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動畫: 記者/攝影□ 姜啟殷 黃停芳 編輯□ 林翔樂 |
![]() |
「香港製作的,始終比較差……」有人瞧「他」不起。 「毫無誠意,欺騙觀眾﹗」有人這樣批評「他」。 「他」是本地動畫,由一班動畫師嘔心瀝血,創製而成。 這個「初生嬰兒」,面對著人才缺乏及資金不足等問題,前途未明。 不過,我們應給他多一點時間,讓他慢慢成長。
外間認為本地動畫追不上外國的大型製作,如日本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美國夢工廠的《史力加》等,是由於技術水平上的差距。曾參與製作電影《風雲》、《少林足球》,廣告《麥當勞過聖誕》、《出前一丁》及《叮叮粥》的先濤數碼影畫製作有限公司卻表示,該公司使用的動畫製作軟件緊貼世界水平。 香港浸會大學數碼圖像傳播系副教授線成功表示,該學系有足夠的電腦軟件供同學使用和實習,如製作《史力加》所用的軟件Maya等,絕不比外國落後,欠缺的只是人才和時間。 縱有千里馬 難覓伯樂 曾製作麥嘜、屎撈人動畫以及電影《麥兜故事》,現職Lunchtime Production Limited的動畫師余文輝認為,香港缺乏基本的動畫培訓。他舉例,現時大專院校所設的動畫製作課程,只著重使用三維(three-dimensional)動畫技術,他說﹕「香港學生對電腦方面的認識及運作都很好,但對於一些基本細節、動作處理就不足,例如衣服飄起時的動態,沒有製作二維動畫的基礎是不會留意的。」他認為本地學生習慣使用現成的軟件來製作動畫,忽略了二維動畫的培訓,他直指「有些學生更連 storyboard(劇情描繪版)也不懂繒畫﹗」 先濤的動畫作家陳偉文表示,與外國動畫培訓課程相比,香港的培訓項目太過狹窄﹕「外國有很多專門的培訓,例如教繒畫storyboard,甚至教in-between (如何將兩幅動畫順滑連貫的技術) 的專業課程。」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講師楊文熾卻認為,香港不宜仿效外國設立專業的動畫師培訓學校。他形容專業的動畫師就像醫生一樣,需要很長時間培訓,以現時香港的市場未必能吸納這些專才,因為最根本的問題是缺乏投資者。 製作需時 乏人問津 香港人一向喜歡低成本、高回報的投資,對動畫的態度也不例外。 「動畫製作需時很長,加上回報率低,投資者都不願投資。」余文輝舉例,年前演藝動力這間動畫公司曾計劃製作動畫電影《幻海西遊》,劇本及設定也已準備妥當,最後卻因資金不足而胎死腹中,該公司其後結業。 動畫《小倩》花了五年時間製作,而《麥》片也用了兩年時間完成,製作期之長令投資者卻步,而且,製作一集動畫最少要四十萬,很多時都難以回本,「加上生產片種不多,故事題材狹窄,而且欠缺本地風格,所以日後的產量也不會多。」余文輝說。 陳偉文也認為,若投資者給予香港動畫公司充分的時間和資金,相信作品不會比外國遜色﹕「迪士尼的《花木蘭》花了五年時間製作,香港的投資者願意作出這樣的投資嗎﹖」 本地製作的平面動畫電影不多,有年前的《小倩》、《老夫子2001》及近期的《麥兜故事》片。《小倩》的票房逾八百萬元,可說中規中矩﹔合家歡電影《老夫子》是首部立體動畫配合真人演出的影片,票房不俗﹔《麥》片則是全本地製作之平面動畫電影,票房勁收一千四百萬。 楊文熾認為《麥》片的叫好兼叫座只是由於其漫畫一向受歡迎,並不代表動畫界前途無限。雖然香港動畫的短期發展並不樂觀,但線成功對未來仍然充滿信心﹕「現在已有一些成功例子,如《麥》片等,可帶動製作動畫的潮流。」他坦言,現階段動畫事業仍未普遍,發展局限於娛樂方面,但他認為動畫製作在教育、商業等方面也大有潛力,相信這行業仍具發展空間。 發展前景仍然樂觀 余文輝也認為香港可以從事造型設計、分鏡處理、特別效果等前後期工作,也可與其他地方,如中國、台灣、韓國及東南亞市場的公司合作,減低成本。另外,主力發展廣告方面的動畫製作也是大趨勢,如現時的先濤及萬寬電腦藝術設計有限公司。 目前Lunchtime正製作一系列的公民教育短片,大家熟悉的麥嘜、麥兜將會搖身一變,以古裝亮相。而先濤也正籌備動畫電影《神筆馬良》,最快於明年上映,故事內容改編自中國神話,講述主角馬良得到一支神筆,畫出來的東西都可以變成實物……觀眾們,拭目以待吧﹗
|
有電腦軟件的幫助,令動畫製作更方便。
線成功認為本港動畫製作水平頗高。
專業的動畫師需要很長時間培訓。
利用電腦技術,可造出不同的特殊效果,例如發光的感覺。
(部分照片由Lunchtime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