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可怡 記者■馮錦崙

  早於一九九八年提出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事隔八年依然停留在蹉商階段,現在更推倒重來。這個投資料過百億的藝術區,是否真的能推廣藝術文化?在旺角行人專用區,或許你能找到答案。沒有天幕、沒有舞台、沒有戲票,西洋菜街化身成「西九龍文娛藝術街」,戲劇,就在街頭上演。

   虛構劇院 劃出舞台

  「西九龍文娛藝術街」的背後策動者,是「好戲量」的一眾團員。劇團的藝術總監楊秉基於二零零零年成立「好戲量」,演繹一齣齣沒有劇本的街頭即興劇,吸引一個個路過的人接觸戲劇。

  兩年前開始,「好戲量」的團員便在旺角行人專用區用橫額貼在地上劃出演戲的「舞台」。演員會按之前擬定的主題,即興演出一個故事或事件。觀眾可在紙條上寫上對白,在演員演戲期間把紙條遞上,讓演員唸出對白以改變劇情發展。今年一月,「好戲量」就為劇目「我愛你個頭」的二月重演,在旺角街頭上演情侶吵架的街頭劇,觀眾可以控制演員下一步究竟是和好如初還是爭辯下去。楊秉基說:「這種劇場無疆界、無座位,觀眾更可一起參與創作,成為劇中的一分子。」

  雅俗共賞 讓所有人接觸戲劇

  楊秉基慨歎:「現在政府說要興建文娛藝術區。他們著重的是劇院有多華麗、有多寬闊,但這偏偏不能令大眾關注藝術。我們稱自己表演街頭劇的地方為『西九文娛藝術街』,就是要告訴發展商,這裡沒有座位、沒有間隔、也沒有天幕,但卻是最能夠直接接觸觀眾的舞台。」

  「好戲量」的理念是做到雅俗共賞,不論是西裝畢挺,還是腳踏拖鞋的人,都有認識戲劇的機會。

 鄭鳳玲是「好戲量」的全職團員,已參與了劇團演出三年多,她認為戲劇不是高人一等,也不分階級。「所有地方都是我們的舞台,不論貧富,所有人都可以看;甚至不是錢的問題,忙碌的人只要經過街道就可以看到。戲劇最重要是以人為本,在街頭與觀眾互相交流,就是我們的目標。」

 「好戲量」選址旺角,是因為這裡聚集了三教九流、各式各樣的人,他們不常接觸戲劇藝術,所以在這裡演出街頭劇,可以主動地把戲劇帶入這些組群的生活之中。

  因好奇而駐足行人專用區觀看街頭劇的梁太表示:「偶爾會在旺角看到他們表演。這種表演方式蠻吸引,也會增加我對戲劇的興趣,至少,他們令我知道有街頭劇的存在。」

  另一位觀眾Amy 也認為街頭劇很有趣:「這是一個頗新鮮的嘗試,因為觀眾可以加入自己的對白,不只是由演員演,互動性很強。」

  戲劇源於生活 表達意見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很多人每天都在上演街頭劇。」致力推廣香港民眾劇場(People's Theatre──將社會議題融入戲劇)文化多年的莫昭如指出:「以前街頭賣藝人在身上搽油,何嘗不是演街頭劇?即使現在,街上的推銷員也是在演街頭劇,他的劇就是向觀眾推銷貨品;世貿會議期間,韓國農民三跪九叩又何嘗不是一次震撼的街頭劇?」

  戲劇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只是我們未能察覺。「好戲量」的街頭劇,正正提醒我們「劇場無疆界」和「戲劇源於生活」的理念。莫昭如表示:「若然我們不滿足於只表演給固定的中產組群看,我們就得走到社區,主動到其他階層的群眾面前表演。」

  香港文化團體「進念.二十面體」的藝術總監榮念曾表示,街頭劇除了可以推廣戲劇之外,也是藝術家表達社會意見的平台:「藝術家會透過街頭表演,挑戰公共空間,來表達對社會的意見。」

  鄭鳳玲畢業於香港教育學院,她選擇不當老師,而走上全職「好戲量」劇員的道路,是因為戲劇令她的眼光更闊、更廣。「我想如果我畢業後立刻成為老師的話,我不會做得好。」她說:「當老師只能對著學生及書本,現在我演街頭劇,能接觸不同類型的人。我才知道原來世界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崗位,不同的人對一件事,可以有很不同的感受。」

  鄭鳳玲希望透過街頭劇,向更多人發表「好戲量」對社會的意見。「我們的戲劇台詞有:『我樣衰唔代表唔可以扮靚』、『領綜援唔代表我懶』等,是希望使大眾重新審視一些約定俗成的想法。」要改變社會殊不容易,但她認為:「我相信堅持下去就可以做到。」

  隱形劇場 不知不覺當演員

  演出街頭劇,也不一定會讓觀眾知道他們正在看戲。隱形劇場(Invisible Theatre)是一種令觀眾不知不覺間參與戲劇的表演方式。香港大學研究生陳子安,曾三次參與「好戲量」的街頭隱形劇場。陳子安表示:「之前在香港未試過做(隱形劇場),而楊秉基有這個想法,我們便開始在旺角上演隱形劇場。」

  隱形劇場是沒有劇本的,其演出是希望讓途人以為目睹真事,但實際是演員在即興做戲。其他工作人員會留意途人的反應,暗地裡以電話通知演員,再作出不同的劇情發展。

  「好戲量」於今年的情人節,在旺角演出一幕情侶爭吵鬧劇。楊秉基親身上陣當演員,和另一位女劇員扮演情侶,在街頭爭執吵鬧。經過的人都信以為真,更聚集了數圈觀眾圍觀。觀眾看見女演員氣得拂袖而去,都大叫楊秉基追上去,有些更遞上自己手拿的鮮花,給楊秉基「箍煲」。最後楊秉基和女演員以擁抱打圓場,圍觀的人才歡呼拍手、滿意離去。

楊秉基(右)和女演員在旺角吵架,惹來近百圍觀者。(相片由好戲量提供)

  引發社會反思

  陳子安指出,隱形劇場能讓觀眾全面參與戲劇演出,成為劇中的演員。「觀眾不知不覺參與戲劇,會令演出更加逼真,反應和感受更真切。」他又表示:「我們做隱形劇場的目的,是希望引發人們對一個課題的討論和反思。」

  他憶述有一次,他坐輪椅扮演一名殘疾人士,在街上大罵香港的殘疾人士設施及殘疾歧視條例的不足。「途人會幫我推輪椅上石階,後來更有一位警員友善地勸我,叫我尋求實質的方法申訴,還告訴我他已過世的父親也是傷殘人士,所以他感同身受。」

  隱形劇場雖然未必能切實解決社會問題,但陳子安認為至少能令途人反思現存制度的問題。

  相對傳統戲劇,街頭劇能令觀眾更主動參與,他們可以加入自己的對白和當演員,莫昭如認為這才是有效的推廣:「戲劇不應只局限於劇院裡,人人都應該參與創作藝術。不只限於欣賞,使觀眾一起創作,才是真正地推廣藝術文化。」

  街頭劇也無疑為「好戲量」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宣傳效果,增加了他們室內劇場的捧場客。楊秉基指:「早期的劇目「與高行健玩遊戲」,只有一百個觀眾。現在的劇場總觀眾人數差不多達二千。」他更憧憬:「我希望將來戲劇界能夠有更多「好戲量」(指獨立自資的劇團),不計成本效益,真正將話劇文化向大眾市民推廣,使它融入所有人的生活中。」

陳子安曾參與過三次隱形劇場的演出,他認為:「隱形劇場能引發人們對一個課題的討論和反思。」
(張可怡攝)

「好戲量」簡介
楊秉基於二零零零年的戲劇匯演比賽,憑「忘了時間」獲得優異演出獎,此後成立「好戲量」獨立劇團。演出過的劇目包括:「駒歌」、「我愛你個頭」、「陰質教育」、「吉蒂與死人頭」等等。當中「吉」劇被日本著名卡通人物代理Sanrio,指責侵犯Hello Kitty的註冊商標,因而令「好戲量」「名噪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