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電影油畫廣告,昔日的價錢相等於一層樓,今日卻逃避不了被時代淘汰的厄運。

昔日備受重視的電影油畫師,今天變成瀕臨失業的老漢。 不知明年今日,我們還能否看到這種「街頭文化」呢?

「我畫過最貴的畫,是『金枝玉葉』,收二萬元啊!當時在觀塘買一層樓才萬八元,紅磡就要二萬元呢!我把女主角夏夢畫得如此滑溜,在調色和協調上不易做到的啊!」現年六十三歲,畫了電影油畫廣告三十多年的黃金豪氣地說。

黃金在電影油畫業最蓬勃的五十年代初由澳門來港。只有十三、四歲的他,第一份工作便在西營盤的真光戲院擔任美術主任。這些年來他看著電影業的變化,也經歷了這行業的盛衰。

在五、六十年代電影業蓬勃時,與黃金一樣從事電影油畫廣告的有超過一百人,通常較有名氣及技術較高的美術主任或油畫師,都會被電影公司或導演邀請,為重點宣傳的電影繪畫廣告,畫一幅廣告油畫的薪酬平均是五百至一千元,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來說,已是很好的待遇了。

「遇著票房好的電影,例如當時大受歡迎的占士邦電影,數星期還未落畫,油畫師們便可閒著沒事做。但若電影只放映了一個星期便落畫,油畫師便要日以繼夜地替新一齣電影畫廣告了。」黃金娓娓道出電影油畫廣告業的情況。

專業藝術 導演尊崇

「當時的電影油畫工作者都相當專業。」黃金說。第一代的電影廣告油畫師,大多是在四八年戰後由內地來港的藝術人材。他們接受過藝術專科學校的訓練,如分別以畫國語片和西片而聞名的陳克純和馬瑞章。另外也有從加拿大和澳洲等地回流的藝術專才,如李兼。而像黃金這類第二代的油畫師,則大多是拜師學藝培養出來的。當年跟隨李兼鑽研油畫藝術的他,曾被邀請到當時的大戲院──普慶及海運戲院當美術主任,就連名導演楚原、龍剛和謝賢等都愛找他畫電影廣告。他們不但親自聯絡黃金,甚至還跟他商量劇本和邀請他看試片。

「我畫『可憐天下父母心』(由馮寶寶、張活游等主演)時,用了中國人最避忌的黑色作底色,並以灰色寫上演員名字,完全不突出演員的知名度。當然片商不會願意我如此『出位』,但我對他說:『我一定會把他們畫得跟真人一樣!』便出現了這幅與別不同的廣告。」黃金洋洋得意的說起這段往事。

 

畫技受讚 分級收費

六十年代的電影油畫廣告,一般來說是十二乘三十尺。以每四乘六尺作單位計算,材料和人工的市價合共約十五元。但黃金卻有條件作不同收費。以最普通、跟市價收費的廣告,他不會親自執筆,只由助手來畫。較高一級的,便每單位收三十元,黃金會加點潤飾工夫,畫板上也印有他的廣告公司「中藝廣告公司」。最高級的則要四十五元一個單位,他會親自設計和畫主要人物,也會選用全新底板(油畫廣告板通常是循環用的),廣告且印有「黃金」的缺角印章,製作非常認真。「為電影公司或導演畫畫時作分級收費,當時只有我才能這樣做。大導演楚原及龍剛都十分重視電影油畫廣告──我當時收費比市價高出三倍之多,但他們毫不吝嗇。」說起自己的輝煌事,黃金不禁喜形於色。

可惜,名氣和地位仍無法抗衡潮流的衝擊,黃金也不得不在八六年告別畫壇。他感慨地說﹕「現代人生活緊張,不像從前的人有閒情在彌敦道逛街時四處張望,欣賞電影油畫」。

不為藝術 只為餬口

藝術與否,從來都是見仁見智。同一份工作,有完全不同的演繹。現年六十二歲,有超過四十年從事電影油畫廣告經驗的楊光貽,直截了當地承認畫畫只是為了餬口,而不認為這是藝術﹕「只不過是為了兩餐,可以交差便行。我不懂也沒有學過藝術。只要畫得像,顏色用得對,老闆收貨就是了。」

 

雖然家人曾多次勸楊光貽退休,但是他怕寂寞,也希望能幫補家計。除了畫畫外,他說他甚麼也不會。在銅鑼灣總統戲院裏那個充滿極刺激的油彩氣味,只有木板、海報和一把風扇,要翻個筋斗也難的小畫室中,楊光貽一幹便是二十多年,戲院內的油畫廣告全由他一手包辦。每兩星期才畫一至兩幅廣告板的他,滿意地說自己還有很多時間逛街和睡覺。

只能懷緬 不能保留

現時仍從事設計,開辦畫廊,教授繪畫和偶爾開辦畫展的黃金,慨歎時代不同,昔日不再﹕「那些畫電影油畫的日子,只能懷念,不可回轉了。」

楊光貽也認為大戲院將被迷你戲院完全取代,而且用電腦製作廣告既方便又便宜,電影油畫也沒有必要保留下去。他無奈地說﹕「我敢說,這間戲院明年便不再用油畫的了。說不定下個月我便不用上班。我有甚麼辦法?唯有一日算一日。」他語重心長地補充一句﹕「潮流,是阻擋不了的。」

便宜快捷 電腦取代

直至一九九八年,本港還有很多戲院是採用傳統油畫廣告,如新都戲院、京都戲院、豪華戲院及普慶戲院等。但近一、兩年,隨著戲院結業或採用數碼廣告,傳統的電影油畫廣告愈來愈少。轉用數碼廣告的金聲戲院發言人麥先生表示,用電腦噴畫較便宜和方便,故在數月前棄用傳統油畫廣告。他預計一、兩年後油畫廣告會完全消失。

至今還沿用大型油畫廣告板的銅鑼灣總統戲院負責人表示,由於該大型舊式戲院快將拆卸,故此寧可貫徹始終,保留利用油畫廣告的傳統。而且,改用電腦噴畫後要更換支架,整個工程需花上十幾萬元。「現在聘請油畫師傅,每月才大約需一萬元,而每幅油畫廣告連搬運安裝才四百元,每兩星期更換一幅,每個月在廣告上花上的還不到兩萬。」

辦理多種戶外廣告的標準絲印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施一頻認為,數碼印刷的發展是大勢所趨,而戲院廣告的發展將更趨於多元化,可能不再局限於一張平面的海報廣告那麼簡單,更有可能發展成3D或更互動的廣告模式。■

返回目錄
記者/攝影 丁楓霞 編輯    黃偉傑
這幅就是五、六十年代相當於一層樓價值的油畫廣告──「金枝玉葉」。(黃金提供)
用灰字寫名一向被視為不吉利,黃金的做法於當時可算是十分「前衛」。 (黃金提供)
蓋上缺角「黃金」印章(右下角)的廣告比一般油畫廣告貴三倍。 (黃金提供)
雖然黃金(左圖)現已沒替電影畫油畫,但他對油畫的興趣依然濃厚;相反,楊光貽(右圖)則只為生計才繼續畫電影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