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全中國共有一千七百多間高等學府,入讀當中的清華大學、南京東南大學以及上海復旦大學這些重點大學是國內大部分莘莘學子的理想,但千辛萬苦成功考取這些大學後,他們卻放棄當地學位來港進修。香港的專上教育到底有甚麼吸引力呢?

全省第七入清華

「我自四、五歲起便視清華大學為我努力的目標。香港浸會大學﹖這是一個我從未聽過的名字。」來自清華大學的池永貴說。貴州省每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大約有十多萬名,高考放榜後,他以該省高考第七名的成績入讀清華大學的化學系。而他現在卻是浸大化學系的二年級生。

同樣地,來自南京東南大學的馮波也放棄了東南大學,轉到他不認識的香港理工大學修讀電腦系。來自復旦大學的陳俊鵬雖然對香港中文大學有所認識,但在四年前,他一心想入的只是復旦。

招「才」入港

以上三位同學都是兩年前通過「招收內地本科生」計劃來港的。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在三年前開始合辦「招收內地本科生」計劃。香港八所大學每年會取錄約一百五十名來自北京、上海和南京的重點大學的新生。參與這計劃的學生會來港修讀三至四年的學位課程,並捨棄他們在內地的「名牌」學位。

一舉兩得

池永貴自言因想擴闊自己的視野而出國留學:「我不想錯過出國的機會。而且,來香港感覺上好像近一點似的。」馮波也有同樣的出國心:「理大招生時說我們有機會畢業後出國繼續深造,而且來港也是個體驗。」

除了出國經驗外,金錢的資助有一定的吸引力。參加計劃的同學每年可獲香港賽馬會資助港幣十萬元,在繳付了學費和住宿費之後,餘下的就成他們的零用錢了。以池永貴為例,他每個月有三千元的零用錢。在貴州,三百元人民幣已足夠小家庭一個月的開支,而現在他每月的零用錢便是它的十倍多。每月三千元的零用也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他更會得到個別學科的獎學金,所以通常他也會儲起餘下的金錢,以備不時之需。

陳俊鵬認真地說:「在香港一年的學費足夠我在國內讀四年大學,直至畢業。如沒有資助,爸爸的負擔太重了,我一定不來。」池永貴更說:「清華鼓勵我們這些申請助學金的同學參加這計劃,我也是為了這十萬元而參加的。」

自由港 自由講

香港的自由和設備的先進也是他們選擇來港的原因。正就讀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陳俊鵬坦言香港高度的新聞自由很吸引。他覺得國內傳媒的政治考慮多得驚人,講每一句說話都得小心翼翼。相反,在香港可以隨便發表意見。國內由於記者與政府關係良好,有時甚至代表政府發言,故此享有很高的地位。但他卻比較欣賞香港記者很拼搏的做事態度。

 

大「材」小用

就讀電腦系的馮波,就很欣賞香港先進的設備,他指出:「在理大,通常是一、兩位同學用一機做實驗,不用排隊。但在國內則是五、六位同學共用一機,要等很久。」

有先進和充足的器材,但卻沒有相對的課程,令馮波很失望:「課程很多元化,但既不精又不深入。」他指出他一年學的等如國內同學幾個月所學。現在國內學生所學的東西,他又完全不會。

池永貴也覺得香港的課程不太深入:「教科書其實是難的,但教授祗教那些很容易的筆記,考試時也是問筆記......有時他們更會錯失了書中的一些重點。」

啃書與看書

教授教的內容淺也不見得使同學樂於學習,在清華大學上了一個月課的池永貴一面詫異地說:「在清華,圖書館常擠滿同學,晚一點去便會沒有坐位﹔在浸大,圖書館總是冷冷清清,只在考試期間才見到較多同學。」

陳俊鵬也覺得復旦較中大像做學問的地方:「那裏所有同學走路時都手執一本書在胸口,慢慢走到庭園裏的木椅坐下來,然後一頁一頁的看。在中大,只有在圖書館才看得見同學看書。然而,他們喜歡放一大疊書在桌上,然後狼吞虎嚥地把所有書看完。」

空手出寶山

啃書可能是為成績吧,陳俊鵬覺得很多同學重視的是成績而不是學問。他們甚至會為了有好成績而選些自己已經學過的科目,結果得到了成績,錯失了知識。

池永貴認為香港學生重眼見的利益,祗重視與將來工作有關的科目。他們覺得文學修養和有關政治的知識和工作無關,因此會漠不關心。

馮波也認為香港學生不太認真讀書,他一面困惑地說:「香港學生時常『走堂』,這是在國內不會出現的現象。可能他們只想拿取學士學位便踏出社會工作,所以不太注重學業成績吧。」

 

我沒有選錯?

陳俊鵬認為他在香港可以學到實際的知識,如採訪、拍攝等等。他語氣堅定地說:「如果當初填表時可以選擇,我還是會放中大新傳學院在第一位。」

馮波一直覺得現今的他比不上內地學生,他一面擔憂地說:「在港畢業後,我的程度根本不足以回國攻讀研究課程。我想應該要再為自己增值,才可回國內進修吧,因此我會到美國繼續升學。在香港的學習,就當作是我的跳板吧!」

不再是清華學生的池永貴也擔心將來的出路。在國內,浸大和清華的名氣實在是不能相比的。他擔憂地說:「浸大在國內藉藉無名,我也恐怕學歷不被認可,或許到美國繼續升學吧!但是到現時為止,浸大還未有進一步的升學資料......」

對同學的勸告

不經不覺,這三位同學來港已有一年多。他們對國內的同學又有甚麼勸告呢?陳俊鵬說:「我覺得英文差的同學不宜參加這計劃,初初來港時,真是每天都要講英文。」

池永貴語重心長地說:「我實在找不到這裡比清華好的地方。其實清華也有其他出國的計劃,袛不過是我當時不清楚。再加上那些獎學金也很吸引,不過,這也是一個經驗吧。」■

記者 張慧珊編輯 巫特兒

池永貴(右)和美藉同房相處融洽。(池永貴提供)
馮波時常書不離手,在訪問當天也有筆記相伴。(張慧珊攝)
陳俊鵬一心來港感受不同傳媒工作氣氛,拼博一下。(陳俊鵬提供)
按此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