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人在香港

編輯|高蕙芹 記者|陳知穎 曾穎詩

  根據政府統計處二零零一年的數字,全港約有一萬一千多名巴基斯坦人,佔香港總人口百份之零點二。我們對他們的印象,不外是從重慶大廈或者鴨寮街而得。其實我們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又了解多少﹖

  香港的巴基斯坦人士中有九成是伊斯蘭教徒,伊斯蘭教以嚴謹的教條見稱,敬拜真主和遵守教條在信徒生活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今天,在現代化和節奏急促的社會,於香港長大的新一代巴基斯坦人仍堅守信仰,在生活和工作中繼續承全傳統與文化。

進食要小心

Fahema和Safene是一對二十多歲的巴基斯坦裔姊妹,在香港土生土長。身為伊斯蘭教徒,她們認為在香港需要特別調節生活。

姐姐表示,她們不可以吃豬肉之餘,吃的雞和牛肉都要以特定的方法屠宰,在屠宰雞鴨時要唸可蘭經,所以她們不能隨便到餐廳用膳。專門供應伊斯蘭教徒食物的餐廳近來已經增加,不過仍然不是隨處可見。妹妹Safene補充﹕「伊斯蘭教徒是絕對不可以喝酒的,和朋友、同事出外消遣一定要注意。」

她們表示,伊斯蘭教條不是人們想像中嚴苛﹕「這些教條都不是強加在我們身上,而是有實際的理由。以往伊斯蘭教徒可以喝酒,喝醉了往往幹出糊塗的事,於是被禁止了。而且,喝酒對身體也不好呀﹗」

 

嚴守教條﹕因人而異

頭巾對巴基斯坦婦女非常重要,巴基斯坦法律規定婦女出外和有男性在場的時候都要戴頭巾。Fahema和Safene都說,只要場合許可就會用頭巾。不過,現年二十歲,中七畢業後便在明愛荃灣社區中心任職青年大使的Ansah Majeed Malike表示,她很少在香港戴頭巾﹕「跟父母回巴基斯坦時我才會戴上頭巾呢。」

伊斯蘭教徒每天要禮拜五次,分別是日出、下午一時半、下午三時三十分、日落時分和晚上八時進行,每次禮拜都要保持身體清潔。巴基斯坦會主席Shezad Sheikh指禮拜不會為工作帶來不便﹕「每次禮拜只需五分鐘左右,一般而言雇主都不介意雇員祈禱片刻的。」

但香港人工作繁忙,Fahema、Safene和Ansah都承認有時在工作中會忘了禮拜,只好在晚上禮拜時補上。

巴基斯坦的新一代,較不拘泥於宗教儀式,二十二歲的Hafsa在國際學校畢業,打扮和作風都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雖然仍信奉伊斯蘭教,但她表示自己甚少進行宗教儀式,更甚少作禮拜﹕「小時候當然要作禮拜,但長大後發覺,其實每一個宗教都有一樣的宗旨和訊息,就少了作禮拜。起初媽媽有微言,但她認為我已是成年人,應該自己作決定。」

Hafsa指出,巴基斯坦人對宗教教條的態度很受家庭環境影響。她的母親是個大學畢業生,思想較為開明,子女的自由度相應較多。

 

社群關係﹕密切且愛熱鬧

巴基斯坦社群的特式是其緊密的聯繫,巴基斯坦會主席Shezad Sheikh指出,社群中的人會互相照顧,例如若有巴基斯坦人去世,死者家中經濟有困難,即使他們不認識,也會提供經濟支援,協助把遺體送回故鄉。

巴基斯坦族裔愛熱鬧,而且有較大的社交圈子,空閒的時候喜歡邀請親戚朋友到家中搞派對,Shezad說﹕「不過香港的生活很繁忙,聚會的時間少很多。」

 

婚姻觀念傳統

中國傳統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巴基斯坦的婚姻制度也是差不多。Hafsa強調巴基斯坦的婚姻不像古時盲婚啞嫁,但仍是要尊重父母的意願,必定要得到他們的同意才可成婚。一般而言,年輕男女會先得到彼此的照片,認為合眼緣就開始交往。約六個月後,雙方喜歡才會結婚。但直到現在,年輕人遇上心儀的異性,只要得到雙方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不一定要由父母介紹。

根據教條,伊斯蘭教徒不可以與其他宗教的人士結婚。但Hafsa表示也有例外﹕「雖然教條上不鼓勵,但男性要娶非伊斯蘭教徒的女性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對女性就沒有例外了。」雖然她的生活較西化,但她知道自己一定要和信奉伊斯蘭教的男子結婚。

 

異族婚姻

因為這個男女擇偶上的分別,巴基斯坦人士與外族通婚姻多數只會在男性身上發生。

港人鄧女士與巴基斯坦裔丈夫夏偉藍結婚八年,並育有兩歲的兒子。夏偉藍坦言他們當初並不是能夠結婚的﹕「最初父母反對我娶一個中國籍的妻子,但我堅持要這樣做,我們經歷了很多事,才令父母真正接受。」

結婚多年,鄧女士也信奉了伊斯蘭教,並懂得煮一些巴基斯坦傳統食物,更習慣了巴基斯坦人的生活方式﹕「在人多的地方,不戴上頭巾還有一點不自在呢﹗」

 

與香港人相處﹕仍有待改善

受訪者的巴基斯坦人都表示,八十年代以前他們在香港受到較嚴重的歧視。隨著香港人的教育水平上升,情況已有改善。

Iqbal Javaid在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同事大多為中國人,受訪當晚剛為慶祝兒子新生,在巴基斯坦會設宴與一群中國籍同事及其家人慶祝﹕「同事因為受過高等教育,絕對沒有歧視問題存在。」

他的同事梁安華表示﹕「未曾接觸巴基斯坦人士時,往往會因為其他人的說話而對巴基斯坦人產生負面印象。不過跟他們相熟了,覺得他們非常友善,而且和我們分別不大。」

不過,巴基斯坦人在社會上仍然受到歧視。最令他們反感的,就是中國人不時以「阿差」稱呼他們。Fahema和妹妹Safene憤怒地說﹕「大家一起生活,為什麼他們自認是人,而要把我們當成異類呢﹖」

Ansah在明愛荃灣社區中心的工作是協助區內的巴基斯坦族裔人士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從她口中可以知道不少巴基斯坦人受歧視的個案﹕「很多巴基斯坦人在香港土生土長,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他們透過電話求職時雇主答應給予工作,當會面時,雇主得知他是巴基斯坦人,又會藉辭拒絕聘請。」她說要求租屋被拒,更是常見的事。

語言問題

巴基斯坦人在香港生活,語言問題是最大的障礙。Ansah表示荃灣有很多巴基斯坦人,特別是婦女,完全不懂得英語和廣東話。她們在街上看不懂路標和告示,在醫院、入境處等地方更是言語不通。她希望在這些地方應該加設巴基斯坦語的告示和翻譯服務。

夏偉藍則很希望兒子懂得中文。雖然兒子只有兩歲,他已計劃讓兒子先在本地學校學習中文,再到巴基斯坦讀書,體驗巴基斯坦的文化和宗教﹕「我不懂得書寫中文,希望兒子能夠懂得中文,向中國人解釋我們的文化,增加彼此的了解,這樣,歧視的問題會逐漸改善。」

 

香港人﹖巴基斯坦人﹖

傳統巴基斯坦族裔與中國人一樣,對祖國和故鄉有濃厚的感情。對老一輩的巴基斯坦人來說,香港只是一個中途站。留下的原因,不外是照顧子女,令他們在較好的環境下成長。他們較多是從巴基斯坦移民來香港生活,去世後都希望後人把遺體送回巴基斯坦下葬。

新一代的巴基斯坦人在香港土生土長,對Ansah來說自我身分的看法則較為複雜﹕「我知道巴基斯坦擁有真正屬於我的傳統和文化,而且在那裡有很多親戚朋友,感覺當然好。不過我只可以在那裡逗留一兩星期,再長一點也可能受不了。因為我在香港長大,很了解這裡生活的一切,在巴基斯坦反而有人生路不熟的感覺。」

在香港得到的自由也深深吸引她﹕「在巴基斯坦有很多規距要遵守,例如沒有親戚帶領,我便不能四處逛。香港令我覺得自由自在,容許我做自己喜歡的事。」

Fahema和Safene一直在香港生活,姐姐Fahema曾陪伴媽媽回巴基斯坦探親,妹妹Safene卻從未踏足故鄉。她們認為父母在感情上較偏向巴基斯坦,自己對兩個地方的態度較為中立,但對身分認同卻難以形容。
妹妹Safene感慨地說﹕「香港人好像不太容納自己,但巴基斯坦又不是我的家。覺得自己好像困在兩者之間。」

回目錄

 

 

巴基斯坦人的習俗(回教教規)

Safene雖然在香港土生土長,亦從未踏足巴基斯坦,卻是虔誠的回教教徒,緊守教規。(曾穎詩攝)

Hasfa在香港長大,在國際學校受教育,打扮和思想西化,有別於傳統的巴基斯坦人。(高蕙芹攝)


巴基斯坦會主席Shezad Sheikh指巴基斯坦人愛熱鬧,常常設宴,款待朋友。(曾穎詩攝)

Iqbal Javaid在巴基斯坦會設宴招待同事,慶祝兒子出生。(陳知穎攝)

Ansah早已習慣了香港的生活方式,視香港為家,對於故鄉巴基斯坦,反而有陌生的感覺。(曾穎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