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下放 苦了老師

記者/攝影□梁碧琪 呂淑慧 編輯□賴偉家


  由九四年開始為資優學生提供課程訓練的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為了配合資優教育轉向校本形式的發展政策,遂退居幕後,把「拔尖」的重任交到參與「群集學校資優計劃」的中小學校手上。自此,資優中心停止招收新生,若資優生就讀的學校沒有參與這個計劃,便沒有機會接受培訓﹔即使是參與了計劃的學校,教育署也未能因應實際情況,給予學生及學校足夠的支援。兩者在資優教育的發展路上舉步為艱。

被遺下的資優生

  小六資優生阮志豪就讀的小學並沒有參與資優計劃,自教育署轄下的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停止收生後,他只好對資優教育望門興歎。

  阮志豪自小喜歡閱讀課外書,他說﹕「圖書館成人架上的科學書很多都已看過了,只剩下放在最高位置的拿不到。」他對物理及化學興趣濃厚,六歲時已熟讀中學課程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惟就讀學校沒有留意到他的天資。直至前年十二月,志豪才透過私人機構的智商評估發現其智力高達一百五十三。

  阮太憶述做智商測試當日,專家問志豪何以緊張,話音未落,在旁的志豪便立即搶答﹕「我答是因為當日只吃了很少碳水化合物,血青素不夠高便會緊張。」其後,他再解釋上次接受記者訪問不覺緊張的原因,「因事前不知會有記者在場,腎上腺素還來不及分泌。」緊張與否的因素,在這個喜歡愛因斯坦,希望成為科學家的男孩口中,答案都變得科學化。 阮太笑說﹕「平日他有很多科學上的問題,家中沒有人能解答﹔同學們也很少能跟他討論這些話題。」

束手無策

  兒子屬於超常資優,母親阮太高興之餘,卻為了如何栽培他而感到束手無策。阮太曾往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求助,可是中心已停止招收新生。該中心課程發展主任梁見德解釋,中心舉辦的增益課程屬試驗性質,目的是將這些課程發展成教材在校推行。他表示中心停止收生是按照教育政策改變而行,而且「群集學校計劃」仍在推行階段,現時未能對此評價。

  由於志豪就讀的小學並沒有參與這個計劃,阮太為了培訓兒子,只好四出打探相關活動。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早前舉辦了一個「良師計劃」,邀請與資優生有相應專長的教授,以一對一形式每星期聯絡一次。可惜當她得知時這個計劃已經完結。

  教育署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勵楊蕙貞表示,對於這些沒有參與群集學校計劃的學校,教育署會不斷支援。例如將所有有關資優教育課程安排的資料,放置於課程發展處的網頁,讓教師參考,再根據專業知識,因應學生能力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並對課程加以延伸及增潤。

  阮太深感現時針對個別資優生特性而設計的課程實在不足,希望政府能投入更多資源,舉辦類似的針對性課程予資優生修讀,不要白白浪費人才。她不諱言,為了兒子有更好發展,會考慮讓他在外國升學。

群集資優 教師辛苦

  沙田保良局朱正賢小學(上午校),是「群集學校資優計劃」的主力小學之一。校長鄧祝平表示,該校在一九九四至九七年被邀請參加「學業成績卓越學生校本課程試驗計劃」,校內兩位教師在暑假期間接受為期十日的培訓後,便自行在校推廣。

  主任崔桂瓊是最早期接受培訓的教師之一。她坦言,由於教育署給予指引不足,最初在校推行資優教育時無從入手,惟有多參考坊間出版的相關書籍,並與其他教師一同研究。「上了十天的培訓課程,便要回校自己『開檔』。」她說。暑假期間她也要經常回校開會,討論下學年的資優課程計劃。「推行校本資優課程至今都沒有好好休息過。」她無奈地說。

  鄧祝平更自行邀請在台灣資優教育發展有豐富經驗的陳龍安教授到校為全校教師舉行工作坊﹔早前又舉辦「多元智能培訓計劃」,安排一連十六個講座。他慨歎﹕「大部分教師只能獲得短期培訓,委實不足。」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於去年參加「群集學校資優計劃」,是該計劃兩間主力中學其中之一。校長黎陳勵卻深感教育署所提供的資源極不足夠,尤其是人手問題,她說﹕「馮漢柱借調了我們一個資深教師去做課程發展工作,我們只能以新教師代其職務,使我們失去了資深教師去發展資優教育。」她認為教育署應先增加人手,才借調教師。

「業餘」資優教育

  曾設計資優課程,並在馮漢柱資優中心任教的香港資優兒童家長會顧問陳光耀質疑,師資培訓配合不到校本課程。「目前全港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均沒有受過正規資優教育的培訓,資優教育發展超過十年,卻只有一間資優教育中心為教師提供少量斬件式培訓。這樣下去,何時才能滿足到所有教師的需要,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呢﹖」

  他認為,推行校本課程的路向正確,但教育署似乎做漏了教師培訓這關鍵一步。記者曾就教師在特殊學習需要方面的培訓向香港教育學院教務處查詢,負責人表示,現時只有一個特殊教育課程,給在職教師報讀。

馮漢柱 角色不止於此

  崔桂瓊認為,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的出現,策動了大家對推行資優教育的興趣,但它的角色不應只止於此﹕「它們所舉辦的講座大多是經驗分享,往往流於表面,未能深入介紹實際教學方法。」她分析說。「這對於剛起步的學校幫助較大,但對已推行了一段時間的學校,所起的作用不大。」她建議,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應邀請多些學者支持前線工作者,並擴大專責小組的規模,定期派人往學校研究課程發展,以協作形式進行。

  黎陳勵認為「群集學校資優計劃」年期太短,支援不足。她說﹕「兩年的計劃實在太短,我感到前景模糊。」她建議這個計劃可納入學校長期發展項目,使中學的資優教育能持續發展。

資優教育﹕ 多創意 多動腦

 

阮志豪智商雖達一百五十三,卻找不到合適的課程加以培訓,對資優教育只好望門輕嘆。

 

陳光耀認為,推行校本課程的路向正確,但教育署似乎做漏了老師培訓這關鍵一步。

 

鄧祝平慨歎短期培訓不足以裝備教師推行資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