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輟學
離開是為了回來

記者□羅國平 謝凱瑩   編輯□潘嘉欣

  入讀自己喜歡的學科,是很多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大學之道,但當真的入到這學系後,切實的學習體驗卻令不少大學生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能從中實現對大學的期望。這時候,有些大學生不惜離開。

  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現行的撥款政策,大學生循非聯招途徑轉校的機會微乎其微,所以,他們傾向以聯招的方法轉校,但全日制本科生是沒有資格參加聯招的。因此,渴望轉校的大學生只好押下原有的學位,孤注一擲,務求在聯招的大輪盤上「贏」取另一個機會,希望回來時,可走進適合自己的學系。

 

郭志達
一時短視 錯失讀醫良機

  會考七優、高考三優的郭志達,零一年以首志願考入當時炙手可熱的科目──香港大學訊息工程學﹙後稱訊工﹚,但入讀後始發覺該系所教的與他想學的是兩碼子事。去年,他不惜放棄尚餘一年便畢業的學位,重報大學聯招,再續未圓的醫生夢。

  郭志達一向都喜歡玩電腦,便以為自己會喜歡訊息工程,加上當時的科網熱潮,驅使他作出一個錯誤的選科決定。「入讀後,我才知道訊工著重教授理論,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東西。」這使他萌起轉系的念頭。一年級時,他嘗試申請轉系到港大的醫科,但不獲接納,過程中,他連面試的機會也沒有。

  其實,以郭志達的成績,若他在首次聯招時報讀醫科,港大或中大的醫學院大概也是他的囊中物。談到選錯科目,他坦言自己沒有深思熟慮﹕「預科時,我想過讀醫,但考慮到家庭經濟環境,讀醫科需要五年時間,便選了訊工。現在,我覺得自己當時太短視,錯失了讀醫的機會。」

  為了成為醫生,去年二月,已是二年級生的郭志達毅然向港大申請退學,以之前的公開試成績重報聯招,首兩個志願是中大和港大的醫學院。他明白﹕「這是一個很大的賭博,因為聯招有太多未知數,很多可能性都會發生。不過,無論結果如何,我都會接受。」

  聯招結果令郭志達的醫生夢幻滅,他獲派第三志願的中大專業會計系,但他無悔退學的決定。「雖然讀不到醫科,但我明白到,必須為自己所作的決定負責,我感到自己長大了,明白到機會要靠自己去爭取。」現在,他會接受會計系,並深信「只要願意讀,定有不俗的成績。」

暨泳琛
不惜冒險退學

  暨泳琛於零二年入讀香港教育學院的小學教育榮譽學士學位課程,主修音樂。她曾重讀中五和中七,會考和高考成績分別只得十二分和1C3D1E。她承認,以自己的成績,能入讀教院,實現「我的志願」,本是個非常好的選擇。然而,不到一個學期,暨泳琛卻說﹕「退學是我唯一的選擇。」

  「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讀的科,怎能教人呀﹗」暨泳琛慨歎地說。雖然她擁有八級鋼琴資格,但仍無助她適應課程。因為教院要求學生有八級樂理程度,學習木笛和鋼琴以外的樂器。「我樂理底子很差,所以要花費大量金錢去補習。而樂器方面,我就被迫去學二胡了﹗」她無奈地說﹕「不論怎樣讀,我的成績都是『墊底』,真是愈讀愈『難頂』。」

  開學三個月後,她決定退學,並且重報聯招。當時,家人和朋友都極力反對,勸她待完成一年級課程後才轉系,但她的去意已決﹕「與其花四年時間去讀一個不喜歡的學科,倒不如盡早轉系,給自己一個新機會。」

  重報聯招,她只懷著「博一博」的心態﹕「我知道自己的成績很勉強,而聯招的競爭又一年比一年劇烈,我可能只獲派副學士,甚至不被任何大學取錄。」因此,她惟有選擇成績要求較低的冷門學系。她首兩個志願分別是中文大學的宗教系和浸會大學的宗哲系。她認為,這些學科較有哲理性和邏輯性,能提升思考能力,很適合她。

  最後,她獲派浸大的宗哲系,念了近一年,她對宗哲愈來愈感興趣,也學到預期中想學的東西,更打算繼續進修相關的碩士課程。所以,她覺得當初的決定是絕對正確的。

唐韻晶
不能適應 只好退學

  唐韻晶於零三年入讀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夢寐以求的學科僅讀了三個月便申請退學。之前,為了接受這科,她曾經尋找過大學的輔導,但她始終感到﹕「這不是我想要的大學生活,我惟有先退學,弄清自己的意向。」

  在中七選科時,唐韻晶搜集了不少有關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資料,她認為自己大概都清楚該課程內容,才作出選擇。進來後,她發覺所選的科目偏重實用,「從實踐中學習」的教學模式並不適合自己﹕「雖然新聞系有不少理論的科目,但我認為,這始終是過於實用性。」

  起初,她嘗試努力去適應。九月時,她已向大學輔導處和系內的老師尋求協助,他們都勸她留下來,嘗試用時間盡量去投入和適應這科。當時,她也很猶豫﹕「我以為自己還未適應大學生活,只要做齊功課,在這裡讀三年並不困難。不過,我每朝都好像聽到一把聲音跟我說﹕這不是我要的東西,不是我要走的路。」縱然面對家人和朋友的反對,她還是於去年十一月向中大申請退學。

  唐韻晶已經報名參加了今年的大學聯招,第一志願是港大的社會科學。會考二十五分、高考考獲3B2C的她表示,有信心考入首選學科。她謂﹕「念過半年大學,知道自己喜歡傾向社會性的科目,對社會科學很有興趣,而且,該系的第一年不用選擇主修科,課程較有彈性和適合自己。」第二次選科,她加倍謹慎,不但詢問朋友的意見,搜羅大學的資料,更前往港大旁聽,務求對學科加深了解。

大學報喜不報憂

  不少中七學生對大學選科都有煩惱,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崔日雄表示,學友社的求助個案中,有三至四成是來自不知如何選科的預科生。對於大學生選錯學科,他認為學生和學校雙方都有責任。他指出﹕「不少同學升上中七後才考慮大學選科的問題。在選科時,他們又只關心哪些學系容易入、有出路,而忽略了自己的興趣和能力。」

  其實,各大院校都會在選科的季節,舉辦預科生輔導日及講座,讓預科生了解各學科。但崔日雄說,院校為了爭取成績優異的學生,只會在輔導日強調學系的優點,經常「報喜不報憂」,同學很難從中了解學系的真實情況。

  崔日雄認為,預科生選科時應同時考慮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他建議,如果學生的成績稍遜,不足以入讀自己最喜歡的大學學系,可以考慮修讀相關的高級文憑或副學士課程,再銜接學位﹔若果大學生真的覺得自己選擇錯誤,也可考慮先完成該學位,嘗試從現實的路中尋找另一條自己有興趣的新出路,例如副修喜歡的科目或修讀其碩士課程,因為現在自負盈虧的碩士課程學額已有所增加,相對於數年前,同學要入讀這些課程已容易得多。

重報聯招 須先放棄學位

   以前政府沒有限制大學生轉校,不喜歡所讀學系的學生有機會申請轉校重讀一年,但自去年九月起,大學教資會取消大學生轉校重讀的一年資助,以免浪費資源,雙重資助重讀學生,並杜絕「騎牛搵馬」的情況。換言之,如果院校收取循非聯招途徑入學的轉校生,教資會便會扣減院校的補助金,這變相是懲罰院校。因此,除非有特殊理由,大學一般都不會取錄循非聯招途徑入學的轉校生。

  上述三位受訪學生都表示,因為通過聯招申請大學的被取錄機會,比循非聯招途徑向大學申請的為高,所以他們選擇放棄學位,重報聯招。

  由於教資會實施新措施,公開試成績理想的本科生都會透過重報聯招的方法,轉到其他大學的學士課程。不過,正在修讀全日制學士課程的學生,都沒有資格參加大學聯招,所以,如果想透過大學聯招再獲派另一個大學學位,學生便需要先行退學,回復「自由身」後,才能參加第二次的聯招。

   但唐韻晶並不同意教資會的做法﹕「假如轉系或轉校比其他大學生用多一年時間是浪費資源,那麼,叫學生勉強自己,渾渾噩噩過三年,對社會資源和自己的青春又何嘗不是浪費﹖」她認為,若學生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路,大學應容許他們轉校,這樣對大學和學生都有好處,所以,教資會不應在政策上阻攔。

  不過,崔日雄指出,大學入學制度確實存有兩難之處。如果准許大學生較易循非聯招途徑轉校,會令大學一年級的學額減少,對應屆高考生不公平。所以現在要求大學生必須先退學,然後重報聯招的做法,可讓同學更認真地思索他們修讀的課程是否真的不適合自己,他們就不會貿然轉校。然而,此舉卻使同學被迫中斷學業,而學生透過重報聯招轉校,其實仍可獲得資助,政府實際上也沒有節省對重讀生的資助。

  本刊曾就上述問題要求訪問教資會,但有關官員表示沒空回應。

學制三改四 減卻轉系問題

  針對中七同學難以認清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科,崔日雄建議,政府應盡早實施大學四年制。「現在大學三年制,課程十分『趕』,對學生的學習限制很大。如果落實三改四,學生第一年讀通識科目,從中找尋自己的興趣,第二年才選擇專門科目,可大大減少同學選錯科的機會。」

   對此,郭志達表示贊同﹕「雖然同學可從預科生輔導日等活動中得到不少學系的資訊,但這始終不及真正修讀課程的親身體驗。」

 

 

 

 

全靠非聯招 成功轉讀心儀學系

 

 

 

 

 

 

 

 

 


雖然入不到醫科,但郭志達不後悔重報聯招。 ﹙謝凱瑩攝﹚

 



暨泳琛冒著入不到大學的危險去重報聯招。 ﹙羅國平攝﹚

唐韻晶認為,「從實踐中學習」的方式不適合自己。 ﹙謝凱瑩攝﹚

崔日雄認為,預科生選科時應考慮個人興趣和能力。 ﹙羅國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