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大學生每天閱讀少於九分鐘

 

記者□曹詩敏 
   仇穎君 
   鍾劍瑩

編輯□謝凱瑩

 

哪間大學的學生最不愛看課外書?

你會推介什麼書給你的大學同學?

 

 

 



梁錦華表示平時大部時間都花在做功課、上網及課外活動上。(仇穎君攝)

 



雖然何明慧的學業十分繁忙,但經常都會抽時間看英文課外書。(鍾劍瑩攝)

 

各間大學經常會有不同的學生團體舉辦書展,不少學生駐足瀏覽,但真正肯花時間閱讀的學生卻不多。 (謝凱瑩攝)

 

梁文道認為大學生應多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仇穎君攝)

 

鄺靈霞因為學業和課外活動,令她沒有時間閱讀喜愛的書。(曹詩敏攝)

 

  「閱讀增知識,開卷真有益。」閱讀自古已被視為良好的習慣,除了可以消磨時間外,還可以擴闊視野、增加知識。

   然而,大學生對課外閱讀並不積極。據本刊的調查發現,近半數的受訪大學生每星期課外閱讀少於一小時,即每日少於九分鐘,而當中六成承認自己課外知識不足。但在這群人中,一半人每星期平均花超過十四小時上網,或四小時看電視。相對之下,大學生在課外閱讀上的時間,實在是少得可憐。

  為了解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風氣,本刊於零四年十一月以問卷形式,在本港七間大學進行調查(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嶺南大學),共收回三百三十二份問卷,回收率百分之九十九。

  調查中的「課外書」不包括報紙、雜誌、漫畫、教科書以及課堂參考書籍。

  調查結果顯示,於本年九月開學後,近兩成受訪大學生完全沒有放任何時間在課外閱讀上。就算有看課外書的,所用的時間也少得可憐,共四成六受訪學生每星期閱讀課外書籍少於一小時,即平均每日不多於九分鐘。

  在有看課外書的受訪者中,有一半每星期會花三小時或以上時間逛街,四小時或以上的時間看電視,而用於上網的時間更超過十四小時,即每日上網超過兩小時,有多於六成是有兼職的。

課餘時間多花在上網、打機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工程系一年級的阿鴻(化名),高考考獲三優佳績,但從小沒有興趣看課外書,七年的中學生涯看書不超過十本,他看書也不過是為了交閱讀報告。就是要交閱讀報告,他也只看書序,由於寫的閱讀報告都十分簡單,往往看看序言就能蒙混過關。

  進了大學後,沒有閱讀報告的「壓力」,阿鴻當然沒有看過任何課外書。他愛打機,每天都花兩、三小時打機。獨個兒玩完後,還會找宿舍鄰房的同學一起玩,直至凌晨四、五時才睡,他還稱他很多的朋友都是這樣的。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副教授童元方指出,大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比率偏低的主因是多元文化﹕「比較過去的年代,現時的學生可以接觸太多不同的事物,如上網、看電視、打遊戲機。現在人人都使用電子郵件,你不上網就難以和別人聯絡,所以放在閱讀課外書的時間少了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她說每星期不足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太短,建議學生應多閱讀,才可訓練獨立的思考。

  文化評論員梁文道得悉調查結果,對大學生閱讀時間之短大表驚訝﹕「九分鐘未免太少了,大學生每天即使看一至兩小時書也不算過份。」梁文道表示,看書除了能增進課外知識外,也可以成為與朋友間交談的話題,所以十分重要,不能看得太少。

課外知識不足
  除了是因為大學生活較自由和多采多姿外,也有一些大學生根本對閱讀不感興趣。調查所得,開學後沒看過課外書的同學裡,有超過四成承認自己對閱讀沒有興趣。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一年級生梁錦華自中學起便沒有閱讀過課外書。他自覺課外知識不足,但他並不認為自己一定要學識淵博,而且他認為要吸取課外知識,不一定要看課外書。「看電視、上通識課也是課外知識,而且有趣得多,根本沒有看課外書的必要。」

  閱讀興趣不大的阿鴻也覺得少看書對他的前途或會有影響: 「我也知道自己的課外知識貧乏,所以有擔心過將來工作的競爭力不夠。」但這不足以推動他看書:「要吸收課外知識,可以上網看資料,不一定要看課外書。要上圖書館,又借又還很麻煩。」

學業莊務繁忙 無暇閱讀
  另外,每週閱讀少於一小時的人當中,認為自己的功課十分繁重的,佔74%,以每星期計算,44%會花六小時以上複習課堂內容,45%參與課外活動超過三小時,所用時間是閱讀課外書的數倍。

  中大翻譯系二年級生鄺靈霞自幼愛看書,升上大學後,因為學業及課外活動太忙,閱讀的時間大大減少。「我成為了翻譯系系會及國際即席演講學會的『莊員』,『莊務』花了我很多時間,經常忙到凌晨兩點,又時常有早堂,根本沒有時間看書﹗」

  她在中學時每星期最少會看一本書,大學一年級已變成每月一本,升了二年級後,三個月內也未曾看完四分一本《The Da Vinci Code》(《達文西密碼》)。「看書對我來說,太奢侈了。每當看到同學在看書,我也禁不住對他們說﹕『好羨慕啊﹗你有時間看書,多好啊﹗』」

  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傳播系一年級生張倩兒在中學時,每月最少可以看書三、四本。但入大學後,由於經常參加幹事會活動及手球比賽,所以開學到現在一本課外書也沒有看過。「現在功課繁忙,系會活動的籌備每星期都花上超過二十小時﹗有時間都只想看漫畫,不想動腦筋。」

  她也覺得現今的大學生閱讀風氣差,往往是為了做功課才會看書。不過,她就連做功課找課外資料,也不會往圖書館。「如果找資料,往圖書館逐本逐本翻很麻煩,寧願在網上找更方便。」

八成認同開卷有益
  雖然近半受訪者很少看書,但超過八成認為閱讀課外書可增進他們的課外知識,六成半認為閱讀可滿足個人興趣,並對他們的學業有幫助。

  會考八優,現就讀香港科技大學環球商業管理二年級的何明慧,在繁重的功課中仍能堅持看課外書,每逢假日都會花六、七小時看課外書,平均每月會看三至四本英文作品。

  她認為看書對大學生十分重要﹕「看課外書可影響個人思想,擴闊眼界,可以學習別人的思考方法。」

  她最愛看John Grisham的書,因為內容多與法庭案件有關,刺激自己思考一些較有爭議的問題。

  香港浸會大學翻譯系二年級生溫倩婷則愛看小說、散文、詩集這一類的書。她認為看書要看得「博」,即是要看不同種類的書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我愛看書是愛那過程,看書能有較多的幻想,其中的標點符號能給予停頓的機會,使自己有思想的空間。」阿婷覺得上了大學,上課時間比較彈性,又沒有公開試的壓力,反而有機會看更多書。

閱讀習慣 家人培養
  家人的閱讀態度,對下一代的閱讀習慣或多或少會有影響。一星期看書超過十四小時的人,有83%是家人有經常看書的習慣。

  鄺靈霞認為自己愛看書,多得祖父自小栽培 :「小時候,爺爺要我練習寫字,寫得好便會帶我到書店,讓我自己挑選心愛的讀物。從小得到他的鼓勵,令我現在仍對閱讀有濃厚興趣。」

  她第一本閱讀的課外書《姆指姑娘》,是爺爺贈她的第一份「獎品」﹔而她第一本看的古籍,也是從祖父的書櫃取下來的﹕「我會拿他的書看,四年級時已經看過金庸的書了。」

  而何明慧有閱讀的習慣,她認為祖母居功不少﹕「小時候的住所,與圖書館距離不遠,所以每天放學後,祖母都會帶我去圖書館,教我借書,讓我借自己喜歡的書回家。」

六成人愛消閒小說
  有閱讀習慣的受訪者中,六成人最喜愛看消閒小說。受訪大學生最喜愛的作家是金庸,最愛的書籍則是《三國演義》。

  梁文道覺得現今大學生只偏向閱讀消閒讀物有失平衡﹕「消閒類書籍是可以看,但若只看這類,猶如偏食一般,是十分不健康的。」

  他認為要改善這種情況,大學也要多推動閱讀風氣,鼓勵學生多元閱讀。

  童元方也指出,單純閱讀消閒小說並不健康,不過,她鼓勵同學從自己喜歡的作品開始,培養出看文字的習慣後,再嘗試閱讀其他類型的書籍。

「即使多看消閒小說也是好的,瓊瑤、亦舒還是新進的鄭梓靈都沒關係,只要是書本就好。」她認為養成閱讀習慣後,再接觸不同的書籍也可以。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