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年來為人熟悉的廣告,不少都涉及「性」,例如電訊公司的「任你上」廣告和「出入平安」的避孕套廣告,觀眾在拍爛手掌的同時,也會暗罵他們意識不良。不過對於某些廣告人來說,「創意」雖是他們的賣點,然而令他們多想一層的卻是宗教信仰。有信仰的廣告人,在面對創作自由及宗教規條的兩難處時,他們會如何權衡取捨呢?
「當信仰融入生活時,自然有隔塵網去過濾不好的念頭。即使想到出位的構思,若違反自己的信仰,都不會做。」信奉基督教十三年、靈智廣告創作總監林永強說,聖經不會逐點列明何事不可做,但聖靈使他們對道德的要求比其他人高。
四年前,公司委派林永強參與火車能到達馬場的廣告,鼓吹賭博的含意令他不願參與製作。但這是他離開公司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所謂「好來好去」,加上找不到同事調換工作,只好硬著頭皮去幹。
最後林永強想到一條「好橋」:一對夫婦相約往馬場,丈夫選擇乘小巴,而妻子乘火車,結果丈夫因塞車遲到而和妻子吵架。「這既可帶出乘火車的方便,也迴避了賭博的含意。」 |
![]() |
身為基督徒的天高廣告高級文案趙崇興也同意信仰和創作會有衝突,但不認為信仰限制創作。「廣告創作不應有禁忌,但身為基督徒就不要構思意識不良的廣告。」不過他也有身不由己的無奈。「上司總喜歡很激、很出位的構思,所以有時不能避免地要去迎合他們。」
不過,林永強認為創作方向不只一個,也非每次都與信仰有衝突「別以為基督徒要遵守很多規條,有很多框框,我們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玩,很『癲』的。」他指出Sunday的天氣報告,維他奶補習室,到近期的好「e」食都是基督徒所創作的,可謂創意十足。
讓步?堅持!
煙草商往往是廣告公司的大客戶,但很多基督徒廣告人都會抗拒製作煙草廣告,當時入行只有一個月的趙崇興,腳才剛跨進廣告界門檻,就要面臨信仰和工作的兩難。
「這豈不是主張人吸煙?但當時人微言輕,全公司的人都要參與這大型廣告,即使不願意也只能無奈地接受。」現時在廣告界打滾了四、五年的他,堅持不再做任何香煙廣告了。
「硬碰硬」反抗有時未必奏效,反而與同事商量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趙崇興說:「有次上司叫我為某個電訊公司推廣收聽賽馬消息的服務。我接到後心中不安,因為覺得有違信仰。」思前想後,他最終決定與其他同事調換工作。
「那時鼓起勇氣去問同事,想不到他們竟然答應了。」他們不但度過了這個考驗,而且還有意外收穫,憑著交換來的工作──Sunday贊助的Saltimbanco廣告──贏得了九九年度地鐵最佳媒體運用獎。
獎項誘惑
得獎固然令人鼓舞,但為得獎而創作對基督徒原來也是一個考驗。廣告比賽規定只要曾於任何媒介出現的廣告均可參加,因此不少人會為獎項而作假稿,例如在沒有客戶的情況下而作稿、主動找客戶作廣告而不收費、或多拍一個版本去迎合評判口味。趙崇興坦言獎項帶來的名與利,是很大的引誘。 「入行前有猜想到工作和信仰會有矛盾,但想不到處身當中時,才發覺誘惑和挑戰比想像中大。」他表示入行初期覺得廣告這一行很好玩,對此「中毒」、「著迷」。
「最初也想過為獎項做稿有何不可?假廣告不也是藝術品嗎?創作『大晒』嘛!」不過思前想後,趙崇興最後打敗心魔。「身為基督徒,若為一己私慾,而做虛假的事是不當的。」他認為一個基督徒更要在工作上盡忠,為神作好見證,所以他始終沒有做假稿。
不過,就算個人不重視這些名譽,壓力也會自頭上壓下來。「上司確實很喜歡獎項,遇到這個情況就糟糕了。」林永強也慶幸入行以來,上司都相信憑實力取勝,即使情況發生,他會直接拒絕上司。但他提議初入教的基督徒不應入廣告這一行,否則很易動搖信仰。
風水試探
除了獎項與信仰的兩難外,廣告界的一個普遍現象也令這一群有信仰的人陷於進退維谷的情況:「睇風水」。
|
林永強記得有一次為了能成功爭取新客戶,有同事去請教風水師傅,師傅說他們見客當天必須身穿綠衣才能成功。原來該客戶是「獅子牌」花生油,風水師傅認為綠色有利,有「引獅採青」的意思。 |
「當時我心中很不安,故表明自己的信仰,不會穿綠衣,幸好一位非基督徒的同事支持我,與我一同反抗。」林永強結果穿了藍衣,支持他的同事則穿上紅衣。「那次我們比稿("比稿"指客戶邀請數間公司賣橋,選出合適的廣告)失敗了,知道會有人埋怨,但也沒有辦法。」他無奈地說。
非基督徒的看法
廣告是集體創作,揹著信仰包袱的廣告人少不免會因道德價值觀不同,而與別人有意見的分歧。
曾和林永強並肩作戰、拒穿綠衣,現任智威湯遜廣告公司的創作總監何振鴻認為,與有信仰的人合作沒特別困難,但卻認同信仰會限制創作。「他們會把自己局限在宗教的標準上,選擇性地接工作,比如香煙、賭博的廣告便不接。」
和趙崇興合作四年,天高廣告的美術指導趙慎明對基督徒同事不抗拒。「有立場總比沒立場好,最重要是互相遷就和尊重。其實只要有足夠溝通,彼此宗教背景不同也可以合作愉快。」不過他的確感到基督徒們已形成一個小圈子。
林永強也聽到同事向上司投訴,指他們聚成一個基督徒小圈子,他說:「幸好上司體諒和明白,沒有向我們施壓。」■
記者/攝影 羅慧中 編輯 區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