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的改革排山倒海而來,但喝倒采的聲音更不絕。在填鴨式教育的一潭死水中,還有很多辦學團體和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將嶄新概念和理想付諸實行,創辦許多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理念學校」,為教育改革開拓新空間。

藍圖一:放眼世界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

二零零零年九月開課的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以建立一所國際模式的學校為目標,著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及領導才能,使他們的眼界廣及全球。校長黃定漢揚言每位學生在校期間,都至少有一次機會參與學校舉辦的交流團,到國外學習、體驗文化。該校第一隊學術交流團於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發,在十四日的行程內,學生在一所澳洲的國際中學與當地學生一同上課,並有參觀、遊覽的時間。

每位參加的學生需付一萬一千元,但為了培養中六生的領導才能,只收他們一半的價錢。其他級別的參加者如有經濟困難,校方也會津貼部分的費用。黃校長謂,家長都很支持這類可以擴闊眼界的活動,因此本來只有三十名的限額,最後增加至六十人。現時學校正緊密籌備三月到訪英國、加拿大或北京的交流團。

「三合一」人文科

李國寶中學另一嘗試是將歷史、地理、經濟及公共事務科合併為一科,稱作綜合人文科,以減少學生修讀的科目,並打破科目之間的框框。這樣既可減輕學生的壓力,也可讓學生將知識融匯貫通。

訪問當天,中一班正在學習城市建設。上課時老師圍繞大家預先設計的模擬城市的藍圖討論:一個城市要建多少間學校?為何要有公園?同學所設計的城市與香港比較,有甚麼不同?這些一問一答,全用英語進行,同學間有時候也會互相「提水」,用廣東話解釋字眼﹔不過面對老師,這班中一生也堅持用英語,一點也不膽怯。

 

李國寶中學是香港首批引入綜合人文科的學校。因此從預備教材、資料搜集到執教,都是由零開始。沒有教科書,教師在備課時都很頭痛。任教人文科的教師劉樹偉向記者展示整整一個書櫃的參考課本,他也從互聯網的資料著手。例如教世界大戰,劉樹偉便在網上找了一個戰俘的自傳式故事作為教材,讓學生透過活生生的例子了解歷史。劉樹偉還親自到石硤尾拍照,並訪問了該區的居民,讓學生透過他的經歷來學習公共屋h這個課題。正因沒有科目之間的界限,教師可更靈活地編排教學時間,增加課程的發展空間。

萬事起頭難

人文科的理念似乎很理想,但在實行時卻要克服不少難題。劉樹偉表示:「學生或許會不明白,為甚麼你教香港歷史,要加入國共內戰、韓戰的內容,但實際上這些都是有關連的,合在一起學習對他們會有好處。」不過,每一個題目的枝節要教得多深入,有時候很難斷定。當制定新的教學目標時,教師之間少不免會出現意見分歧,校方管理層要平衡不同的意見也非易事。

就讀中一的黃梓峰興奮地表示這種活動教學方法很有趣。雖然沒有教科書,又將幾科合在一起,但黃同學卻不怕掌握不到重點,還滿有自信地說:「老師對著書來教我們會更加沒有心機,一樣是學不到任何東西!」

李國寶中學除了積極策劃課程外,校園環境也相當舒適,每一個課室額外添置冷氣、假天花、地氈、兩部電腦等等﹔甚至連椅子都加有軟墊。

藍圖二:主題教學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工業學校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工業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設計了「統整課程」,為每年的教材訂下主題。不同科目的老師會盡量圍繞主題自發地設計課程,務求透過科目間的聯繫性,使學生更易掌握共同技能及價值觀。例如臨近新年時候,中三級便擬訂了「大江南北喜迎春」一題,學習有關家庭及新年習俗的知識。該計劃過往的主題包括讓學生自我認識的「寫真集」及加強學生對學校了解的「理想校園」。

以「理想校園」為例,中文科的教師會設計有關校園的題目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數學科則會教授如何運算學校的面積,美術科會讓學生設計理想校園的模型,宗教科會讓學生討論學校的宗教問題,令學生在統一的主題下更易掌握各科重點。

副校長許兆榮說:「這計劃在知識提升的效果上雖然還未清晰,但學生比以前較專心學習,上課時的紀律問題、搗蛋和破壞公物的問題也減少了,間接令師生關係得到改善,甚至連整個校園都多了一分凝聚力。」

校方訂定主題前,會先行向學生發問卷,以他們的興趣取向為先,令學生學習更有成就感,靈活的教學也可以令他們更喜愛上學,加強個人的自信心及自尊感。中一生陳偉豪表示:「雖然單一的學習主題令思想範圍細了,但卻有助我掌握知識。」

而中三的黃同學指出:「我覺得統整提高了我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分組活動教學,令學習氣氛更輕鬆。」家長在家長會也表示孩子多了與自己分享,溝通技巧也改善了。許兆榮又指出:「計劃初期老師不了解成果及工作量的改變,所以都很抗拒,但今天的成效不俗,我們會繼續在初中推行統整教學。不過,由於高中的公開試制度,校方始終被牽著鼻子走。」

藍圖三:歷險中成長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看到攀石牆及繩網陣,不要以為自己到了郊外的營舍,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為了推行「歷奇輔導」,也增添了這些設施。

「歷奇輔導」的理念是要讓學生面對挑戰,跨越難關,邁向成長,其中包括攀登石牆及繩網陣等歷險活動、要求學生完成指令和訓練他們解決難題能力的啟導遊戲、體驗學習及講求溝通的小組輔導等。負責導師劉有權指出:「一般輔導課程給人的感覺都是為行為或情緒有問題的學童而設,但歷奇輔導並非『百厭仔』的專利,同時會以增強學生能力作宗旨。」因此,課程對初中生著重行為、人際的輔導,而對高中生則著重自我價值的建立,並提升領袖才能。

這個輔導課程的構思源於校方發現學生喜愛野外活動,而且從中有很大的得著,於是便引入了美國的歷奇課程概念。

劉有權興奮地表示歷奇輔導成效可觀:「從畢業生積極回饋有關歷奇輔導需用的資源,已足見大家對它的支持。有些在地盤工作的舊生會於工程完畢後,把一些有用的物資如木板、鋼架等運回學校,作為歷奇輔導的器材。他們的心意,我們十分珍惜。」

另外,他也提到學生在活動中的改變。其中一個名為「蜘蛛網」的啟導遊戲,要求學生在不觸及繩網下運送隊員往網的另一面。其中一位方同學因手臂燒傷,同隊隊員介意他「爛手爛腳」而不願意協助他過「蜘蛛網」。後來隊員明白到這樣將無法完成任務,便開始接受他,後來更發覺受傷的他根本與普通人無異﹔方同學在得到隊員的支持下也不再隔離自己,學會被幫助與幫助人的重要性。

據校方的統計,學生們都表示歷奇課程改善了自己的社交技巧,透過攀石、指令任務的耐力挑戰,也提高了學生的專注力,上課表現更積極,超過七成的家長也察覺到孩子比以前主動了。

藍圖四:音樂不只是興趣科

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

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將於二零零三年九月開課,是全港首間提供全面音樂教育的學校。校長陳永生指出,現時香港的音樂教育出現「斷層」:只有大學才提供正式的音樂教育,中小學都把音樂視作「閒科」。陳永生表示,該校將來會把音樂教育納入正規教育,為學生由小一至中七提供全面的音樂課程,包括音樂欣賞、樂理和即興創作等。學生每星期會上四至五節音樂課,並至少要學習一種樂器。

陳永生認為,重視音樂教育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有助提高學習能力。「我們拜訪過台灣的光仁音樂中小學。他們成績最好、大學入讀率最高的班別往往就是接受音樂教育的班別。其實有不少研究報告都指出,音樂教育有助發展邏輯思維、集中精神和舒緩情緒。」陳永生相信音樂不單可演奏,更可發揮其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

可是,縱然有創新的理念,但要把它貫徹也非一帆風順。由於要為學生提供全面音樂教育,學校需添置大量音樂器材和興建多用途室、琴室和音樂廳等。但政府只按一般中學的標準撥出一億元作建築費,學校要自行籌集額外三千萬元的開支,現在只籌得約二百萬元。

概念學校難萌芽

雖然路途並不平坦,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系主任黃顯華仍對新理念學校感到樂觀:「以上提到的學校在教學上都有特別的地方,概念也佳,但效果和創新程度卻取決於老師們實際編寫的課程。」不過他認為這些理念的實踐都是很好的嘗試。

新理念學校的興起反映了現行一式化的學制未能適合部分教學團體的教學理念。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王淑英指出,由於普遍學校皆由政府資助,加上公開考試、收生制度和課程指引的框框,以致不同學校的教學內容漸趨一致,大大削弱學校在教學上的自主性。故一些辦學團體創立新校,希望擺脫以上限制,貫徹他們的教學理念。她認為近年愈來愈多家長送子女入讀國際學校正好反映家長對現行學制愈見不滿。新理念學校若能發展出自己的特質,便會得到更多家長和社會人士的認同。■

記者  陳智傑/ 曾少妍/ 黃嘉怡  編輯  徐岱靈/ 簡依汶     攝影  徐岱靈/ 曾少妍

按此閱讀
返回目錄
參加廣州交流團的學生除了可以體驗當地文化外,還藉此鍛鍊好身體。 (相片由李國寶中學提供)

學校精心利用校園的角落放置歷奇輔導的設施,驟眼看來就像一個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