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著你回來
給不回家的孩子

         上月中,一名愛女心切的女中醫師,因十三歲的女兒離家出走而向警方求助,不料等了又等,女兒還是音信全無,做母親的惟有聘請私家偵探尋找,更連夜上街「尋女」,得到的卻是女兒的當街辱罵,女兒男友的指摘及毆打,以及自己流不盡的淚水。

         原來當夜闌人靜,大家好夢正酣時,仍有一群無眠的媽媽,她們都在等,等自己「愛上不回家」的子女﹔等不到,她們就主動上街找,尋尋覓覓,最終還是等,等歸家的人,還有等一顆歸家的心。

個案一﹕永不言棄 樑仔阿媽
         四十出頭,樣子年輕的樑仔阿媽,有一個令她頭痛的問題兒子—─樑仔。今年十九歲的樑仔已有十幾次進出警局的紀錄,前年更因涉及多宗刑事案件而被判入沙咀勞教中心半年,惜樑仔「死性不改」,近日又在守行為期間因襲警而被捕,案件還在處理中。雖然樑仔在別人眼中無藥可救,然而她仍不離不棄,只因擁有一個信念﹕「他本質不壞﹗」

          樑仔自幼特別調皮搗蛋,小學二年級時經心理專家診斷,證實他患有過度活躍症兼有反社會傾向,自我控制能力較低。樑仔阿媽曾深感無助﹕「我帶他見社工、心理專家、精神科醫生,但樑仔都敷衍了事﹔親友又怪我教子無方,把他寵壞了。」

          然而,更沉重的壓力卻隨之而來。隨著年齡漸長,樑仔日趨反叛,又愛刺激。中三時更因逃避老師的懲罰而拒絕返學,其後主動放棄升學,自此終日遊手好閒,不但流連夜店,到處撩事鬥非,更牽涉傷人、打劫等刑事罪行。樑仔承認最初出來玩是為求刺激。「落D、打機、『索茄』好刺激,不過後來都係為了錢才跟大佬,跟大佬會有著數,無著數就會過檔第二個大佬﹗」

          自中一以來, 樑仔阿媽就為保釋樑仔而往來警局逾十次。樑仔對此卻毫無悔意,甚至竟說「她應該接受了,不接受也得接受,畢竟出來玩那麼久,甚麼事也犯過﹗」

「要我斬人,我一定去﹗」
         樑仔阿媽直指兒子壞事做盡。「他很貪錢,做壞事無非都是為錢。」可是父母收入有限,實在不能滿足樑仔吃喝玩樂。作奸犯科,似乎成為樑仔找快錢的唯一途徑。

          「睇場、馬檻,每個月都至少可以賺萬多元,再用來投資毒品,毒品最賺錢。如果現在給我十雞野(十萬元),要我去斬人,我一定去,要『博』才有機會賺錢。」樑仔像是理所當然地說。

          而事實證明樑仔並沒有空口講白話。有一次,樑仔阿媽見他準備了桶和棍,心想﹕「他定要犯事﹗」結果那夜樑仔為了一千元報酬,替人向九龍城一位阿婆淋紅油。樑仔阿媽徹夜心情都很矛盾。「我整夜徬徨,我不想他幹壞事。難道要我去舉報他嗎﹖這樣只會令他更反叛,不理睬我,大家關係破裂。」到兒子安全抵家,她才舒了一口氣。她認為樑仔就是心存僥倖,才會一再犯錯。「他恃著跑得比人快,連警察都不怕。」

          然而,樑仔阿媽的容忍並未能阻止兒子從事賣翻版光碟、收數、搶劫、販毒、傷人等不法勾當﹔而樑仔一點都不領情,反說﹕「她簡直是阻我發達,已經耽誤了我很久,令我失去不少賺錢的機會。」

最適合投資毒品
         樑仔阿媽過去曾以嚴刑對待兒子,但都起不到作用。「他已不是小孩子,罵他會反感﹔鎖他在家,他就呼天搶地,搗亂房子。」面對沉重的壓力,宗教信仰給予樑仔阿媽莫大的支持。「七年前,我開始信奉基督教,衪使我學懂寬恕,也令我堅信樑仔雖然衝動,但本性善良。」

          二零零一年,樑仔因多次傷人及行劫,被判入沙咀勞教中心半年,期間她收到兒子承認自己「壞事做盡,浪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的道歉信,就令她感動不已。

          然而樑仔不久又故態復萌,去年底樑仔在守行為期間,他與朋友因不滿被警方盤問,雙方發生衝突而被控襲警。結果樑仔阿媽還是狠不下心而保釋了他,但樑仔似乎並未了解媽媽的苦心,「他還對我說﹕『我知道你會來,真是多謝你的支持﹗』」令她哭笑不得。

          樑仔現在仍堅持自己不會走回正路,說﹕「我讀書不多,找不到好工﹔我又不喜歡受氣,還是投資毒品最適合我,一於專攻毒品。」但她卻認為兒子已較以前收歛。「我不同意他做違背良心的事,但回到家堙A我對他如對其他子女一樣關心,接納他、等他浪子回頭,我永不放棄。」

個案二﹕守得雲開 劉媽媽
         「不要放棄,作為父母又豈能放棄自己的子女﹗」劉媽媽年約四十多歲,一頭短鬈髮,身形矮小而略胖。她患有高血壓,而一個常與黑社會往來又不認母的兒子——偉仔,更令劉媽媽心力交瘁。不過,本著作為父母的堅持,無論偉仔有多壞,劉媽媽仍很著緊他,不斷地努力及等待,終於令偉仔回頭。

          今年十五歲的偉仔,小學在香港仔就讀,學校離家不遠。但在升中時被派到北角區的學校,被迫與要好的同學分開,每天又要長途跋涉,轉四程車去上學,故他十分討厭新的學校。再加上個性貪玩,終日流連球場,以致誤交損友,從此經常流連於區內的機舖、球場及夜店,甚至與一些「豬朋狗友」躲藏於後樓梯間嬉戲,通宵達旦。

          兒子誤入歧途,劉媽媽從不打罵﹕「我只提醒他要多花心機讀書,他愛上街,我綁不住他,但我一定會盡力勸阻他。」但偉仔其後卻變本加厲,與h內的黑社會來往。

          「我見過他們一群二十人坐在餐廳,偉仔就在其中,我拿著剛買回來的R菜,心堳飫`怕,但還是走進去,叫他回家吃飯,他一聲『不行』便逕自走開,我就在餐廳門口等了他半個鐘。」劉媽媽想起此事猶有餘悸。

母子追逐戰
         偉仔屢勸不改,劉媽媽仍無法冷眼旁觀。她每晚十一、二點,就會「落街尋子」﹔便利店、社區會堂都是她的目標。可是每當偉仔看見媽媽便拔腿就跑,「我追著他,拼命叫他,他也不肯相認,那時已是凌晨兩點多了﹗」

          在找不到兒子的晚上,劉媽媽便會呆坐在偉仔床上,胡思亂想,生怕他發生意外,直到偉仔回家。「若偉仔不回來,我又怎會睡得著﹖我很心痛。」雖然劉媽媽患有高血壓,身體不適,可是她仍然堅持等待,「不論有多累、有多睏,也只能硬著頭皮等下去。如果我不理他,他便會更加放縱。」醫生也只能勸她不要太操勞。

被指慈母多敗兒
         可是,劉媽媽苦心的規勸,劉爸爸卻視為「慈母多敗兒」,雙方經常為此吵架。「他說我偏幫子女,但我又可以點﹖難道一味靠打﹖兒子吃軟不吃硬,這只會令他反感。」

          只有小學程度,任職貨車司機的劉爸爸是個傳統的嚴父,要求子女事事循規蹈矩,常因染髮、晚睡、學業等問題責打偉仔,以往曾因偉仔逃學到網吧打機而用行山棍打他。有一次,偉仔夜遊至凌晨二時,回家後又對父親的質詢置若罔聞,劉爸爸一時氣憤,就拿起棍子向他揮過去,幸好得劉媽媽急忙勸阻。

          「那時黑漆漆,錯手打傷誰都不好。」她認為偉仔的個性沒甚麼不妥,「他只是不會與父母傾談。」於是,劉媽媽積極勸丈夫多點與兒子溝通,別只板著臉。「他爸爸是疼他的,只是不善於表達。」其後,劉爸爸經妻子游
說後改變了態度,更在社工幫助下主動與偉仔分享自己的感受。

          偉仔眼見父親為自己而改變,也慢慢改變自己,打開心扉。現時就讀中三的偉仔在家人和社工的協助及勉勵下,已脫離了黑社會,也減少深宵外出。劉太就繼續為偉仔奔走,到職業訓練局索取一系列課程指南,為偉仔可能在中三離校作好準備,可謂名副其實的「廿四孝母親」。

          「我常對自己說﹕『不要放棄,身為父母的又豈能放棄自己的子女﹖』我總希望他能走上正途﹗」

          管教過嚴,會造成反效果,令子女覺得父母過度緊張,甚至變得更反叛,繼而走向社會的邊緣﹔然而,給予子女自由,也未必一定會有好的結果。長沙灣琪媽媽的個案中,女兒阿琪正是利用媽媽給予的自由度,每夜流連街頭,又誤交損友,幸而最後都能迷途知返。

個案三﹕愛女回頭 琪媽媽
         經歷過沒有書讀的日子,現正於夜校進修小學程度中、英、數的琪媽媽,深明書本的重要,一直期望女兒讀書有成,能判斷是非。可是面對媽媽的期望,阿琪卻相當決絕﹕「我不愛讀書﹗」

          不愛讀書的阿琪,不但令媽媽失望,去年更要重讀中二。班中盡是不相熟的新同學,令她難以融入,而她更與h內一群愛在夜間活動的朋友晚晚夜遊。

自由有罪
         琪媽媽生長於一個家教甚嚴的家庭,丈夫又是一個傳統的嚴父,故他們管教子女相當嚴厲,阿琪兩位姐姐就連出夜街的機會都沒有。後來,琪媽媽體會到現在社會心態改變,人人都追求自由,才給女兒較大自由。「她中一時,我以為她長大,便給她自由度,加上自己近年遇著家人離世,知道開心的重要,也想女兒開心。」

          這個「自由度」,卻間接導致阿琪夜遊。去年暑假,她認識了一群愛夜遊的朋友,每晚「跟大隊」流連機舖、區內商場。琪媽媽起初不以為意,「我以為她只是不愛讀書,與其留在家奡e,便准她去街。」

          隨著阿琪出夜街次數漸趨頻密,即使第二天要上課,也流連至凌晨三、四點才回家,琪媽媽就意識到事態嚴重。午夜的電話鈴聲,往往叫她害怕。「每晚電話都響過不停,我們不准阿琪外出,勸、罵、打都試過,她還是會趁我們入睡偷偷出去。」不過,更怕的是女兒出事。「有一晚半夜,一名女警打電話給我,問我有沒有一個叫阿琪的人,又問她是否失蹤少女,我整個人頓時嚇一跳。」原來阿琪只不過是忘記帶身分證,剛遇上警員截查,故警方就致電阿琪家中查證,但這卻已把琪媽媽嚇個半死。

提心吊膽
         女兒在外玩樂,琪媽媽在家卻心驚肉跳。「我打給她,如果接不通,一次還好,但到第二、三次便會開始胡思亂想,怕她會有意外,或者被人脅持不能聽電話。」

          可是要她在家裡乾等,她又會忐忑不安,最後她會上街尋女。「她說在樓下,我便走遍樓下公園、便利店﹔找不到,問她確實所在地,她就支吾以對,帶我『遊花園』﹗丈夫擔心我,只好和我一起上街找她。」

          琪媽媽也曾氣餒﹕「有時勸得多,也會不想理。但心想如果家人也不理她,將來遇到問題,她也不會告訴我們,後果就不堪設想。」相較於琪媽媽,琪爸爸的行動來得更直接。

          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的琪爸爸,一向不准許阿琪夜間外出。女兒不聽話,令雙方關係惡劣,互不瞅睬。「他忍無可忍,就在門口放兩張椅子作床,以身攔路,不讓阿琪外出。」琪媽媽對於丈夫的行為,既無奈又擔心,「他要上班,腰骨又不好,我只好極力勸阻。」

          對於父母的擔憂,阿琪就認為他們過分緊張。「我愛在晚上外出,因為晚上感覺舒服寧靜,很適合聊天。我也曾在街上見過群黨打架,但我只是旁觀者,不會害怕,媽媽卻經常囉唆,非常煩厭。」

求助無門
         阿琪屢勸不改,令琪媽媽自覺教子無方,深感內疚。「阿琪讀小學,我顧著工作,未有好好照顧她﹔到她六年級開始反叛,我又意識不到,現在我想多理她,她都不領情,只覺得我煩。」

          琪媽媽試過和親戚傾訴,但親戚只會責怪阿琪,引起阿琪反感,認為琪媽媽背著她說三道四。無助,令琪媽媽感到情緒低落。「我想透過到夜校學習紓緩自己,但回家靜下來就想起阿琪。」惟有和面對同樣情況的朋友傾吐時,她的情緒才能稍為紓緩,「大家同聲同氣,雖然沒有實質辦法,但至少讓我感到,我不是孤軍作戰。」

          現在,阿琪覺得出夜街已沒有新意,「每次出街都是做同樣的活動,好悶。」加上和新的同班同學開始熟絡,而且和現在的班主任關係良好,更向老師承諾她會成功升讀中四,便開始疏遠那群愛夜遊的朋友,減少了出夜街,但琪媽媽不敢鬆懈,堅持「會繼續勸阿琪積極學習。」

愈夜愈美麗
         個案中三位年齡、背景以至處事手法都各不相同的母親,她們都在等待,只因她們都堅信自己的子女本質不壞。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魏雁濱表示,香港狹窄的居住環境,正是青少年愛上街尋求空間的主要成因。「這多半是環境造成。香港夜生活太多,教不少年青人嚮往,而香港居住環境狹窄,也迫使他們上街,以尋找更多空間,所以夜青通常來自公共屋h,特別是新市鎮。」

  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黃昌榮也同意青少年要尋找空間的講法。他更指出,青少年在日間讀書或工作,愛出夜街也很正常,故夜青未必是問題,這視乎程度而已。同時,父母在責難子女的同時,也應顧及子女的需要。「父母問子女為何出夜街時,同時也須問自己能給予子女甚麼。」

          外展社工麥偉智則指出父母為口奔馳,固然辛苦,但他們也要留意自己放在子女上的是無形的愛與關懷,還是金錢掛帥的物質。

          「每日暫停十分鐘,聽聽少年心底夢。」這不單是琅琅上口的廣告標語,更是父母與子女應有的相處之道。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了解子女的想法,而子女又能與父母分享心事,互相溝通,相信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夜青心底話

父母親子六招


牆上的詩篇令樑仔阿媽學懂寬恕,是她的精神支柱。(潘嘉欣攝)


劉媽媽(右)經常到公園、便利店尋子。 (黃珮雯攝)


「阿媽好煩又囉唆」阿琪坦然說出她對媽媽的看法。(潘嘉欣攝)


阿琪的父母一心給予女兒更大自由,不料間接令女兒誤入歧途。(黃珮雯攝)


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理事邵家臻建議政府仿傚協青社做法,開辦蒲吧,讓夜青有一個聚腳地。(潘嘉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