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不利 本土經濟事倍功半

        政府為發展本港經濟,於去年推出上環大笪地及黃大仙騰龍墟,再於元旦日推出十項本土經濟項目。但未及半年,計劃已被政府官員指為經濟轉型的過渡產物。

        近月政府刻意強調騰龍墟及大笪地的成效。然而,大部分墟市的檔主卻叫苦連天,騰龍墟附近商戶更怨聲載道。為本土經濟「打頭陣」的項目尚且如此,政府將來再推行墟市必須汲取經驗,作出改善。

貨品重複欠特色
        政府本欲回復昔日上環大笪地的風貌,但是遊人大都指它有懷舊之名、無懷舊之實,毫不吸引。「這裡跟以前在啟德、黃金海岸辦過的墟市差不多,賣的東西到處都有,我們應該不會再來了。」廿多歲的鄭先生指在大笪地擺賣的貨物根本不能吸引年輕人。

         大笪地的攤檔種類多而雜,同類攤檔過多,未能吸引遊客再次光顧。加上交通不便,難以令客人經過「千山萬水」前往捧場。

         相比起來,黃大仙騰龍墟位處地鐵站出口,人流不成問題。可是騰龍墟內同類貨品的攤檔位置相近,商戶之間競爭激烈。而騰龍墟約五十檔熟食攤位中,佔了一半所賣的不離魚蛋、碗仔翅等小食,其中賣魚蛋的阿Man苦笑道﹕「做多五年都回唔到本。」

         為增強墟市的特色,政府訂下新的要求,在新的標書上會指明投標的攤檔一定要有特色,而此項也佔評審的四成,改變上環大笪地「價高者得」的投標方式。

有創意但沒有生意
        然而,光靠特色掛帥往往只能打響頭炮,日子一久,問題叢生。外間以為「有創意、有特色就能生存」的想法,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例一﹕「你擇街」街名匙扣
        朱先生從事閃片畫批發,他一直有意零售閃片畫,但嫌商場舖租貴,見大笪地招標,即投了一個檔位,兼賣一系列「你擇街」街名匙扣。

         「我賣的東西有創意,不過香港人跟風跟得太快了,知道你做得好便馬上抄襲,本來只有我一檔賣街名匙扣,現在隨處都有。」

         獨家發售變成家家都有,而閃片畫一幅動輒數百元,難以吸引一心一意「執平貨」的客人。結果,聖誕過後大笪地沒有了新鮮感,人流減少了,生意愈來愈難做,因此他寧願盡早結業,再找新機會。

例二﹕大笪地飲食區
        上環大笪地的飲食區以平價避風塘海鮮作招徠,主題鮮明,配合大笪地的懷舊意味。大笪地重開初期,平價海鮮銷情理想,更有個別攤檔日賣海鮮二千碟。

         但訪問當日,記者發現大笪地有不少攤檔擺放食物的方法馬虎,地上常見垃圾及積水,個別檔主更是半途出家趁墟賣海鮮,處理海產類食物經驗不足。食環署於去年十一月底接到六宗食物中毒投訴,十多人在大笪地進食海產後不適,衛生情況令人擔憂。

         食物中毒事件加上失去新鮮感,大笪地人流銳減,海鮮檔生意急轉直下。在該處連租兩舖賣海鮮,投資接近十萬的盧先生苦笑說﹕「現在不望賺錢,只求打個和。」

惡性競爭 附近商舖受害

         政府高唱要藉推動本土經濟刺激內部消費,然而有學者及議員指出,政府的想法未免太簡單。

         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指墟市消費只是「塘水滾塘魚」﹕「市民在墟市多買一點,便會在其他地方少買一點,這只可以說是消費地點轉移,對刺激消費沒有作用。」
        根據前?的調查顯示,騰龍墟附近超過一百個商戶的生意下跌至少兩成。立法會議員李華明認為,事前的經濟影響評估是避免「爭生意」的方法﹕「政府推出計劃前未有為附近商戶詳細評估經濟影響,政府修路都會做環保影響評估,他們為甚麼不在搞墟市前也評估經濟影響﹖」

         民政事務總署助理署長孫玉菡否認政府沒有做經濟影響評估﹕「我們有做評估,騰龍墟就正正在黃大仙廟旁,因此我們便規定墟市內不可擺賣香燭,不可算命解籤。」但問及政府有沒有做全面評估,以免其他屋h商戶生意一落千丈,孫玉菡則表示這些須由區議會自己解決。

         政府在推動本土經濟上只擔當輔助角色,大部分區議會已自行成立本土經濟工作小組或擴闊現有工作小組職能,將推動地區文化特色的建議交由政府審批,待通過後再加以實行。

         由區議會各自提供建議的結果是﹕十項本土經濟項目中除了上環大笪地及黃大仙騰龍墟兩個大型墟市外,沙田及九龍城在二零零三年底至二零零四年初也會出現墟市。
對於墟市過多的問題,孫玉菡澄清﹕「要是個個都做墟市,我們當然不會批,但目前最緊要給他們一個機會去試,我們可以慢慢做、慢慢變,總會做到有特色。」
政府容許墟市一試再試,代價是害苦了一眾把血汗錢掏出來嚮應本土經濟的檔主。早有大笪地檔主向傳媒投訴騰龍墟搶走了大量人流,「以前每日做千幾元,現在做百幾元。」

項目成效 備受質疑
        這些本土經濟項目據稱會製造超過二千五百個就業機會,並增加上環和黃大仙的墟市的人流,然而不少學者和議員都認為這些「成功」只是假象。立法會議員陳婉嫻也不認同本土經濟能有效減少失業率。「十項本土經濟只增加二千五百個就業機會,相對於二十多萬失業大軍能幫到多少﹖」

         嶺南大學市場學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呂漢光認為,本土經濟未能解決長遠經濟問題﹕「這些門面功夫在短期內滿足到市民,但市民發現這些項目不能振興經濟後會很失望,對政府更加沒有信心。」

         他認為無論政府如何「重新包裝」,油麻地玉器小販市場、沙田大埔單車徑都吸引不到市民,單靠這些已有項目成功刺激本地消費的機會相當低。
孫玉菡則反駁說﹕「這些項目令各區都有一個icon(標誌)。小規模項目,不代表不用做。」

言過其實 誤導市民
        早於去年初,政府已向市民推銷本土經濟的強大經濟效益。先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於去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發展「本土經濟」﹔再於三月揚言﹕「政府將積極推動本土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直到今年年初,行政長官董建華更強調﹕「雖然各個本土經濟項目的規模不是很大,但加起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相當可觀的。」

         這些言論令市民紛紛對「本土經濟」寄以厚望,希望能藉此「賺一筆」。在大笪地賣麥芽餅的郭太當初決定競投商舖便是受政府的宣傳影響,「那時候政府說這媟|有很多人流,所以我便試試看。現在看來,一定回不了本。」

         對於商戶認為政府誇大了本土經濟的成效,孫玉菡解釋,本土經濟令社會氣氛變得積極, 減少怨氣﹕「現在人人放假都只是『屈』在家中,但改善了各區的環境可吸引人
外出,這周邊的效益是無法估計。」他又指出,政府由始至終都沒有說過本土經濟是整個經濟項目中最大的部分,只是市民覺得它很重要。「本土經濟只是一個大水杯裡的小杯蓋,是一個小角色,但是也必須做。」

         呂漢光不滿政府表示本土經濟只是個小角色,他說﹕「十項本土經濟項目在財政預算、施政報告均被提及,董建華也多次強調初見成效,且十八區都有專員負責相關項目,難道這還是『芝麻綠豆』的事嗎﹖」

鎖定目標 轉機再現
        既然本土經濟未必能有效地解決香港的經濟和失業問題,冼日明建議政府應考慮從其他方面入手﹕「香港是外向型經濟,惟有吸引外國人來港消費,才可指望經濟復蘇。政府應從香港獨特的傳統文化著手,推行有優勢的特色項目,如興建殭屍館和武俠電影場等。」
        李華明則重申政府應大力推行環保工業,他指出﹕「環保行業,如玻璃、廢鐵回收等,能提供大量職位,政府應該減低它們的地租和稅款,製造有利的營商環境。」

         在構思經濟政策的態度上,陳婉嫻認為政府應該認清目標﹕「政府不要像烏龜一樣,遇到問題和批評便退縮。我們應該學習澳門,鎖定方向,勇往直前。」










創意工業為何物

本土經濟定義含糊

十項本土經濟項目


騰龍墟售賣的貨品相似,例如連續有三、四檔賣床上用品。

若零售閃片畫未能增加「客路」,朱先生便會返回批發行業。


大笪地的飲食區初期生意理想,當新鮮感過後,人流大減,生意急轉直下。


騰龍墟與竹園街市售的貨品相似,令竹園街市不少商戶被逼結業。


孫玉菡指本土經濟並非整個經濟內的最大部分,不能振興經濟。


呂漢光:「言些美化市容的小工程細眉細眼,根本不可當作是經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