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傳媒不時報道警方破獲一些層壓式郵購公司;鏡頭所見,受害會員大部分是中年婦人,令人覺得此類事件只等同無知婦人因貪念墮金錢騙局。然而從筆者所見所聞,一些郵購公司舉辦的招攬會員大會的參加者,十之八九為大學生,郵購公司的宣傳也在大學校園內流行起來,部分大學生已經成為它們的新力軍。

筆者認為大學生參加郵購公司所引申的問題和過往一般的騙局不同。郵購公司會員的獲利方法主要為游說朋友加入成為自己的下線,並從中賺取佣金。換言之,這遊戲勝負關鍵在於入會的先後: 愈早加入,市場尚未飽和,愈大機會找到下線。相反,愈遲加入,市場飽和後便愈難找到朋友加入,結果是賠上過萬元的入會費。 因此,郵購遊戲的主角並不是實質的商品或服務的生產及買賣,說穿了其實所謂的巨額收入只是先到先得的財富轉移遊戲,當中並沒有直接的財富生產。郵購不像保險傳銷般有實質的買賣,也不像其他金錢騙局般考驗人的智力 : 能否洞悉騙局中的疑點並抽身而去。它所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價值取向 : 是否甘心投資壯年的光陰、友誼、智慧和金錢,於一項對社會對自己皆無遠大利益的遊戲上。

我們無意分析參加郵購公司所能賺取金錢的可能性。 我們真正關心的,是一班能辨識金錢騙局的大學生,現在卻被一個價值觀考驗所難倒。筆者所見,參加郵購公司的大學生當中不乏雄辯滔滔、思考敏捷的一群,他們雖然明白郵購對社會無益,可是豐厚收入的誘惑蓋過了貢獻社會的責任及長遠自我發展的動力,他們把自我增值的時間及努力浪費在誘取朋友轉移財富上。這反映了本港大學生缺乏遠大的視野。

從金融風暴至科技股泡沫,我們清楚看見香港人對於短線投機的盲目。我們縱然欣賞香港人的敏捷反應與積極拼搏心,然而,若香港要長久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負面的投機心理便不應成為社會的主導風氣。大學生自然是帶領未來社會的一群,若他們的視野和一般投機者般狹隘,不單未能為個人訂下長遠目標,更遑論帶領社會改善現有風氣。若大學生只會利用所學所識去誘取別人的金錢,而不能為社會生產財富,社會又如何有實質進步?長此下去,香港的經濟生態只會浮沉於短期繁榮的幻覺當中:當從幻覺驚醒時,我們已被新加坡及上海等地遠遠拋離。

人才除了有能看穿騙人小把戲的智慧,更應具備遠大視野。大學生實需在問題進一步惡化前自我改進,而不應把責任推卸在制度與風氣之上。現在社會上充滿對大學生失望的批評,這正好證明大眾對大學教育仍有期望。若果有一天,大學生這一身分不再成為傳媒報道風化案時的重點時,香港人便真正值得悲哀。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