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數科題目抄襲教科書……

文化科題目事先張揚……

歷史科純數科題目出錯……

杜鵑花盛開的季節正是香港眾多會考生接受人生一大考驗的時刻,今年接二連三的高級程度會考試題風波,引發全城哄動。連串的事故,不但令人對廿多年信譽保證的考試局大跌眼鏡,更令人再度反思香港二十多年的公開考試,是否也該徹底改革。

筆者是高考過來人,也曾熬過不見天日、寒窗苦讀的日子。所為的無非是好成績、入好大學、有好出路。然而多年的考試心得可綜合為「熟能生巧」,天資聰敏者能融會貫通固然可喜,否則全力橫掃五年十年試題大可將勤補拙,再來一個預先貼題,成績也不會差到那裡去。

香港學生一向予人勤力、認真的感覺。而來自香港的耶魯大學教授則曾表示香港教育制度的一大特產便是「書蟲」。試回想大家當年考公開試時, 案頭上總是五花八門的精讀、筆記,老師千叮萬囑叫學生緊記要做歷屆試卷,因考試局有一貫的出題模式,可以愈操愈熟。

香港考試制度長久以來的死結在連番事故中表露無遺。考生驚訝考試局的題目似曾相識﹔補習社的預測獨具慧眼,全因考試局廿多年來一直墨守成規,考試題目的模式變化不大﹔任教高考的老師可憑經驗推測,而且公開試要顧及整體考生,太深或太淺都不適合,故試題變化有限。久而久之,造成試題循環,考生只要操練歷年考試卷,摸熟作答技巧,便能考取高分。在填鴨式的教育制度上,自然形成香港考生「高分低能」的特色。

考試制度到底是為了比試學生操練試題的能力,還是考驗考生的臨場反應﹖ 若考試只是一個勤力操練的角力場,豈不是香港學生苦學多年,得來只是如何背誦、 如何記題目的能力﹖ 若考試是評核考生對該科的理解及應用能力,為何不引入更多靈活試題的新元素﹖

不變不變仍須變,近一兩年罕見考試局衝破枷鎖,文化科題目新奇有趣,不問一兩課而要求融會貫通﹔物理科題目沒有模式依據﹔實驗試卷比例愈加愈重……縱使不少考生認為題目較以前深,轉變令他們無所適從,無法以一貫模式推測,考試局的改革算是踏出成功的一步。

靈活多變的新元素,能考驗考生臨場反應,以及他們概念理解的真功夫。新一代教育著重學生能否實際運用所學,加強實驗試卷比例正是強調活動教學的見證。英國、美國等地的考試早已沿用,而香港至今才意識到其重要性,且改變緩慢,到底是不能也,還是不為也﹖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