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線》本年二月出版之第42期裡「學分送給你」一文,對本人及本人所授「中國社會」一科的報導與分析偏差失實,令本人聲譽受損,本人對有關記者與編輯表示遺憾。

「學分送給你」一文,以一些同學對「中國社會C組」所作的「頹科」的評語,及數年考試題目的重複性,來推斷本人「送學分」給學生,讓學生輕易及格甚至獲得高分,造成他們的學習風氣進一步下降℡雖然文中「頹」的定義只是科目容易及格,並不包括課程內容或教師表現,但「頹」這個形容詞非常負面,很容易給人一個錯覺,以為有關科目整體而言都不濟℡編輯用「頹」一詞的方法有取巧之嫌。

事實上,本科的課程檢討結果向來不錯。以本學年上學期的兩組為例,有關內容是否充實﹑難易程度是否適中﹑老師教學態度是否認真﹑對老師及科目是否滿意等問題,分數多達4.5至5之間,以6分為滿分來計,這樣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一個全面性令人滿意的科目,在「學分送給你」一文中被標籤為只顧把學分作大禮送給學生的「頹科」,結果縱容學生,使他們缺乏學習興趣的陋習進一步惡化。這種誤導性的報導及分析,對本人及本科甚不公平。

再者,有一些同學說本科易及格,並不等於大部份同學都有相同看法℡本科及格率高,但大學裡很多科目的及格率也相當高。本科成績的甲等和乙等並不偏高,故不算特別容易取得高分。

本科考試著重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與發揮,故此數年內試題有所重複,並不構成問題。在其它類似本科的大範圍通識科目中,試題重複的現象並不罕見。我們不能單憑試題的重複性來斷定某科是否「頹科」,必須審覽過該科的課程設計﹑教師的表現,以及課檢結果等資料後,方能作出較全面和客觀的結論。再者,我的「中國社會」的考試分數亦非總分的全部,有四分之一的分數來自書評或堂上報告。

此外,「考試」其實有多種不同模式℡除一般的臨場應考外,有把試題帶回家做的(Take-home exam.),亦有可帶書﹑筆記和其它資料入座應考的(Open-book exam.)℡海外大學的考試形式尤其多樣化℡在大學裡,一個科目是好是壞,非由其考試模式決定℡令學生難捉題目的科目不一定好﹔易捉題目的科目,甚至容許學生帶書進場考試的科目,卻不一定是「頹科」。「學分送給你」的記者與編輯對科目的評價,過份著重考試題目是否容易猜測,可能是未能擺脫的中學心態使然℡這種狹隘的教與學思想,正正值得我們反思。

編者按﹕

多謝張教授的批評和指正。

在編委會上,同學提出想探討大學生選課只著重取得高分的心態,認為這不是一個正當的求學態度。身為大學生的一分子,編輯希望透過不同的個案,反省現今大學生求學的態度。

第一個個案的受訪者表示,分數得來全不費工夫,就很雀躍地要把這個課程推薦給其他同學,她推薦的重點完全沒有提及該課程是否有增進學識,或教授表現如何。在編委會上許多編輯同學都表示,這種心態並非特殊,有其普遍性,這點正是我們關注的。

另一個案的受訪者則認為,老師出題目的方式讓他容易取得高分,但同樣在學問上有所得益,一舉兩得℡這個案反映了另一種層次的想法。

為求平衡報道,記者同時聯絡了教師,了解他們對同學意見的看法。在文中本刊也同時報道了張越華教授否認該科是較易及格的說法,並解釋了他是按大學指引打分數,而出考試題目的考慮是希望讓同學自由發揮。

本刊報道這個題目原意是反映時下部分大學生的學習心態,但文章的標題用字及遣詞造句有待改善。若張越華教授感到聲譽受損,本刊謹此向張教授致歉!

返回目錄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 張越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