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一年初春對香港的大學生和大學來說,可算是噩耗連連的日子。先有調查稱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水準欠佳,只得百分之五符合跨國投資公司的聘用條件:然後繼立法會在二月通過削減八所大學經費三十億元後,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又在三月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將會實行「輸入內地專業人才計劃」,不設上限輸入內地資訊科技及財經服務人才,同時容許在港修讀學士學位而又符合資格的內地學生留港工作。一連串的新聞除了重彈「大學生水平下降」的老調外,還叫人擔心香港大學生在削減資源的壓力下,如何與內地專才競爭。

輸入內地專才無疑會加劇就業市場的競爭,對本地大學生造成壓力。但長遠來說,輸入專才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有利。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港兩地的交流將更頻繁,而內地的全面開放,更標誌著香港長期以來擔任國內和外國「中介人」的角色,將面對來自上海等城市的強力挑戰。輸入內地專才﹐正好可以確保香港有足夠的人力資源發展金融服務和資訊科技。由於缺乏專才,香港在資訊科技等高新科技上早已落後於人。內地專才和內地留港學生比香港人更了解中國國情,有更充沛的人脈關係,我們如要把握中國入世的商機,更應歡迎他們到來。

此外,大學資助委員會表示,目前內地留港學生共有1,263人。政府和各大學付出了龐大的資源去栽培他們,但政策所限卻令他們不能留港工作,結果他們往往轉赴西方國家或返回內地,無異白白為人作嫁衣裳。 財政預算案只表明政府會放寬有關入境措施,最終輸入的專才人數和留港學生數目均由市場決定,只要香港大學生還有競爭力,不用擔心飯碗不保。但政府聲聲重視教育和科研,卻又不斷削減大學資源,這才是值得我們擔心的。

去年,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稱政府計劃在十年後讓六成高中學生入讀大學,但在大幅擴充學額的同時,卻又在八所大學校長反對聲中將未來三年的大學撥款削減三十億元。這是繼上一個三年期後,政府再次削減大學撥款。政府一面表示要增加學額,但在財政壓力下又削減教育經費,難免令人感到自相矛盾。近年,在資源增值的口號下,不少學系都已削減導修課,擴充每班授課的人數,甚至削減通識和人文學科的經費。政府連續削減撥款,對教學質素影響想而見。此外,政府在高等教育的補貼和科研的投入一向落後於鄰近地區,現在還要進一步削減,實在是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

政府一再保證輸入專才只是短期的,並且只會針對香港缺乏的人才。我們希望政府能更關注高等教育的需要,避免大學生在不斷削減資源下失去競爭力。否則,輸入專才計劃恐怕會將本地大學生徹底打垮,那時也就無所謂爭論短期長期了。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