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
|
|
|
香港糅合了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又有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蹟,擁有發展文化旅遊的潛質。政府也一直提倡發展文化旅遊,以求在大都會中建立本土特色。但香港文化旅遊發展停滯不前,直至最近中區古蹟群、西九龍文娛發展項目的去向引起爭議,文化旅遊才重新成為大眾關注的題目。那麼,香港的文化旅遊應何去何從﹖ 政府擬把有一百四十年歷史的中區古蹟群公開招標,發展成旅遊點,引起多個文化及社會團體的關注,擔心拆卸域多利監獄入口建築物,會破壞古蹟群的完整性。 民間組織「保護中區古蹟群行動」要求政府擱置古蹟群的招標程序,重審未來的營運方向並公開與公眾討論。 這件事令人想起尖沙咀前水警總部的發展。它建於一八八四年,為本港四所現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築之一。建築雖列為古蹟,最後卻由長實附屬公司Flying Snow Limited投得發展權,計劃將主樓闢建成一座酒店,預計於二零零七年落成。 有團體批評現時招標工作由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負責,代替專責保護古物古蹟的民政事務局,反映政府從經濟利益出發,可能將歷史古蹟變作「生財工具」,忽略文化保存。 香港應發展文化旅遊 但他認為商業化是必須的﹕「維修及保護文物是一種昂貴的東西。若不將之商業化,便需要投入大量的公帑。」梁文道提出,最聰明的做法是發展文化旅遊﹕「外國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把文物化身成博物館,以保存文化。」 其實,發展文物旅遊,同樣有商業價值。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文化旅遊證書課程主任文婉瑩指﹕「香港的最大特色是經過殖民地統治,她的中西合璧,即文化多元性,對遊客來說極為吸引。」 梁文道認為﹕「『金舖旅遊』已達至一個飽和的狀態。要香港的旅遊得以持續發展,就得發展文化旅遊。」 學風水 認識東方文化 來自德國的遊客 Margarete G. Wabnig便參加了風水班。她說自己不喜歡購物,卻喜歡探究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我也會到商場購物,但最多是一天半天。讓我更感興趣的是東方的文化。」她雀躍地說﹕「我喜歡了解一個地方的人,和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課程開始時,香港旅遊發展局英語及普通話風水項目主持余中哲見適逢美國大選,就拿布殊與克里的面相來討論﹕「在風水學上,布殊的面相較克里好,他一定勝出大選。」接著,他由「道」及「氣」說起,講解甲申年(猴年)的吉凶方位、五行相剋,又介紹羅盤的用法,還教遊客回家「擺陣」趨吉避凶。 當他談到原來2、3、5是不吉利的號碼時,Margarete特別緊張,原來她的門牌號碼碰巧就有這幾個號碼。「哈哈,我終於明白了以往一些不順利的事情的來源。」她笑著說回家會嘗試運用風水知識,趨吉避凶。 拋寶牒 參觀紙衣店 由他帶領的古蹟遊行程環繞新界的古蹟,透過參觀傳統建築,讓遊客體會中國傳統社會的生活特色。如老圍反映了新界圍村的生活寫照、文武廟蘊含了中國傳統祭祀文化。 跟一般的導遊不同,Richard在車上沒有刻意說笑,沒有向遊客推銷產品,說的卻是秦始皇帝、孔子、國共內戰等歷史文化事蹟。 除了欣賞古蹟,團友也到林村許願樹遊覽。Richard讓旅客嘗試把寶牒拋到樹上,遊客無不興奮。Richard又帶他們往大埔墟。團友對街市的擺賣方式頗感興趣,一度駐足圍觀,或拍照留念。 為了令團友更了解中國的祭祀文化,Richard安排他們參觀紙衣舖,他甚至逐一介紹各式紙紮品,好讓團友們大開眼界。臨行,Richard還買了一一疊「陰司紙」(冥錢)送給遊客紀念,真是百無禁忌﹗ 「在真正的文化旅遊中,遊客不再只是生產線中的一員,他們不再被強迫消費,並可以與導遊交流知識。」Richard表示,自己只為興趣擔當導遊﹕「我喜歡帶這一種團,能開啟別人的心智。從遊客的反應可以知道,他們所想要的,正是這些。」 同行的美國遊客Frank Patrick已經第五次來港,之前四次主要都是來港了解文化,到藝術館、寺廟、大嶼山看看。他喜歡文化旅遊的速度,因為夠「慢」。「這種速度是最完美的。速度慢一點、觀察多一點,旅客便能吸收多一點。」 另一位美籍遊客Lynn Brown曾經遊覽過廿七個國家,她表示,在每次出發前會看書或上網搜集資料,先找出自己的目標景點。「我喜愛在旅遊中學習,那比購物重要和吸引得多。我尤其喜愛講中國文字的部分,這加深了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港人態度成障礙 正在網上為香港電台主理關於文化旅遊系列網頁的岑逸飛表示﹕「到長洲看小島漁民生活可以是一條路線,搜索孫中山先生在港的生活點滴又可以是另外一條。」他認為行程設計極為重要﹕「有文化古蹟也要有人構想如何介紹給旅客,正如要設計一間屋也得有設計師一樣。」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葉蔭聰表示,要發展文化旅遊最重要的是選擇以甚麼方式把香港呈現給遊客。「舉個例,人們認為鯉魚門只有海鮮酒家,但其實那裡也有歷史,有避風塘、有魔鬼山,導遊也可以那樣介紹,但大部分的都沒這樣做。」 此外,岑逸飛指出香港人對香港文化的態度也很關鍵﹕「連香港的人也不了解香港文化,像澳門也有十二個地方申請為世界遺產,但香港連申請也沒有申請。」而且要找一些了解香港文化,又懂得和外國人溝通的導遊也不容易。 香港遍地是故事 坪洲曾經是渡輪和街渡的中途站,島上的零售和工業都很興旺,在香港早期的工商業發展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直至工業式微後才漸漸被淡忘。接著陳烈芳帶記者到大中華火柴廠遺址及勝利灰窯等,這些地方都與當地文化歷史有密切關係﹕大中華火柴廠遺址等歷史悠久﹔勝利灰窯所代表的灰窯業是本港開埠時四大初級工業之一,別具代表性。 「我們準備把這個團推廣給外國人。這裡的風水樹、老榕樹、土地公、山草藥等等,正是遊客所期待的地方特色。」 陳烈芳稱綠衡者正在培訓英語導遊,希望能將坪洲文化推廣給外國遊客。 香港旅遊專業培訓中心高級行政及市場主任張潔玲也表示,旗下導遊課程已將坪洲行程列為實地教材,對學員了解本港歷史有幫助。張潔玲認為坪洲集文化、生態旅遊於一身,確有一定吸引力。 對於古蹟的保護工作,陳烈芳卻批評﹕「我與古物古蹟辦事處談了四年,但對方都沒有反應。辦事處的職員只會按章工作,可能坪洲沒有購物中心,又沒有大財團投資,因此受到忽視。」她想把自製的坪洲地圖及文物介紹放在旅發局供遊客取閱,也被拒絕。自從這項活動得到傳媒廣泛報導後,知名度有一定增長,旅發局才派員主動接觸她。 公眾討論重要 葉蔭聰提出在發展文化旅遊的同時,必須考慮不同團體的意見,否則利益只會落入具權力的團體手中,就如中區古蹟群及尖沙咀前水警總部的例子。他認為談到發展文化旅遊,就無可避免地要牽涉財團的參與。「廣義上我不反對,但不少古蹟是用市民的公帑來興建的,故應該加入公眾監管和討論。但現在似乎欠缺有效的機制,使市民聲音能真正化成行動的較少,決策太封閉。」 參與風水班的德國遊客Margarete表示,二十年前來過香港,今天再來感到這個地方轉變了很多。「我感到很失落。我上一次來香港,看古董、看漁民的生活,現在甚麼都不見了。」她認為政府有責任去保護一個地方的文化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