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內憂外患 進退兩難編輯|孫鵬 記者|陳樂謙 李卓禧 董建華下台,民主黨終於「夢想成真」,但也為其前路增添不明朗之勢。董下台雖然了結民主黨的最大「心願」,卻也使其失去了主要的「攻擊對象」,霎時間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加上「何偉途事件」後,黨內問題逐漸呈現,民望大跌,民主黨似乎陷入了一個內憂外患的困局之中。 曾蔭權上台 恐被邊緣化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早前在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曾蔭權比董建華更懂運用民意及「玩政治」,相信他接任後會與民主黨「鬥做騷」,比起董建華時代,彼此玩法將會更高層次。 民主黨副主席陳竟明接受本刊訪問時坦言,擔心曾蔭權上台後會對民主黨「很狠」,因為他會為了向中央「交心」而整治民主黨,民主黨更被邊緣化。他無奈地說﹕「我們很難做,因為主動權不在民主黨手中。」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前民主黨副主席張炳良相信,民主黨仍然會保持其在野黨的角色﹕「就算曾蔭權上台,民主黨短期內也不可能入行政會議,民主黨和政府的關係也不會有大的改變。」 但張炳良認為,從正面角度看,曾蔭權上台對民主黨可能會是好事。因為曾蔭權的政治歷練相對比董建華多,在民主黨的角度看,由於「對手」強了,便可逼使民主黨提升自己的水平,用新思維分析局勢,所以他認為對民主黨反而是好事。
定位不清 支持度下滑 然而,最新的政治團體評分,民主黨得四十七分,下跌兩分,在泛民主派中排名僅為第四位。相反民建聯則上升到四十六分,得分與民主黨不相伯仲。 負責發表評分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指出,若以立法會換屆後累積計算,民主黨跌幅最大,可見有一定的危機存在。 有評論指,民主黨失勢的原因是否因為無法爭取到各階層的支持,例如基層選民會支持民建聯﹔中產及商界傾向於自由黨﹔激進民主支持者會投梁國雄一票﹔溫和民主派人士會投向四十五條關注組的懷抱等,令民主黨頗有進退失據之感。對此,陳竟明並不同意﹕「一個政黨不應把自己局限在某一階層中。有些事只要對香港有利,又能從各階層中取得一個平衡的話,就應該去做。」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馬嶽指出,這樣定位雖可以跨階層為市民服務,有一定好處。但站在「中間」,政治路線上的空間變得狹窄,改進空間也不大。
二三梯隊 青黃不接 說到民主黨現時最大的挑戰,陳竟明認為是黨內談了很久的接班人問題﹔另一面,資源不足也導致民主黨發展愈來愈受局限。 陳竟明稱,現時二、三梯隊無法「上位」,所以已準備用一百萬元進行「種籽計劃」,協助地區培養接班人,但具體細節仍在商議中。 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委員、西貢區議員范國威認為,「種籽計劃」作用不大,而且所提供的款額也只是小數目,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幫不了什麼。他表示,民主黨在過去扶植第二、三梯隊上做的是不足夠的,改革或改善都做得很少,而這問題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甚至認為「比公務員改革還要慢」。 馬嶽表示,民主黨必須先鞏固並擴大自己的支持範圍。他提出,現時民主黨出來參選的年輕一輩黨員大多缺乏個人魅力和知名度。范國威認為民主黨領導層應該下放權力,吸納不同意見,嘗試多些政治實踐的方法,好像最近改選的中常委,只有他一個新面孔。他認為一個全職議員做四屆立法會即十六年就足夠,然後必須退下來,別人上不上不是問題,最起碼要讓一個政治空間出來,但現在民主黨領導層往往避開這問題。
新出路未明 那麼,民主黨在新局面的出路何在﹖張炳良指民主黨應爭取進一步進入建制﹕「民主黨想有突破,就必須要從建制上下功夫。例如參與特首選舉,要有一個可行的人選及政綱,讓市民看到,即使普選未達到,也要爭取加入建制之中。若下一位行政長官邀請民主黨人士加入行政會議,民主黨不應該貿然拒絕。」 張炳良表示﹕「作為一個在野黨,民主黨不應該純攻擊政府,還要展示它另類的能力。民主黨首要發揮其監督執政者或其他政治團體的功能,一方面要制衡政府,迫使它維持高透明度﹔另一方面也要展示其執政能力,等待進入政府。」 但陳竟明直言,改善與政府關係的主動權不在民主黨這邊,「種籽計劃」成效如何,還是未知之數。范國威表示現時民主黨形象最模糊,已淹沒在泛民主派之中,沒有鮮明的旗幟。他認為日後民主黨需要在政治技巧和論述水平上有所提升,不光是高舉「爭取民主」的旗幟﹔政策倡議上能融合基層與中產,不應只站在一點之上。
|
前特首董建華會見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民主黨曾向曾蔭權抗議西九龍文娛區計劃。(民主黨提供圖片) 范國威倡民主黨改進政治技巧。 (陳樂謙攝) 陳竟明盼與政府改善關係。(陳樂謙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