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場作遊樂場
  青少年病態賭博嚴重

記者□ 郭子威 羅大慧  編輯□ 李思穎


  「賭錢最開心是看見鈔票在錢包又出又入,就算輸定了我也很高興。」這句話出自一位年僅十七歲,但已有多年賭博經驗的阿妹口中。最近香港城市大學進行了一項有關青少年病態賭徒的調查。數字顯示,每二十個青少年人當中,便有一個屬病態賭徒。當我們還以為十來歲的青少年最喜愛的活動是卡拉OK時,他們部分已通曉各樣賭技,埋首賭桌。

「葡京是我家」

  十七歲的阿妹(假名)剛從澳門回來便接受訪問。她過去五天一直在葡京賭錢「博殺」,但看上去仍精神奕奕。

  沒有完成中三的阿妹已有五年賭博經驗,早在小學六年級時,已學懂各種賭博技巧,麻雀撲克等無一不曉,尤其精通百家樂。她會研究「路紙」(賭博紀錄),分析「開盤」走勢﹕「媽媽先在家裡教我,我自己再到葡京賭﹗」

  由於她母親的男朋友在葡京工作,加上自己一身成熟的衣著打扮,所以她年紀雖小,卻能蒙混過關,經常流連賭場。「很多未滿十八歲的人都會『博』入葡京。」阿妹說。坐在阿妹身旁,才剛滿十八歲的少女仔仔(假名)說,她也曾多次出入賭場,還教記者玩十三張。

  提到戰績,阿妹自豪地表示,她曾兩日一夜不眠不休地賭錢。一個月裡,她約有一半時間留在葡京賭錢耍樂,難怪她說﹕「葡京是我家﹗」她很少到其他地方如麻雀館或廟街賭錢,她認為﹕「只有葡京不會騙人。」

母擇吉日同往葡京

  她表示,幸運時,要贏多少都不成問題,更曾創下一天贏三萬元的紀錄﹔但倒運時,輸去萬多元也屬等閒事﹕「有一次連回港的船票也輸掉﹗」她埋怨近日「運滯」,過去數天已輸掉了萬多元。雖然如此,阿妹的母親卻從未阻止她賭錢,反而十分鼓勵她﹕「因為她本身也十分『爛賭』﹗」假如通勝指某天是吉日有利賭博,她的母親還會主動勸她到澳門碰運氣。有時,母女倆會結伴到澳門賭錢,到達賭場即「分頭賭」。

  阿妹現時沒有工作,她的生活開支包括賭本皆由母親提供。她的母親在澳門賭場擔任「疊馬仔」,「疊馬」即在他人輸清時,慫恿對方借錢賭下去。阿妹表示,自己間中亦會「疊馬」賺錢,從中得到的利潤十分可觀。

  無論輸贏,阿妹都認為是「賺了」﹕「贏錢固然好,但輸清了也有禮物,就是睡得甜一點。因為若贏了錢,我一定會不眠不休地賭下去﹗」她指出,這是一般「賭仔」的心態﹕「贏了錢的話,他們自覺好運,必定會賭下去。」輸贏對病態賭徒並不重要﹕「最開心是看見鈔票在錢包又出又入,就算輸定我也很高興﹗」

  青山醫院精神科高級醫生曾繁光表示,有別於一般賭徒,病態賭徒追求的不是金錢利益,反而是賭博帶給他們的快樂﹕「沒有錢賭的時候,他們會渾身不自在,會盡量回想賭錢時的快樂,令自己暢快一點。」他指出,如果這種情況一年內在某人身上出現多過兩次,他已屬病態賭徒。

「賭錢很開心」

  十九歲的阿康(假名)出身自一個破碎家庭。三個月大時遭父母離棄,自小和祖母相依為命。他自中一輟學,平日喜歡和朋友玩撲克,間中也會賭馬。他表示,最倒楣時,一天內會輸掉五六千元,但有時也「大有斬穫」﹕「曾試過賭馬連過幾關,一天便贏了三萬元﹗」阿康收入不穩,但每月平均花六成薪金在賭博上,有時候更會賭至身無分文,薪金全付諸流水。他解釋,賭錢時誰也不會「睇住荷包」(量入為出)。

  阿康說,他有時會藉賭博來逃避工作上的不如意。被老闆責備後,他會賭得特別起勁。另一方面,他也因花上太多心神在賭博上而忽略工作,幾度陷入經濟困境,但他從不言悔﹕「賭錢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假如真的應付不了日常開支,大不了便向朋友賒借。」

鬼迷一樣

  除了賒借度日,阿康也曾和黑社會人士聚賭,由對方「做莊」。曾和阿康結伴賭錢的朋友阿偉(假名)透露,他們最常玩的,並非是阿康所說的撲克,而是牌九和十三張,每鋪大概數千元上落。由於阿康和他們熟稔的緣故,賒數的情況十分常見。阿偉說,阿康沒有固定職業,有時依靠替黑社會賣翻版光碟和「搖頭丸」維生,好景時月入四十萬,但他大多花在賭博上﹕「阿康賭錢時好像被鬼迷一樣,雙眼滿佈紅筋。不管我怎樣叫他,他都毫無反應,真的有如上了癮﹗」

  曾繁光表示,賭博能給予患者另一個個人空間,讓他們暫時脫離現實,逃避煩惱。工作不順利或夫妻生活不愜意會使人產生報復行為,如召妓或賭錢。基於這種原因而迷上賭博的人,會比一般賭徒更難戒除賭癮。

  他又指出,病理性賭博障礙是精神病的一種,其病徵主要包括經常重複及失控的賭博行為。另外,病態賭徒通常會有抑鬱或焦慮現象,嚴重的更會有自殺傾向。雖然後果如此嚴重,但患者及其家人很少會察覺得到。曾繁光說﹕「一般人不認為瘋狂賭錢是病。他們覺得賭錢只是壞習慣,根本毋須求醫。」

  另外,病態賭徒不一定來自低下階層。曾繁光指出,他治療過的病態賭徒不乏專業人士,甚至學生,年齡最輕只有十七歲。

港人警覺性低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今年九月發表的一項調查發現,在一千一百名受訪的中學生當中,有百分之四點九屬病態賭徒。按此推算,全港每二十個中學生便有一個屬病態賭徒。

  負責是次研究的應用社會科系副教授謝永齡認為,青年人比成年人更易成為病態賭徒。因為他們的經濟負擔較輕,可以把零用錢和薪金全花在賭博上,不用擔心家庭或其他開支。此外,他們比較衝動,可能會抱著「博一博」的心態去賭。假如青少年的親人或朋友本身已有賭博習慣,他們成為病態賭徒的機會也較高。阿妹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政府投放資源不足

  謝永齡認為預防勝於治療,社會應減低青少年接觸「賭」的機會。他強調政府「絕對不能在政策及文化上認同賭博」。

  曾繁光也認為,由於現時很多人對此病的敏感度不足,故未能及早求醫而悲劇頻生,政府有必要加強對社工、心理治療師及普羅大眾的賭博教育工作,在孩子年紀還小時,就開始灌輸正確的賭博觀念。

  他多次強調﹕「賭錢是會死人的﹗」賭徒復康計劃總監潘仁智亦表示,他負責的戒賭團體工業福音團契在今年五至七月接到一百一十多個求助電話,來電者包括病態賭徒本人及家人,其中七十多個是需要立即跟進的。

  曾繁光和謝永齡皆認為政府沒有投放足夠資源去幫助這一群病人。他們建議政府進行多些治療研究,並重新檢討整個賭博政策。

  潘仁智表示,工業福音團契每年只得到五十萬政府資助,根本不足以幫助目前正受病態賭博問題困擾的市民。

  對於未有投放足夠資源幫助病態賭徒和推行賭博教育的批評,民政事務局助理局長丘卓恆表示,政府正計劃設計一些賭博教育活動,嘗試透過傳媒和學校去宣傳正確的賭博信息。 另外,他指出政府現時並未有跟工業福音團契這類志願機構合作,但在未來的日子裡,政府會朝著合作的方向邁進,並增加撥款,令更多需要輔導服務的人受惠。他承認,一切仍在起步階段,但他強調政府是相當關注病態賭博和青少年賭博的問題。


每逢賽馬日,不少投注站門外都會結集了一班青少年。 (李思穎攝)

 


曾繁光表示,香港人對病態賭博的認識不足,誤以為「爛賭」只是壞習慣,不往求醫。(郭子威攝)

 


曾繁光表示,病態賭徒較喜歡參與一些沒時限的賭博活動,如麻雀耍樂。 (李思穎攝)

 


工業福音團契曾經舉行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活動,以宣傳正確的賭博觀念。(相片由潘仁智提供)

 

心理行為治療法

自我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