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共有一萬七千多個住在沒有獨立設施的私人樓宇或臨時搭建物的低收入長者家庭。房屋署去年底發起「樂安居」長者登記大行動,協助他們申請公屋。但在這一萬七千位「目標長者」中,大部分寧可繼續獃在設施簡陋的蝸居,都不願上樓。

舊區長者不願上樓的情況十分普遍,他們大多因為跨區和編配單位類型不合心意,而拒絕房署安排,放棄苦候多年的上樓機會。

跨區茤苤@問題多多

快將八十歲的譚許雅,三十多年來與家人同住在土瓜灣區。他們一家申請輪候公屋多年,直至去年五月獲房屋署編配到馬鞍山的公屋單位。本來一家人可以高高興興上樓去,可是譚婆婆寧願一人獨居,也要留在土瓜灣:「在馬鞍山購物、飲茶都比這堙]土瓜灣)貴。馬鞍山沒有熟人,不像在這埵釵捄顜{照應。」所以,她孑然獨居土瓜灣唐樓,一力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身患腳疾的她每天都要上落六層樓梯,非常辛苦。但是譚婆婆依然堅持:「我只會考慮同區的公屋安排。」

六十八歲的劉伯也住了土瓜灣多年,不願搬離該區。「我身體有病,怕不能適應新環境。搬到別區,連診所在哪堻ㄓㄙ器D。」

九二年他曾獲房屋署「上樓」通知,被安排與另一個陌生人同住。劉伯怕與他人合不來,「新聞常有報道同住老人家打架和爭執的情況。」他最終拒絕了這個安排。此後劉伯一等七年,到九九年都全無音信。他查詢申請檔案的處理情況後,才獲房屋署通知申請已被取消,著他重新遞表申請。

地區偏遠 單位不足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劉秀嫻表示,如果得不到原區安置,大部分長者都寧可放棄公屋的安排而留在原有單位。「很多長者慣用了原區的社區資源如老人中心﹔習慣了原區的鄰舍關係,搬離原區對他們的生活影響很大。」其實,在舊區如旺角、土瓜灣、深水黤央A符合資格「上樓」的長者很多,但區內的長者公屋單位極少,不少長者因此被逼搬離原區,安置到偏遠的天水圍、元朗等地區。

根據房屋署規定,長者申請公屋時可選擇三個地區,排列優次。房屋署會因應其選擇提供單位,若他們覺得單位地區或類型等不合意可放棄安排。不過,若申請人連續放棄了三次安排便須重新輪候。

元朗信義會社區發展中心職員余少甫表示,由於受歡迎的一人單位供應量甚少,申請人在三次獲編配後往往只派得「茤苤v(即二人單位,用木板分作兩邊,浴廁共用)或院舍式單位。所以,大部分長者寧可重新輪候,最終還沒有「上樓」。

 

兩人一屋的「茤苤v輪候時間雖然比一人單位短,但住戶配搭由電腦隨機分配,問題也隨之而生。余少甫表示,曾有位婆婆被派與一個單身漢共住,單位內不是完全分隔,他們需要共用浴廁,引起了許多不便和尷尬。

登記行動 反應冷淡

房屋署自去年十一月起大力宣傳「樂安居」長者登記大行動計劃,合資格的長者只要在今年三月底前登記申請公屋,房屋署承諾會在二零零三年前完成配屋安排。房屋署在十一月至十二月一連四個周末,在全港六個長者密集的舊區舉行巡迴展覽,介紹長者公屋服務,並即場為長者辦理申請手續。

記者曾走訪筲箕灣的展覽場地,當日所見,一個早上約有二十位長者向職員查詢,真正遞表申請的則只有兩、三人。「樂安居」最大賣點在「簡化登記手續,優先處理長者之住屋申請」,不過當值的房屋署登記組職員梁小姐卻表示,這計劃不是另一條較快的輪候隊伍,與以往輪候「上樓」的機制其實全無分別,新登記的長者同樣需要等兩至三年才能上樓。

余少甫批評此計劃不過是舊酒新瓶,根本沒有縮短輪候時間。劉秀嫻同樣對登記行動的成效不表樂觀。若政府真的有意達至「老有所住」的目標,她建議政府應在舊區多建一人單位,切合長者的訴求。此外,劉秀嫻十分關注屋h內配套設施。她強調房屋署不是給長者一個住處便算是完成任務,必須顧及他們的醫療需要,以避免現時不少長者入住公屋後,最後因健康問題而被迫轉住老人院的情況。

對於長者公屋跨區安排,房屋署發言人坦承問題無法解決。房屋署在配屋時,只會將全港分為市區、新界、擴展市區及離島四大地區。「老人家認為搬往鄰區都會不適應,有婆婆會覺得由旺角搬到深水鶠A已經很遠了。」事實上,長者獲分配原區安置的機會甚微。但房屋署同時強調只要申請人不太挑剔,兩年內一定會獲得配屋。最後,房屋署表示,會與舊區內的社工聯絡,協助宣傳長者公屋的登記行動,希望可以令更多的長者家庭盡快申請公屋單位。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所教授陳章明表示,房屋署已很積極編配單身長者公屋。除了興建專為長者設計的院舍式住屋外,長者輪候公屋的時間也比其他人短。不過,他仍希望房屋署能體恤長者的需要,安排舊區長者集體搬遷,維持他們的鄰舍關係。■

記者  梅沛鈴 編輯  羅翠欣

按此閱讀
返回目錄
舊區老人往往要忍受沒有電梯的上落之苦。(羅翠欣攝)
展覽場內,登記長者寥寥無幾。 (梅沛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