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一種情感
  

   「愛國等於愛中國文化」似乎是大學生的心情寫照。調查結果顯示,有七成受訪者認為「愛中國文化」即是愛國,是眾多定義中的首位,有七成受訪者選擇。涉及政治層面的定義如愛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則分別只有3%和15%,遠遠較選擇文化、感情層面的數字為低。約七成多大學生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分子,而近九成人表示希望中國強大。

   在大學生而言,愛國跟政治扯不上甚麼關係,倒是身分、文化、情感上來得更深刻。

認同「文化中國」

   愛國不等於愛黨,政治元素自然也不是大學生愛國定義的首選。調查發現,大學生的愛國定義中,逾半數受訪者選擇有關文化層面的定義,與政治稍有關連的,選擇率均偏低,全不超過百分之二十。

   徐海煒指出﹕「愛國是一種情感,和愛情一樣,沒有必要、也無法定義。」他認為,愛國是民族認同,愛祖國的文化。他強調不可以把愛國定義為愛黨。

   馬傑偉在九七回歸前調查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時,將中國分為「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結果看到香港人非常認同包括歷史、人文等方面的「文化中國」,而對於帶有政治、政權色彩的事物則很抗拒。

   現在的香港人仍然傾向認同「文化中國」。馬傑偉解釋說﹕「很多香港人都是逃難南下到香港,八九年的民運也令香港人印象深刻,認為共產黨會使用鎮壓手段。所以對於政治層面的國家,尤其是政黨代表的國家,香港人有著複雜的情緒。」

香港回歸中國是好事

   雖然自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香港經濟受著極多外圍因素如金融風暴、禽流感以至非典型肺炎肆虐而跌至谷底,經濟、失業、政制等問題叢生,但仍有近半數學生認為香港回歸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二成同學不贊同。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三年級黃靜儀不贊同回歸是好事﹕「明白回歸之後好與壞,有很多因素影響,但感覺上英國政府較好。」

「我希望中國強大」

   在身分認同方面,近七成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中國的一分子,不同意的只有5%。另外,有近九成大學生希望中國強大。香港大學醫學院五年級的Thomas說﹕「我認為我是愛國的,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國家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贊同自己是愛國的受訪者中,仍有四成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多於反對者(28%)。同時,在認為自己不愛國的大學生中仍然有七成希望中國強大。香港城市大學文學院一年級的麥同學說﹕「我不喜歡中國,但是我也不希望中國不好。對中國沒甚麼感情,我覺得自己是中國的一分子全因血緣的關係。」

   馬傑偉指出,以往的調查顯示,大部分香港人不是認同自己是「中國的香港人」就是認同自己是「香港的中國人」。他說﹕「香港人一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在本土意識高漲的八十年代,香港人才開始覺得自己是香港人。但這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並不抵觸。」他還補充說,香港人的愛國幅度很廣、很多元,包括希望民族進步、中國富強、現代化等。

   問卷問及「你是否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感到自豪﹖」,57%的大學生表示贊同,遠遠多於表示不贊同的7%。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的Rice表示﹕「中國文化在世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現在中國開始起飛,這些都值得我們自豪。」

喜見楊利偉上太空

   大學生普遍較認同中國的文化成就,看到中國在運動、科技以至文化方面取得佳績,都會感到興奮或自豪。調查顯示,分別有87%和66%的大學生表示,會在奧運會和世界盃賽中支持中國運動員。

   體育的確是值得中國自豪的強項。香港浸會大學一年級的王偉邦說﹕「姚明打NBA讓我覺得有一種民族感和自豪感。」

   科技方面,有64%的受訪者為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成功登上太空而感到興奮,26%表示中立。但也有學生不以為然,香港大學工程學院一年級的黃軍能則認為﹕「這項技術其他國家好多年前已經做到,中國現在才做到不值得自豪和驕傲。」

   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當聽到中國國歌時會感到自豪或感動,但也有45%表示中立。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三年級的黃靜儀回憶說﹕「中學時和全班同學一起唱國歌,那種氣氛讓我覺得自豪、感動。」

   而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一年級的Panda則不這麼認為﹕「我不覺得這首歌有甚麼特別。」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