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畢業生
苦等出頭天

 

記者□梁俊鵬 莫涴淇 編輯□陳文貞

   首批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的三十二名學生於去年畢業。雖然大部分畢業生都找到工作,但有不少工作都不是臨床性質,且有些更是兼職。很多同學都表示希望能執業行醫。畢業生批評政府沒有誠意在港發展中醫,也沒有提供足夠的培訓和銜接措施,令他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更不能提升其專業知識。對於將來的路,大家都認為還有一段長時間要「捱」。

醫師路上 處處堵塞

  剛畢業於浸會大學中醫學院的陳練泉現時身兼兩職﹕分別是兼職浸會大學中醫圖書館管理員,負責為中醫學院整理有關中醫學的資料及製作網頁﹔另一份工作則是行醫,帶著中醫用具包括電子針療儀、紅外線燈及針炙針四出應診,開藥方由病人自行執藥,顧客來源則多來自朋友介紹。月入數千,雖不穩定,但仍夠維持生活,他說﹕「現在是見步行步,希望找到中醫臨床工作。」對於前途問題,他坦言甚感擔心﹕「若然失業,只好轉行。」

   陳練泉曾嘗試尋找其他工作,包括為保健計劃機構擔當顧問,但並不涉及診症方面的工作,他表示雖然中醫畢業生能找到工作,但現時不少畢業生是做有關研究助理或行政顧問等工作,未能正式踏上醫師之路。而大部分中醫畢業生都不想做這些工作,大家都希望行醫。

   現時全港只有三家公營的中醫診所,與政府訂下的十八間仍相差一段距離,公營機構實在容不下這批畢業生。陳練泉指出這三間中醫診所都傾向聘用內地「平、靚、正」的中醫師,餘下的空缺便由現時經驗充足的執業中醫師和中醫學畢業生爭奪。再者,從內地請來的資深中醫師的工資不高,中醫畢業生的薪金也因而降低,陳練泉說 :「徒弟的人工沒理由高過師傅,這是一種剝削。」

   至於私人市場方面,僱主嫌他們太年青,留不住客戶,他們也缺乏經驗自己執業。陳練泉說﹕「新畢業生必須從初級做起。當中,會有機會親自診症及有人督導,可以有效總結經驗。」可是現時門診不足,他無奈地說﹕「政府只是任由中醫畢業生『自生自滅』,給予的培訓機會不多,單是上堂不足以累積臨床經驗。」

自設診所 資金不足

   同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畢業生莫京,爸爸是曾任中國跳水隊軍醫的資深中醫師,家中一向是前鋪後居。父親自少已向他灌輸不少中醫概念。十四歲,他便開始治療跌打骨傷。一心欲選讀中醫的他,終於在去年畢業。奈何,他現在只於浸會大學做研究助理,負責講解、整理中醫標本館內的展品及更新資料等工作。

   莫京的工作合約快將屆滿,他打算應徵公立醫院門診或大規模診所做初級中醫師。他表示﹕「這類型的診所病種多,工資是其次,但有助自己對中醫的啟發及累積經驗。」不過,由於現時這類型的職位不多,他慨歎說﹕「好大機會落空。」

   「私人市場可能有生存空間。」他曾想過開設一間中醫診所。可是依業內人士估計,現時開設一間診所至少需要十萬元。對於剛畢業的同學來說,除了開業成本負擔重外,守業是一大困難,莫京說﹕「新畢業生根本沒錢開業,投資大,風險高。病人抱著試驗的心態求診,要留著病人,維持經營是一大問題,需要充裕的資金守業。」

   最壞的打算是回到父親診所診症。」莫京已經在父親診所診症了十多年。他認為家中病種不太多,且病人數量不會有太大增長,他稱﹕「我回家工作,家中豈不是養多一個人﹖」對於自己苦讀五年中醫,但際遇比其他專業人士差,莫京都感到唏噓﹕「我也不敢勸人選讀中醫。」

多方發展 改革模式

   黃玉禾也是浸大首批中醫畢業生,現職補習社英文導師,兼職浸會大學研究助理。補習社的工作在畢業前已安排好,研究助理只需每天上班三個小時左右。

   黃玉禾曾往大型中醫診所應徵初級中醫師,主要負責介紹產品及行政上的工作,但較少親自診症。她表示﹕「我讀了五年,當然最想當醫生。」可是現在公營中醫診所的模式主要是從事研究工作,受聘的中醫學畢業生主要從事科研,不是她理想中應診的地方,她認為這種模式是有必要改革的。

   黃玉禾見中醫的走勢不太好,有想過半工讀,甚至到外國讀書。她也曾想過到澳洲修讀香薰治療,認為未必要進修有關中醫的科目。其實她對中醫畢業生的發展頗為樂觀,認為現在的艱辛狀況只因暫時沒有太多人認識中醫畢業生。她了解入行工資不太高,但始終中醫仍是處於起步階段,「還要多捱十年。」

實踐機會不足

   對於有中醫學畢業生批評香港各大學舉辦的中醫課程都沒有足夠的實習機會,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車鎮濤回應說,中醫學非常注重臨床實習,奈何政府卻沒有特定機制安排實習場地予學生,全由大學自行安排。他指出校方選擇實習地點的限制多,如需考慮診所的意願、規模及醫師水平等。「香港不少中醫診所是私營的,不論非牟利與否,也要對方願意承擔責任,醫師願意管理這些同學。現時最困難之處是沒有地方有義務接收學生。」車鎮濤教授認為最理想實習診所的條件是具有一定的規模、醫師有相當的教學水平及熱誠。

   為了解決中醫學生實踐機會不足,車鎮濤會讓學生接觸更多中醫藥界人士,並安排一二年級的同學見習,從旁觀察醫師診症,及早了解中醫的實際情況,為將來實習作好準備﹕「讓學生與中醫藥界盡早接觸,有助他們日後出路。」

回內地實習 汲取經驗

  事實上,三所大學目前都安排中醫學生回內地實習。車鎮濤指即使香港有中醫醫院,仍然是要到國內實習﹕「香港沒有正規的中醫教育觀念,至今仍在摸索階段。但國內已有四十多年發展中醫的經驗,我們可以取長補短,減少踫釘機會。」

   農本方醫藥集團行政總裁許少珍更建議把學生送到內地學習﹕「內地一間中醫學院,已經可每年培訓百多名中醫學生。學生到內地學習,可學到國內中西醫結合的思維。」

   有關中西醫結合的問題,車鎮濤教授指中醫和西醫應加強溝通、理解和合作,彼此互相尊重。他說﹕「某程度上,中西醫界的溝通未完全發揮,大家仍抱有保守看法。」醫管局發言人也表示,發展臨床中醫藥服務,是在西醫為主的公立醫療系統內,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一套可驗證醫療方法,兩者互相整合。

公營機構 吸納有限

   醫院管理局目前開設的中醫門診只有東華醫院、仁濟醫院及那打素醫院,每所中醫門診只會聘請一至兩名初級中醫師,其餘早前政府定下十五間中醫診所,醫管局發言人表示仍在與政府商討中。

   車鎮濤表示公營機構不可能完全容納這批學生﹕「政府即使答應開十八間,但在可見的將來仍不可能吸納全部學生。」不過,車鎮濤對香港的中醫發展抱審慎樂觀的態度,認為陸續有私人診所開業聘請中醫師。

   但許少珍對畢業生的前途則感憂慮,她指出若數年後,其他大學的中醫本科生相繼畢業,即使香港有中醫醫院,市場也沒有空間吸納這批學生。她稱﹕「香港是商業社會,畢業生無經驗,誰願意聘請﹖且每所門診請的人數有限。」

   政府有意削減大學教學資源,車鎮濤認為政府有發展中醫的誠意,但力度不足。而目前的財政資源仍可勉強應付教育目標,只是少有少做。

   許少珍教授則斥責三所大學分別舉辦中醫學課程只會分散學校資源,應自行檢討資源的分配。她說﹕「請回來的師資未及最高水平,教人少、收錢卻多。」她認為香港中醫業的優勢不在發展中醫基礎,而是科研及中西醫結合,故她建議將資源集中培訓高水平的中醫。

建立形象 展望未來

   許少珍相信普遍市民都提高了對中醫的認受性,但市民認識仍局限於中醫調理身體方面。有市民表示如果是一些輕病,如傷風,都會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向剛畢業的中醫師求診。

   畢業生雖然經驗尚淺,公營機構不能完全吸納,有私人機構也表示願意聘請剛畢業的中醫學生。

   養生堂陳延安中醫師說﹕「我們對香港大學訓練的中醫學生有信心。」他認為應給予機會這批年青中醫學生。他承認有病人會對剛畢業的中醫學生信心不足,但會嘗試向病人解釋。他表示﹕「我們打算來年聘請中文大學的中醫畢業生。」

   車鎮濤表示,中醫在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時間逐步提升形象。他鼓勵對中醫有興趣的同學繼續升學,為香港中醫發展盡分力。


 

成功例子


 

陳練泉表示現在是見步行步,希望找到中醫臨床工作。
(梁俊鵬攝)

 

莫京的父親是中醫師,自少已向他灌輸不少中醫概念。
(梁俊鵬攝)

 

 

黃玉禾現職補習社英文導師,兼職浸會大學研究助理。
(梁俊鵬攝)

 

中醫漸為市民接受。
(陳文貞攝)

 

車鎮濤教授表示中醫在港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梁俊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