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攝影 陳志偉
編輯 蘇惠儀
每年官立夜中學接受報讀時,總會吸引一班莘莘學子排隊報名。去年,入讀夜官中的學生比前一、兩年多了近一成半。 官立夜中學在六、七十年代是工廠女工、貧苦學子的求學天地。隨著年代變遷,夜官中依然是市民響應教育署「終身學習」和「持續進修」號召的途徑,但儘管政府推出翻天覆地的教育改革,夜官中資源不足的問題,仍被教署嚴重忽視。
|
晚上七時的伊利沙伯夜官中,雨天操場上只擺放三排長桌和長椅,在微弱的光線下,幾個學生正忙著吃自備或從食店買回來的晚餐,學校籃球場的燈全關了,在漆黑中,只見幾個黑影在打籃球。 「我們沒有向日校申請借用籃球場,所以不能使用。」伊利沙伯夜官中校長鄭惠民說。 百無的校舍 夜校雖與日校同屬官立學校,但校內設施卻不能共享。夜校缺少籃球場只屬小事,不能借用日校的圖書館、語言實驗室、電腦室、禮堂只可一年用兩次等,卻是夜校多年來改變不了的事實。 |
「日校很少在晚上使用禮堂,為何不借給夜校?」香港成人及持續教育協會副會長張民炳歎息。
夜校如要借用日校的設施,首先要與日校聯絡,得到日校的同意後,再通知教育署成人教育組。該組聯絡日校後,便發出通告給夜校,夜校需把通告影印給日校,方可使用有關設施。張民炳批評﹕「申請手續冗長,最少需時數天。遇上突發事件時,學校根本不能即時安排。」
有一年夜校學生會舉辦捐血日,因日校不批准夜校使用禮堂,結果要在樓梯進行。
張民炳歎息﹕「校長需要宣布一些事項時,總要拿著擴音器站在二樓的走廊向操場上的同學宣布,真是荒謬!」他續說﹕「這些都是官校設施,政府為何不善用資源,讓夜校使用呢?」
欠缺資訊科技的課室
課室裏沒有投映機,不能以電腦教學。在這裏教了九年的鄧老師(不願透露名字)說﹕「不能以多媒體教學,平時只能影印剪報給學生。」
![]() |
「政府近年主張資訊科技教學,但卻沒有為夜校注入資源,夜官中根本不可能在這方面發展。」張民炳說。 在九九年底,伊利沙伯夜官中學生會發起簽名運動,爭取在學校開放電腦室,取得近百多名同學支持。當時的學生會會長歐陽天樂說﹕「電腦室可讓同學們上網找尋課本以外的新資訊,如果同學學懂使用電腦文書處理的軟件,他日應徵工作也有幫助。」 |
去年五月,伊利沙伯夜官中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夜校生對資訊科技教學需求。結果顯示,該校約八成學生認為學校應改善資訊科技設施,校方把調查結果向教育署成人教育組反映,該組已安排在學校開設一個專為夜校生而設的電腦室,估計將於未來一、兩個月開放給同學使用。
四十三歲就讀中二的李鳳英認為﹕「即使學校有電腦室,只會是年青學生使用。我們這些年長學生,根本不懂用電腦。」
年長學生的憂慮是可理解的,張民炳表示,電腦室將會有技術員,幫助學生使用電腦。
僵化的制度
張民炳指出,現時教育政策僵化,不能因應社會的需求而作出相應措施,例如伊利沙伯夜官中為了擴充中五和中六,在九七年把中一至中三的班數削減。由於中三少了一班,學位已被留級生和原校升讀中三的同學佔有,即使再有三十個人申請入讀中三,一個也不能取錄。「日校可以開二十四班,為何夜校不可以開多幾班?」現時,伊利沙伯夜官中只有十七班。
以前,夜官中於下午六時便可讓學生進入班房溫習和參與課外活動,可是自九八年開始,班房開放時間改為六時四十五分,即是上課前的十五分鐘。張民炳批評政府沒有顧及學生學習和參與課外活動的權利。
張民炳指出,夜校每次希望爭取使用校舍設施,教署成人組常以失竊問題等藉口拒絕,這是「斬腳趾避沙蟲」的做法。他認為這是保安問題,與課室的開放時間無關。
沒有課外活動的一群
他慨歎政府給夜校生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夜官中只是一處進修的地方。
「在我念書的時代,夜校有童軍、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領袖生、學生會、陸運會、水運會等活動。」張民炳回想當年在伊利沙伯夜官中讀書時,課外活動多不勝數,但現在就只有學生會。「以前學校逢星期六、日都開放給夜校生舉行活動,但現在卻不會。」
「永恆」的日夜之別
張民炳說﹕「政府每年撥三萬元在一個日校生身上,給夜校生卻只有五千七百元。夜校生的成本效益高,為何政府不多撥資源在夜官中?」
中四夜校生林思恩無奈地說﹕「學校現在沒有電腦室和圖書館,即使我有這樣的需要也沒辦法。」 「學校沒有圖書館,當我們要找資料做功課時便非常不便。」十九歲就讀中六年級的林淑嫻說。
教育署成人教育組以正進行有關夜官中設施評估為由,拒絕作出回應。伊利沙伯中學日校校長楊志雄則表示,夜校和日校獨立運作,不便回應。
夜官中的莘莘學子如要像日校學生般享用完備的校園設施和資訊科技教學,似乎仍是遙不可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