如滑鼠等,和在Podcast節目中送禮,回應的人數竟然差不多呢!」這令他更覺得有群支持者在鼓勵他製作Podcast,所以會繼續做下去。

無法取代傳統電台
   縱使Podcast在香港發展較慢,有些人仍覺得Podcast或Video Podcast的出現可能會取代傳統媒體。但Calvin指出,由於Podcast不能提供即時及互動資訊,所以這個可能性較低。

華夫則認為,收聽傳統電台節目的人數,比收聽Podcast的多得多,而且兩者在受眾方面完全不同,故難以取代電台。林子揚則覺得Podcast若發展得好,長遠來說可催逼傳統電台在製作節目時同時將節目轉化成Podcast。

商機潛能無限
Podcast這種新技術最受人關注自然是商機問題,雖然Podcast在香港並未普及,但Vivien指:「Podcast當然可以賺錢,這是個新的市場、新的廣告形式,有這種潛力。」

李賴俊卿指出,雖然Podcast現時在香港處於過渡時期,但她預計蘋果電腦不會輕易放棄龐大的東南亞市場。她相信只要大型傳播機構也製作Podcast,整個潮流就會被帶動:「當一間大公司在Podcast界發展得好,其他競爭者自然跟隨進入這個市場,Podcast在大量競爭下,質素將大大提升,市場會膨漲,吸引力也會上升。」當所有人都認識了這新種技術後,將來的節目也可開始收費。

Podcast精神符合消費核心
   對於香港Podcast的發展,林子揚覺得Video Podcast的出現及普及有利Podcast發展,因為廣告商能較易賣廣告,例如在畫面下端放個品牌的標誌。李賴俊卿也同意Video Podcast可擴大市場,例如新力的Play Station Portable (PSP)已可支援Podcast,用家可以下載Podcast節目到PSP中收聽,在此帶動下,不單會有同類公司相繼支援Podcast,而且會有更多青年人使用iPod,她相信Podcast會繼續發展。她說:「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個人主義抬頭。如果一樣東西可以創造一個完全屬於個人的世界,可以和現代人自我中心吻合,這正正是消費主義的核心,也是iPod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