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教育署大力鼓勵中小學校成立家長教師會,加強雙方溝通。至今全港逾八成中學以及逾七成小學已成立了家教會。作為「家」與「校」之間的橋樑,家教會正努力在家校之間尋找空間,發揮「議政」功能。

自一九九三年起,成立家長教師會(下稱家教會)的學校數目不斷增加。雖然不少家教會尚在起步階段,但邁出成功第一步的例子也有不少。

監察膳食 成功改制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的家教會,組成了食物監察小組和校巴監察小組,肩負起督導學校情況的工作。學校設有「家長協作隊」,家長可於每日午餐時間在班房照顧小朋友的飲食。

食物監察小組每學期開會一次,廣泛諮詢學生、家長、教師及諮詢協作隊的意見,然後進行討論。小組對預定未來的計劃及改善膳食質素兩方面具有影響力。例如由於去年食物供應商的食物質素欠佳,家教會決議終止其合約,最後學校亦停用了該供應商。

家長還會親自製作教材,帶領學生的課外活動及興趣小組﹔家教會還會籌備大型活動,例如陸運會中的親子競技比賽等。

荃灣官立中學的家教會於九四年成立,當時校內的中四級別有兩班理科、三班文科,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很多同學被逼棄理從文。家長向家教會反映後,家教會提出了加開中四級理科班的建議。校方遂於九六至九七年度成功將中四級別改制轉為兩文三理。由此可見家教會在校政方面也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然而,由於家教會尚在起步階段,在參於校政、成功改制的背後,家教會還面對不少難題。

欠投入感 參與率低

荃灣官立中學家教會的負責老師梁路得表示,每次家教會的活動平均約有百多名家長參與,佔整體會員一成左右。

陳太有一對子女在該校就讀,多年來她參與過該校家教會活動一、兩次,她解釋說:「子女說沒有其他同學參加,他們不願意去,我沒有理由自己一人出席。」

資源不足 尚待發展

現在政府每年撥款九百多萬元資助各校的家教會,通常新成立的家教會可獲五千元資助,其餘的則會獲得四千元。

家長中心則是目前全港唯一的家教會支援機構。可惜在宣傳不足的情況下,家教會的支援資源實在未能滿足需求。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狄志遠直指,作為家教會全年的行政開支,四千元確實並不足夠。「平均來說資助真是很少,所以我們不斷向政府爭取更多的資源。」

狄志遠補充,大部分學校的家教會都是在這三、四年間才成立,未能達到「參與校政決策」這個範疇和家長參與率低都是意料中事。他相信:「隨著愈來愈多人認識家教會,家長一定會更加積極參與。」狄志遠對家教會未來發展寄予厚望。

另外,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正積極提高服務範圍,如延長家長中心開放時間、加強中心的參考資料,並在四個教育署區域辦事處設立「家長資源閣」等,以方便家長使用中心資源。■

記者 林翔樂 編輯 胡美萍

家教會一大功能就是藉著聯誼活動從而促進家長與老師的認識。 (相片由荃灣官立中學提供)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