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員,就如衝在急症室最前線的醫生,竭盡所能去搶救和保護珍貴文物,重新賦予它們「生命」,讓它們在博物館之中,炫耀自己的歷史價值。
氏族公社時期的彩陶﹑殷商時代的青銅器﹑李唐朝的唐三彩,還有明清時期的字畫……,它們被發掘出來的時候,很可能只是幾塊零碎不堪﹑破爛殘缺的碎片。
化零為整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文物修復主任甯雄斌曾在一九八六年加入香港藝術館,是香港第一代的文物修復員。雖然修復工作並非他的理想,但他也樂在其中,所以一幹就是十五年。多年來由於經手的文物太多太多,大部分的修復經歷都記不起了。然而有一把清朝的紙扇,他卻記憶猶新,連紙扇的照片也一直掛在工作間裏。
經年累月,很多字畫都會被蟲蛀蝕,因此在展覽之前,必須把它們放在煙薰箱裏,利用毒氣殺死蛀蟲。
甯雄斌回憶說﹕「有一次,等到毒死蛀蟲的程序完成,機器卻突然壞了,十平方米大的煙薰箱頓時變成了真空,紙扇在裏面亂飛,結果被毀成紙屑。」事後他在箱子裏,好不容易找回了一堆紙屑和一把扇骨,然後一片一片地拼﹑一寸一寸地補。有些部分到最後還是找不到,甯雄斌惟有親筆將遺失的部分補畫好。歷時兩個多月,修復後的紙扇絲毫看不出破爛的痕跡。
場館佈置
除了修飾文物外貌和補救殘缺以外,保養展品及佈置展覽場館,都是文物修復員的主要工作,當中的經歷,同樣令他們印象難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