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版
 

名校生走堂
各自精采

編輯■李惠嫻 記者■羅素貞 薜健峰

  新學年莘莘學子又開始努力上課,吸收新知識,尤其是一群即將面對高考的預科生,上課的每分每秒都絕不能鬆懈。然而有些老牌名校生卻早在新學期初已經在校方容許下缺席、大搖大擺地蹺課。學校不會視他們為問題學生,他們原來正為那份不能輸掉的校譽而奮鬥。

  喇沙書院前學生會會長、現就讀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的Chris表示:「中七時,從九月開始,我班(7A班)每天最少有一兩位同學缺席……高峰時期每天有多至十多位同學缺席,約佔全班的三分之一。」但原來「走堂」並非喇沙獨有的現象,皇仁書院及拔萃男書院也有「走堂」的「傳統」。大部分中六學生為籌備繁重的課外活動而「走堂」,而中七的則「走堂」留在家裡自修。

走堂事小 校譽攸關
  名校生除了學業成績斐然之外,在課外活動上為學校取得的榮譽更是多不勝數;但在這些光榮背後,他們要付出蹺課、缺席的代價。皇仁書院舊生Tommy(化名)是學校辯論隊的第三副辯,為了大大小小的辯論比賽,他在中六那年缺席了近二十天。同班同學也有缺課的習慣,最嚴重的一位同學全年缺席了三十多天。他表示辯論的題目一般在比賽前七天才公開,有時候他們在五日或三日前才得知辯題,因此要蹺課來準備辯論比賽。Tommy不諱言:「為了能在比賽中獲勝,我們有時會在比賽前缺席一兩天作準備。」他憶述一場對手是上屆冠軍的辯論比賽,若當時輸了,將會是皇仁歷年以來最差的成績。他說:「對著上屆的冠軍,壓力好大,要盡力去預備。」他直言:「當你比賽時,你是掛著校徽而戰,如果你輸了,便有負大家對學校的期望。」「皇仁是不能輸的!」Tommy一語道盡他們為保校譽不惜一切的決心。

  皇仁書院的老師甚為支持學生為搞課外活動而走堂。一位任教高年級語文科的老師認為,學生在搞課外活動中的得益可能比出席一兩節課所得的多,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有正面幫助。他不覺得太多學生走堂會影響學生上課的士氣。

校風自由 走堂成傳統
  與皇仁書院同為百年名校的拔萃男書院(簡稱「男拔」),也有類似的「走堂文化」。現正就讀香港大學文學院的三年級生Andrew,是男拔的活躍分子,他於中六時同時兼任朗誦節導師,中樂團、中文戲劇及辯論隊要員。他應付校際音樂節而蹺課的次數是最多的,甚至會與隊友編定一個練習的時間表:「上某些課時練習這些、某些課時練習那些,放學後則練習另一些……我們大多會利用上課的時間來練習。」比賽前的一星期,他們會花上八成上課時間練習。而比賽前數天,他們更會為練習樂器而整天不上課。但他們的走堂是校方容許的,學校會簽發一張「走堂紙」給學生,允許他們用上課的時間來參與課外活動。

  學生為課外活動而蹺課、缺席,男拔校長張灼祥不但包容,而且甚表支持。他笑言:「走堂紙……我簽了一大疊。」張灼祥認為走堂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也是學校的一個不成文規定和傳統。「拔萃有一個傳統,就是容許代表學校比賽的學生偶然、甚至有一段時間走堂。」他相信學生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若在某些時候錯過了學習的機會,會在其他時間補上,因此,學校容許學生享有很高的自由度。

延續榮耀 代代相傳
  對名校生來說,每一項對外的比賽都非常重要,因為當中所關係到的不只是個人的得失,而是整所學校的榮辱。Andrew表示男拔每年在校際音樂節都會獲三十多個獎項,正因為學生認為「學校『贏開』,(所以)不能輸,不可以出醜」。同樣是男拔生的Leslie(化名)更認為:「若只取得第二名,那等同輸了一樣。」原來這種「輸唔起」的心態是代代相傳,由高年級帶動低年級的。Leslie續說:「從小至大,我們都被灌輸一種『拔萃的文化』──『best of the best』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師兄、老師等會在周會時上台宣傳「做到最好,爭取第一才算是勝利」。Andrew更指在校際運動會時,「很多師兄已經三四十歲,他們西裝筆挺,結著一條拔萃領帶,回來與我們打氣。」那一刻,他感覺到學校的精神會伴隨他一生一世,即使畢業後,拔萃還是其母校,仍佔有不可取替的地位。濃烈的拔萃文化不但加強了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也穩固了他們取勝的決心。

自修比上課好
  中六學生為籌備或參與課外活動而犧牲了不少上課讀書的時間,至中七時,他們理應更專心上課,以追回進度。事實卻相反,中七名校生缺席的次數比中六時更頻密。現為中文大學醫學系一年級生的喇沙舊生阿L表示,中七每日平均缺席的人數比中六還要多,他說:「有同學整個學年缺席了五十多六十日……差不多是『兩日見一日』,曾經有次更有半班同學缺席。」皇仁書院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一次,全班十四人中只有四人回校上課。就讀男拔的Andrew及喇沙的Chris均異口同聲地表示,他們自升上中七以來便沒有一天「人齊」。Andrew更表示他也缺席了全年大約三成課堂,並知道另一班曾經只有一至兩個人回校上課。

  然而為何在公開考試迫近時,他們還依然缺課呢?自言中七時缺席二十多日的阿L認為上課對考試的幫助不大,他寧願到圖書館或留在家中自修。同樣是喇沙舊生的Chris更直言老師的教法不適合自己,例如在英文課中,老師著重鞏固同學的根基,如複習「a」、「an」、「the」的運用,他覺得毋須浪費時間在這些基礎知識上。就讀皇仁書院的Eric也說:「為了爭取更多時間讀書……我們會利用學校請假一天不用交醫生紙的漏洞,缺席來溫習。」

  很多名校生都深信用自己的方法來學習比上課還要有效。對於單憑自修不足以取高分數的科目,他們便會靠補習來熟習考試的技巧與要求。Henry笑言:「有時候會覺得既然已經報了補習班,上課的作用也不大。」而於中七時補習了中英文、物理、純數四科的阿L則認為:「其實在哪一間中學念書都無所謂,最重要是那些筆記。」皇仁、男拔和喇沙的學生都流行影印補習社和其他名校筆記的風氣。雖然很多學生都會在中七期間蹺課,然而有一課是他們不敢也不想無故缺席的,那就是對公開考試成績有一定影響的教師評審實驗課(Teacher Assessment Scheme,簡稱TAS)。他們對分數如此「斤斤計較」,可謂「精打細算」。

  皇仁、男拔和喇沙三所書院的「走堂文化」興盛的原因與學校信任學生有關。男拔校長張灼祥道:「學校信任學生的能力,才鼓勵自由的校風,容許這些事情(缺席、蹺課)發生。」正如喇沙舊生的Chris所言:「學校信任學生,學生知道自己要做甚麼,只要學生覺得那件事對自己好,便可以『go ahead!』」

 

回目錄

 

拔尖助長走堂風氣?

男拔校長張灼祥表示「走堂文化」是男拔
一個不成文的傳統。(李惠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