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新知
 

香港風力發電
電力政策成最大障礙

編輯■蔡文健 記者■劉德欣 周榕榕

香港的天空灰濛濛,有人歸咎珠三角的工廠。但科大研究也顯示,本港空氣污染的源頭是供應全港電力的兩家電力公司——「中電」及「港燈」,它們是最大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排放者。要改善空氣質素,使用較環保方法發電是解決辦法之一。香港首座風力發電站即將投產,風力發電是否環保發電的新出路?

香港風力發電發展緩慢

        今年二月,全港首台具商業規模的風力發電機在南丫島大嶺動工興建,預計2006年初便可以投產。港燈估計,一台風車每年將可生產一百萬度電,足夠供應250個四人家庭一年的用電量,約佔整個南丫島總耗電量的百分之三。

        不過,地球之友的環境事務主任區詠芷批評,香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步伐遠比其他國家慢。與香港鄰近的日本、台灣早在十多年前已發展風力發電。她說:「風力發電是世界發展得最快、技術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相比起世界其他發展風能的地方,香港兩間電力公司仍然要耗用四至五年的時間去興建一座風力發電站,發展步伐緩慢,令人懷疑這只是公關教育的手段。」

綠色和平可再生能源項目主任張韻琪也表示國內的風能發展比香港快得多:「廣東省政府是全中國第一個省政府率先做風能開發的。南澳島全島有二百多支風車,最早一支風車十多年前已開始運作。」

        二零零二年機電工程署發表的《香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指香港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目標為: 2012年可以滿足全年用電量的百分之一; 2017年可以滿足百分之二; 2022年滿足百分之三。張韻琪批評這個「一二三目標」非常非常之保守。區詠芷指剔除了國內定義為非可再生能源的「廢物轉化能源」後,這個目標只分別餘下百分之0.08、0.46和1.2。她說:「中國承諾在二零一零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會佔全國總容量的百分之十,香港這近乎零的可再生能源目標遠低於其他國家。」

不能還是不為?

是甚麼原因令香港風力發電發展如此緩慢?電力公司與政府口徑一致,同聲指香港天然資源不足。

        港燈發言人表示,香港的土地資源有限,對發展大型風力發電站存在限制。若與火力發電比較,風力發電密度低,因此佔地比較多。「以南丫島發電廠為例,五十公頃的土地容納了3420兆瓦火力的發電機組,但風力發電機組則需超過五萬公頃的土地才可提供相同的發電量。」

        中華電力公共事務經理王佩瑜也強調:「如果用風能產電至中電現時總發電量的百分之四時,我們需要的風場面積相等於整個九龍半島。」機電工程署高級工程師陳國柱也指推動發展風力發電最大的阻力是土地不足。「風力發電場需佔用大量空間。產生香港用電量百分之一的風力場須要約二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或海面,相當於香港島面積的四分之一。」

        然而,學者與環保團體紛紛反駁這些觀點狹隘和短視。香港理工大學可再生能源研究室主任楊洪興表示,由於香港是個半島,故沿海岸線很多地方的淺海可以興建風車。他續指:「我們已經作過估算,未來風力發電可以達到香港用電量的百分之五十至七十。」

        其實,機電署的報告也承認香港擁有一定的風力資源,但較環保團體估計的數字為低。報告指香港的郊區風力發電場能滿足1999年全年電力需求的百分之七點五,而近岸的海上風力發電場可滿足香港全年電力需求的百分之二十三。

北望珠三角 與內地聯網

香港土地資源不足,與中國內地一起發展再生能源是一個可行方案。綠色和平的研究顯示,2015年整個珠三角洲百分之十五的電力可來自再生能源。張韻琪建議,香港政府可以貫徹泛珠三角融合的宗旨,與廣東及華南地區發展電力聯網,共同發展可再生能源。「整個區域不再分香港、廣東還是汕頭,而是一個整體、一個電網。內地生產了風電可以駁上網,消費者可以買該公司的風電。開發整個區域的風能資源,既可紓緩區域內電力不足、供應緊張的問題,也保障了珠三角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梁慧嫻也支持用內地資源與香港資本共同發展可再生能源:「香港投資在內地興建風力發電場,然後買回那些電,可說是一個雙贏的方案。」

利潤管制成最大阻礙

        發展風力發電有百利而無一害,步伐卻仍然如此緩慢,張韻琪認為,最大的阻力主要是因為香港的電力政策。

        政府與兩間電力公司分別於1964及1978年和中電及港燈訂立了一個《利潤管制計劃》的協議,協議訂明電力公司可享有以固定資產為基數的百分之十三點五至十五的「利潤保證」盈利水平。張韻琪解釋,根據這個協議,兩電的利潤是基於電力公司的投資和固定資產。「因為他們要有固定資產才可以帶來多些回報,但風場本身投資和風車的造價很低,一支風車不用一千萬,又不用燃料成本。這跟他們要建煤廠,又要買燃料又要裝控制污染的設備成本不能相比。」

        區詠芷也指利潤管制計劃是一條鼓勵污染的條款:「興建愈多的發電機組,便可穩收更多的准許利潤。電力公司只會想辦法在合乎現行環保法例的情況下,以最低的成本去賺取最大的回報。什麼方法發電可減低污染,從來都不是電力公司最關心的問題。」

        機電署的研究報告指出現時管制計畫協議所准許的發電方式並未包括可再生能源項目,使電力公司沒有意欲投資發展可再生能源,即使電力公司有意發展,也未有機制讓它們從用戶身上收回額外成本。張韻琪表示:「政府沒有任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或誘因去吸引電力公司發展風力發電,也沒有強制要求電力公司達到甚麼指標。現在政府的電力政策不鼓勵電力公司去限制或節約能源,也不鼓勵它們作長遠考慮。」

另外,目前政府要求電力公司以最低成本提供電力,但是香港的能源卻是免稅的,也沒有「環保稅」,相較之下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較高,令資金投入傳統發電技術。張韻琪認為:「香港現在的煤電價格是不合理地低,並沒有考慮排放物對我們環境造成的外在成本。」

解決問題 零八年成契機

        環保團體和學者都表示,香港要發展風力發電,港府必須改變現行電力政策。楊洪興和張韻琪均指,2008年利潤管制協議屆滿時是個時機。政府屆時可乘機開放電力市場,並將電網與發電廠分開經營。

        發展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投資,回報期長,政府若不參與,商人獨力難支。張韻琪指當年中電大力興建煤廠,也因為政府的優惠和補貼的措施。現時要發展可再生能源,更應如此。楊洪興認為:「花數十億便立刻有效果,而且又不是全部由政府負擔,政府只要補貼三分之一就會有人投資。」他提議政府首先應給予電力公司地價優惠。他指若不計算地價,風力發電每度電的成本大概只是四至五毫,比兩電現時的電費還要低,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梁慧嫻建議政府效法外國的措施,規定電力公司的電網中必須有一定的百分比來自可再生能源。張韻琪也建議政府可以提供稅務優惠、徵收碳稅和環保稅,及強制要求大型電力公司訂立可再生能源的標準。

        對於檢討2008年電力市場利潤管制計劃,中電公共事務經理王佩如表示,「我們明白大家對空氣質素有一定的要求,故我希望政府可以給一些鼓勵措施予電力公司。因環保是有成本的,清新的空氣是有成本的。問題就是如何在環保與成本之間取一個平衡。」

        中央政府在二月中發表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法》,要求每一省也要訂出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指標及日期、電力售價及如何攤分成本,從政策上鼓勵風力發電。香港今年的施政報告指出,政府在2008年訂立新的管制計劃時,「會要求電力公司必須裝置有效的(廢氣) 減排設施,並以達至訂立的排放水平作為發牌的首要條件。此外,會要求(電力公司)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及進行用電需求管理。」但對於環保組織的建議,環境運輸及工務局發言人並未作出回應。

        香港風力發電萬事俱備,看來只欠政府的『東風』。









香港第一座風力發電站

        港燈投資一千五百萬元,於南丫島大嶺村一處山丘興建的首座風力發電站將於三個月後正式投產。現時安裝工作已完成,正展開後期工作,包括調試風力發電機及綠化工程。

        風力發電機塔桿連風葉共高七十一米,容量八百千瓦,塔桿及三塊葉片均漆上灰白色。機組操作全自動化,由南丫島發電廠工程人員遙距監控,當風速達至每秒三至二十五米時,風機便可產生電力,直接輸入港燈現有的電網,預計年產電量一百萬度。風力發電站亦會設置展覽中心,介紹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資料及展示發電機組現場的運作數據,促進公眾對可再生能源的認識,並作為南丫島上一個可再生能源教育及旅遊景點。

        另外中電也在香港推出一個商用風力發電的試驗及示範項目,初步物色了滘西洲和喜靈洲兩個選址,作進一步風力量度。預計建成的風力渦輪機可於2007年投產,可為香港三百個家庭提供電力。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