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劉慧芬 江詠華 記者■ 馮寶怡 莊菀婷 林穎敏

  政府二月宣布籌劃八年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下稱西九)重新整裝上馬,備受爭議的天幕不復再,各項核心文化藝術設施也要重新審視。今天的大專生將是西九未來的用家,然而,政府的西九計劃內容卻和他們的需要背道而馳,更有學生批評西九計劃是「未學行先學走」,軟件和硬件俱備的發展計劃才是他們真正所求。

  本刊於今年二月以小組形式訪問對文化藝術有不同取向的大專生,了解他們對西九的意見。本刊並以問卷形式,訪問了六間專上學院(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共三百一十名學生對西九的看法。

  「建西九不如建賭場!」

  問卷調查顯示,只有約兩成半的大專生經常或間中欣賞藝術文化活動,表示自己甚少或從不欣賞藝術文化活動的有五成五;但卻有約六成受訪者認為香港需要一個文娛藝術區,而大專生心目中理想的文娛藝術區,並非政府構思中的西九。

  不少同學認為只有藝術愛好者才會使用西九,西九計劃未能惠及大眾。理工大學旅遊與管理系一年級生黃嘉穎,本身甚少參與文化活動。她覺得香港的藝術愛好者很少,西九的文化設施建了也沒有人去:「我根本就沒興趣去看,西九和我沒有關係,如果我去西九都只是為了逛商場。」

  就讀嶺南大學工商管理會計系一年級的陳宏煥也認為,西九跟他沒有切身關係 : 「有關西九的報道都集中在財團上,若(興建西九)只是為了財團的利益,我寧願沒有。」

 城大專業英語傳意副學士一年級生植潔雯也認為,在西九興建另一些設施,例如美食廣場等,更能引起香港人的興趣。她指香港的文娛藝術區若加入如搶包山、港式奶茶等和本土文化有關的東西,會比建議中的藝術更能推廣香港。她說:「如果是法國那些國家,我倒會去看看他們的博物館,但香港又不是以文化藝術聞名,要看也不是來這裡看。」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長許日銓在校內負責推廣藝術,他曾嘗試收集老師和同學對西九意見,但最後只收到六個回覆。他激動地表示:「學者們花這麼多精神為誰?根本不關我們的事!等到這些設施完工時,我們這班人已經『耳又聾、眼又矇』了。到底是誰會使用西九的設施?」

  他認為學生不關心藝術、不關心西九:「我感到十分痛心,在我們學校的制度裡,要令學生注意一件事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計分,否則沒有人會關心。」

  西九高不可攀

  西九的文化藝術設施不但未能吸引對文化藝術不熱中的學生,就連積極參與藝術活動和修讀藝術課程的學生,也不支持政府的西九計劃。

  醉心戲劇的劉嘉慧,現時在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修讀演藝文憑,她打算畢業後投身演藝事業。她擔心像她們這批新晉的藝術工作者會被西九計劃拒諸門外。她說:「西九給我的感覺是一個高尚的地方,要在那兒表演比在文化中心的大劇院更難。剛畢業的藝術工作者未必能在那裡演出,進駐的相信都是大型的商業化團體。」

  城大工商管理副學士一年級生梁凱婷經常參觀攝影展覽,她覺得發展藝術不一定要在高級地方:「年輕人需要的未必是那些成本高的設施,有一個像牛棚的地方就可以,只要有作品和欣賞者,就能發展出藝術。」

  對於大專生的憂慮,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坦言,西九的對象主要是國際級的海外藝術團體:「現時許多海外藝術團體因找不到合適的場地表演而擠滿了文化中心、大會堂等設施,令很多新晉藝術團體沒有表演場地。如果海外團體都去了西九,那麼新晉團體就可以享用現有的設施。」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蔡錫昌,也是戲劇導演及編劇,在大學推廣藝術已有二十多年。他認為西九應提供較小型的表演場地給本地藝術團體,他說:「西九計劃中必須有一些小型場地。試問香港現時有哪一個表演團體可以有二千名觀眾的叫座力?」

  身兼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主席的中大音樂系教授陳永華也認為,政府在西九計劃中,應關注新晉藝術團體的需要:「西九私有化會令租金昂貴,商家可能要看回報才決定是否出租場地。西九的設施除了給殿堂級的人表演外,也應該給新晉藝術工作者使用的機會。」

中大藝術行政主任蔡錫昌認為西九應提供較小型的場地供新晉藝術團體使用。
(林穎敏攝)

  真正需要:練習場地

  不少大專生在訪問中也表示,西九計劃不應只顧興建大型的表演場地,而忽略排練的場地。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一年級生詹灝銘說:「即使演藝學院是香港唯一專業培訓演藝人才的學院,但演藝的學生也因為練習場地不足,要在校園內的後樓梯練習。」

  劉嘉慧以往參與劇團「友好戲體」時也沒有固定的排練場地。她指排練地方並不易找:「有時會在理工大學的空地排練,不過要忍受風吹兩打。我們也曾在城大的課室排練,但倘若沒有城大的學生在場,隨時會被趕走。最好就是在其他劇團的排練室排練,環境一流,但不便宜。」

  他就讀中大環境科學系一年級的林屴汧於青少年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常常表演。他指一般樂團的收入少,難以擁有自己的練習場地。因此,理想的文娛藝術區應該有大量租金便宜的練習場地。他說:「藝團需要練習的地方,展覽需要製作作品的空間。沒有練習,哪來表演?」

演藝學院學生劉嘉慧擔心新晉藝術團體難以使用西九。(林穎敏攝)

  西九欠軟件配套

  有了場地,也要有文化藝術人才和觀眾才行。政府花了多年時間,研究發展西九硬件,卻忽略了教育觀眾和培育人才的軟件。有受訪大專生指這是「未學行先學走」。

  港大建築系一年級生鍾婉瑗經常欣賞舞台劇,她認為觀眾根本未準備好迎接西九,政府應先在軟件配套上下功夫,提升觀眾文化水平:「政府現在連軟件都沒有,興建西九只是浪費金錢,最終可能變成數碼港,有靚屋但沒有家庭,進去也沒意思。」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二年級生馮錦崙間中參與校外劇團演出,他認為一個地方的文化氣氛,不能單看設施如何,而是看當地人的文化修養。他說:「香港人未有這樣的文化水平,既不夠人表演,又不夠觀眾欣賞。設施已經足夠,與其空置一堆場地,不如著手做好一些基本的東西,如培訓人才。」

  中大管弦樂團團員,中大會計學院一年級生冼俊軒也建議,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去培育人才和觀眾:「多數藝術教育工作者是義務性質,其實政府應該在教育上投放更多資源。當觀眾層面準備好,對藝術文化的需求就應運而生,那時才是迎接西九的好時機。」

  對於有學生指西九計劃的軟件未準備好,何志平表示,硬件和軟件是相輔相成的:「有時要有了硬件才有軟件,但軟件又不能落後得太多。在西九計劃中,我們標榜有硬有軟。」

  蔡錫昌則認為西九計劃欠缺長遠的軟件配套:「軟件問題從未解決過,沒有人說興建西九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需要一個長遠而全面的計劃。」他對此深深慨歎:「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很多學生都不明白文化藝術的好處,又怎能期望他們懂得欣賞文化藝術,成為觀眾呢?」

  供應主導的「忽然文化」

  立法會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小組委員會主席梁家傑同意大專生指西九計劃是「未學行先學走」的說法,他指西九計劃應循序漸進,他又認為整個計劃偏離了文娛藝術重心,是「忽然文化」。

  他無奈地指出西九的硬件設施並不奠基於需求,而是供應主導。「政府根本沒有做過甚麼需求研究,他們說是供應主導,意思是當興建了一堆設施,自然有東西 (藝術團體和觀眾)去填塞。然而思考的方法不該如此。」

  他又認為政府要有完整的教育配套,以提升香港人對藝術的鑒賞力:「我們要有恆心,香港不像巴黎,小學生時代就參觀美術館……如果在香港展出西洋版畫,可能只有幾萬人看,但西九是為七百萬人而建,並不只是那幾萬人。」

  何志平指政府其實已在推行藝術教育的改革:「中學百分之八至十的時間是用來進行藝術教學,政府也會撥地鼓勵辦學團體設立藝術中學。」他又表示會協助演藝學院、浸會大學等發展文化藝術。

  就讀演藝學院音樂系一年級的詹灝銘則覺得政府對藝術的支持根本不夠,政府一方面投放大量資源去興建西九,另一方面又削減對演藝學院的資助,是自打嘴巴。「政府還說甚麼支持藝術,演藝學院卻被削資,我覺得很可笑!」

大專生覺得
西九計劃中最重要的是……

據本刊調查所得,只有約五成大專生關心西九計劃。在關心西九發展的大專生中,他們認為西九計劃中哪個項目才是重要?七成二認為文化設施是西九中重要的項目。

文化藝術設施
72%
單一招標
33%
營運成本
33%
環保問題
27%
天幕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