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寶 如有一寶」
本來是寶,為何變草?

        「百忍成金」是老人家的金石良言。但對受虐的長者來說,百般忍耐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去年十二月,一名八旬半癱婦人奉子命露宿中環行乞,引起社會對虐老問題的關注。據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的調查估計,全港約有五分一長者在被虐環境下生活。但大部分長者為施虐者、為面子都選擇忍辱偷生,拒絕接受協助。

         可是,不少虐老個案都顯示,百忍只會增加問題的嚴重性。

         「如果我有屋早就搬走﹗」現年八十一歲的金婆婆(化名),與丈夫、大兒子、大媳婦、一對孫兒孫女同住在將軍澳。
大兒子阿龍(化名)在北角當保安員,曾經因虐待妻子而令她離家出走。妻子離開後,金婆婆便成為他的出氣對象。她憶述第一次給阿龍打,不過是為了一個鑊。

         「那天我把即將用來煮食的鑊放到洗手盤上,他看到了就一拳打在我的臉上,把我打得滿口鮮血。」往後,金婆婆都常因一些瑣事而被兒子動手虐打,如上廁所沒關好門、留飯時沒有放好飯煲蓋等,以致頭、肩膊、手臂等傷痕纍纍。

        金婆婆的丈夫雖然屢次勸阻兒子,但也無濟於事。而孫兒輝仔(化名)看到受到這樣無理的對待,也替她不值﹕「沒錯xx的確嘮嘮叨叨,但也不該因這點小事動輒就打她吧﹗」輝仔更曾因此與爸爸爭執。現在父子倆在家也不會多談一句︰「他已經打走媽媽了,媽媽走後又找xx出氣。我為甚麼要和這種人說話﹖」

         為了這個疼錫她的孫兒,金婆婆寧願啞忍阿龍的虐待,沒有報警揭發,也沒有向老人中心或其他慈善機構尋求協助︰「我怕報警會令孫兒失去父親﹗」有一次她終於忍無可忍,向附近一所老人中心求助。

         「那天是端午節,第二仔給我二百元做節,我沒有把這事告訴阿龍。後來他發現我身上有錢,就對我破口大罵,斥責我為甚麼不告訴他。」接著又是一輪拳打腳踢,金婆婆的胸口、腋下、手臂和背部全是瘀傷。

         於是,金婆婆就翻查以前宣傳防止虐老的單張,打電話到老人中心求助。中心的姑娘帶她去檢查身體,醫生看到她的背部滿布瘀黑,忍不住說︰「你的兒子也真『狼』,把你打成這樣。」

        後來老人中心將金婆婆轉介到靈實胡平頤養院跟進。靈實了解到阿龍虐待金婆婆主因是經濟問題,就幫她和丈夫向社會福利署申請綜援。社署經過家訪後,考慮到他們來自低收入家庭,家人無能力供養他們,便酌情處理他們的申請。結果兩老每月的收入由原本的1,400元生果金增加至4,800元︰「我們現在不用再倚靠他,他不能罵我是他的負擔吧﹗」

         負責跟進金婆婆個案的靈實社工張姑娘表示︰「公公(即金婆婆的丈夫)不愛管閒事,不像婆婆般常發牢騷,可見之前阿龍虐打婆婆,是因為他覺得婆婆很煩,整天不停說話。加上他覺得供養兩老的負擔很重,就虐打婆婆來出氣。」

         明愛防止長者被虐計劃社工卓素珊解釋這種情況﹕「照顧壓力可能會誘發虐老事件,而施虐者或照顧者過往的經歷和現時遇到的情況,都會引發虐老。」她表示,很多施虐者有精是單位戶主,故不能申請額外住所。為此她曾經躲在廚房內啜泣,後來被外孫發現,又遭到虐打﹕「他聽到我在哭,叫我不要再吵,更用力推倒我,用腳踢我的胸口。」

         李帶曾向住所附近的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求助,社工羅先生一直有觀察李帶的家庭問題,但只會與她談談天,紓解她的鬱結,並沒有採取實質行動去解決她的問題。李帶覺得社工對她的幫助不大,所以沒有再向其他機構求助。

        「我未讀過書,不識字,能找誰幫忙﹖」她又深怕求助會惹來外孫的反感而遭報復﹕「這些事誰會講出來﹖哪兒找人幫你﹖他們前來報仇怎麼辦﹖」另外,傳統觀念「家醜不出外傳」也令李帶不願尋求協助。

         明愛社工卓素珊表示,這正是大部分長者不向他們求助的原因。由靈實長者匡護中心和明愛防止長者被虐計劃推行的「防止長者被虐先導計劃」,於去年只處理過一百三十個虐老個案,其中更有九十四個未能成功。卓素珊表示這些個案只屬冰山一角,相信實際問題較呈報的數目嚴重得多。

         「一般受虐長者誤以為告發施虐者會令他面臨被起訴,或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因此都拒絕接受我們進一步的協助。」但她強調,聯絡這些機構並不等於起訴施虐者:「在沒有長者的同意下,我們根本不能作任何行動。其實我們只想向長者提供情緒支援,或替他們申請短期宿位,如向晴軒等,讓雙方能冷靜地解決問題。」

         「長者的自我形象低落,傾向忍受不合理的對待,因此提升他們的形象及預早教育他們對退休後生活的適應實在刻不容緩。」卓素珊指出「如何使長者受到尊重」是社工最想解決的問題之一。

         靈實胡平頤養院社工張姑娘則鼓勵長者放下「家醜不出外傳」、「老來從子」和「逆來順受」這些傳統觀念,不要將痛苦啞忍於心。

         「我年輕時已常被丈夫虐打,以為離婚後就可逃過厄運。我從沒有打過兒女,沒想到老來會被女兒虐打﹗」七十歲的敬女(編者按﹕受訪者不願公開真名,只肯說出乳名)出身在貧苦家庭,十二歲開始當女傭。

         敬女後來嫁了一個當警察、愛賭錢又有暴力傾向的丈夫。她忍受不了於是離婚,可是到現在又給女兒虐待,她只好慨歎︰「自己的命生得不好,還可以怨甚麼﹖」

         敬女共有九個兒女,幼子於三十歲時因車禍喪生,另外三名子女已移民到加拿大,其餘四名子女又甚少與她聯絡。她現在與三十九歲、已離婚的幼女和外孫女居於荃灣一個公屋單位。

         由於以長者的名義申請公屋,可以縮短三年的輪候時間,因此向來甚少聯絡她的女兒才主動提出與她同住,除可提早獲得安排上樓外,更可讓敬女幫忙照顧小孫女。

        最初敬女和女兒、女婿相處尚算融洽,但自一九九八年開始,女兒發現丈夫有婚外情,情緒陷入低潮。面對離婚的壓力和撫養女兒的負擔,她把情緒發洩在敬女身上,除對敬女大聲喝罵外,更用東西作狀打她。

         「她說都是因為我要與她同住,丈夫才會與她離婚,但連女婿都說根本與我無關,只是他們的感情出現問題。」敬女還記得女兒剛剛離婚的時候,常常用粗口罵她,又沒來由地說:「妳不是我的媽,我根本不是妳的女兒﹗」更隨手拿起鐵椅和孫女的書包擲她,她及時躲避才沒有受傷。

         敬女對此很無奈﹕「我都是過來人,明白離婚對她的確造成很大打擊,但也不應該找我來出氣吧﹗」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李翊駿解釋,不同環境的因素,例如環繞長者身邊的家庭、社交生活等,都有可能是虐老問題的誘因﹕「子女婚姻出現問題、父母與子女或配偶間有長時間的不和、長者被歧視或子女過分依賴長者等,都可能是虐老的根源。」

        敬女又慨嘆女兒的性格與前夫很像﹕「我前夫常在兒女面前打我、罵我,又用東西擲我﹗」她前夫每逢在外面賭輸了錢,便會回來找她出氣。

         有一次,她前夫輸了錢回來,看見女兒在吃麵條,二話不說就把那碗麵條摔向牆壁,並怒罵她:「為甚麼不給女兒吃飯﹖要她只吃麵條﹖」隨即從桌上拿起煙灰缸作勢擲向敬女,嚇得她立即跑出屋外。女兒就在這個充滿暴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久而久之,便形成以暴力解決問題的傾向。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負責有關虐老調查的博士研究生甄秋慧認為,家庭中的暴力行為對下一代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外國很多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的施虐者都是在暴力家庭中長大。」而她在本年一月初的調查,亦顯示不少在暴力環境下長大的成年人,有施虐或施虐傾向的人數均比在正常環境下成長的人多。

         往後幾年,母女關係惡劣,女兒的辱罵令敬女飽受精神困擾,更常常因此失眠、發惡夢,常夢見有人追打她,令她不得不向心理醫生尋求治療。同時,她向荃灣一所家庭服務中心求助,該中心的社工幫她申請綜援,希望藉此紓緩女兒的經濟負擔,減少她虐待敬女的機會。

         但這仍未能改善敬女的情況。有天敬女正在客廳看電視,不久女兒回來,一進門就跑進廁所,然後罵敬女為甚麼把廁所弄髒,令浴缸滿布大便。敬女根本沒上過廁所,便連忙向女兒解釋。女兒對她的話完全聽不進耳,更咒罵她︰「相士說妳只能活到六十七歲,怎麼妳現在六十九歲都死不掉。」又說﹕「我實在不應服侍妳,妳快搬走,不然我可對妳不客氣﹗」隨後又用廁紙筒扔向她的臉,拿玩具手推車擲她。面對這樣的虐待,敬女決定報警,但因沒有受傷,最後只能留案作紀錄。

         自此,女兒沒有再虐打敬女,但常常用小動作來騷擾她。例如敬女通常在晚上八、九時就睡覺,女兒就刻意在十一時吸塵打掃,或故意砰然關門來製造噪音,令她難以入睡。同時又不准她看電視和坐在客廳,迫她躲在自己的房中吃飯。

         忍無可忍之下,她向明愛社工高先生求助,希望能和女兒分戶。由於申請需時且手續繁複,敬女只好間中暫住在同母異父的弟弟家幾天,好讓自己耳根清靜。現在,敬女積極參與義工服務,幫助缺乏家人照顧的獨居老人,同時又加入了老人中心的粵曲隊,望能重過新生。「我盡量少留在家中,以免與女兒再起爭執。」









虐待長者偏向性的特質

有關虐老數據



不少老人下午百無聊賴都會樓下空地閒聊打發時間。


下棋、觀棋已成為老人家的主要娛樂。 (劉鎮豪攝)


為免影響孫女,敬女堅持不肯以正面上鏡。 (張惠萍攝)


敬女向記者展示一疊做義工得來的卡片。(張惠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