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梅沛鈴
編輯 吳麗盈
有家長為了讓子女入讀名幼稚園,不惜「孟母三遷」,甚至付出高昂學費,但有人卻反其道而行,將自己的家變成幼稚園,親自教授,實行在家教育。

瑞士籍的梁太(Renate)一家人住在愉景灣,兩夫婦均為大學畢業生。一對子女 Anthea(六歲)和Xavier(四歲)在香港長大,兩人都是在家中接受學前教育,由母親親自教導,直至去年找到一所合適的國際學校才入學。

梁太不滿意香港填鴨式的教育制度,認為這是一個「洗腦的制度」,教學不為培育出有獨立個性的孩子,而是像倒模般。

 

她說,香港幼稚園的教學程序不適當,幼童不應過早學習讀寫,而應透過畫畫﹑勞作等活動,使用身體去學習。

「我參考過有關兒童教育的書籍,發現兒童要到七﹑八歲才有靜下來學習讀寫的集中力。過早要求他們認字,我認為這是有違自然的。」因此梁太沒有把孩子送到幼稚園接受學前教育。

一切以自然為先

那麼梁太平日在家中是怎樣上課呢﹖

「我們的教學多以節日為主題,如聖誕節我們每年都會一起造糕餅。去年孩子只是負責揉麵團,今年他們已經可以自己造餅的模子,這樣他們便會知道自己比去年長大了。」

梁太平日用的教材有別於一般幼稚園。她主張子女自己動手做玩具,「孩子用毛巾堆在一起,說那是山。雖然這座『山』並不如玩具店裏那些綠綠的山,但這樣反而能刺激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教學時,梁太很少用坊間的教科書,只會讀童話故事給他們聽。

上課時間有規律

別以為在家教育,梁太便會讓子女懶散,她的教學時間表與一般幼稚園相近。早上九時開始「上課」,內容通常是唱遊﹑勞作﹑簡單書寫等,中間會有茶點和遊戲時間。午餐後會到附近的沙灘或公園走走,做些運動。

「成長中的孩子很需要規律的觀念,時間表有助他們知道甚麼時間要做甚麼。我的教學方法也是以季節﹑節日為本,這使孩子學習到每一件事物當中都是有規律的。」

因材施教省時間

除了教學較有趣味和富彈性,在家教育的另一好處是容許家長因材施教。梁太說﹕「在教室裏,老師往往要待數十個學生都明白才能教新的課題,在家裏便沒有這個問題。」

在學校要花五﹑六小時才能教好的東西,在家裏花兩小時便能教完。這使孩子有更多閒暇去學習其他東西之餘,也容許家長因應孩子的學習進度,花多些時間在孩子較弱的項目上。

梁太認為在家教育有很多好處,但由於她希望出外工作,及礙於香港的教育條例,只好讓一對子女入讀一所教育理念與她較相近的國際學校--德瑞國際學校,完成中小學課程。「Anthea念的班級仍是以活動教學為主,未需學習讀寫。該校的教學以日常生活為主題,不如一般學校般學術性。如果沒有這間學校,我會考慮繼續在家教育他們。」

家長求助無門

在香港,接受在家教育的兒童極少,而社會對這些家長也沒有任何支援,在外國則有大量有組織的團體向家長提供網上資源及協助。梁太表示在教導子女遇到困難時,主要是靠參考書籍﹑在互聯網上尋找資料,或在網上聊天室向海外家長取經。

由於缺乏資源,梁太表示對教育年紀較大的孩子沒有太大的信心,「當孩子漸漸長大,教學變得困難,因為學科的內容較艱深,我怕自己應付不了子女的求知慾。」

在港推行限制多

梁太承認香港生活指數高,多數父母都雙雙外出工作,在家教育變得不可能。她為了教育一對子女,也得放下工作,當全職家庭主婦,待他們入學後才重新工作。 再者,孩子學習需要活動空間,相比外國如美加地區,香港的居住環境狹小,成為在家教育的絆腳石。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及政策學系助理教授何瑞珠表示,文化差異使香港家長難對在家教育產生興趣,「香港人大多把工作放在首位,很少家長願意把整副心神放在教育子女上。」

相比之下,西方人權觀念較強,家長傾向認為掌握教育子女的最終決定權是他們而非政府。她認為就算香港法例容許家長在家教育子女,也未必會像西方般普遍。

她又指出,許多在家教育的家長都強調會對子女提供足夠的社交生活,通常是以朋輩小組(peer groups)形式進行,不過由於在小組內的家庭,文化背景和階層相近,故此仍有限制。她認為學校有來自各種背景的同學,對兒童了解現實世界有一定作用。

教署稱學校最好

根據《教育條例》第七十四條,如教育署署長發現有任何兒童不在小學或中學就學而無法辯解,可向家長發出入學令,安排該兒童定時於入學令所指定的學校就學。違例者最高罰款港幣一萬元及監禁三個月。

教育署發言人廖先生表示,教署認為學校教育是最適合兒童的,因此在短期內不會修改有關條例。 他說﹕「香港與外國的情況不同。外國地方大,交通困難,學生從家中到學校上學,可能要花幾個小時。但香港面積小,交通方便。而且學生到學校上學,不單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可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

不過,他表示若家長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並且能夠證明自己有教育子女的能力,署長會根據不同個案,考慮是否讓家長進行在家教育,但他未有提供實際的衡量準則。

香港《教育條例》於一九七八年引入,其後也有家長向教署申請在家教育,現時有十一個個案仍在跟進中,但教署稱家長們未能給予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因此至今仍未有成功申請的個案。

給家長一個選擇

但梁太就要求政府讓家長有多 一個選擇。她說﹕「我相信接受在家教育和正規教育的兒童長大後不會相差太遠,Anthea和Xavier入學時在人際關係上完全沒有不適應,所以政府應讓家長有多一個選擇。如果我找不到這所與我的教育理念相近的國際學校,而決定繼續在家教育孩子們的話,我會向政府要求破例。」

何瑞珠也建議教署檢討現有的教育條例,讓有不同學理念而有能力的家長掌握教育子女的權利。■

在香港大部分兒童都是在幼稚園接受學前教育,在家教育並不普遍。 (資料圖片)
何瑞珠認為在家教育難以在港流行。 (梅沛鈴攝)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