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視電影系系主任,曾編寫《上海灘》、《親情》等風靡萬千香港觀眾的經典電視劇集。電視電影一直是他的老本行,但在本行之外,吳昊戀棧的還有另一個世界──五、六十年代的舊香港。
亂世童真
吳昊說︰「我印象最深刻、最珍惜的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化。」吳昊在五十年代時還不足十歲,但他覺得那個年代的香港人最真誠,人與人之間能互相信任。他在半自傳式著作《亂世童真》裏,記下童年時代的一段小故事。「小時候,一個並不相熟的鄉里放下一袋東西交託予我家保管,我們不問情由便答應下來。」後來家人把布袋打開一看,赫然發現裡面有幾枝手槍和幾個手榴彈。
「仗義相助,在當年平常不過。大家守望相助,不會互相猜忌。」
光影世界
在吳昊五、六歲的時候,父親便因肺癆病逝。與父親相處的時間雖短,對吳昊卻影響至深。吳父是百分百影痴,吳昊自三歲起,便常常跟著他到電影院看戲。他至今依然記得三、四歲時所看的一齣法國電影──《浴室情殺案》。這套戲講述一個丈夫在浴缸中被妻子浸死,後來從浴缸中走出來報仇。他說:「看完這齣戲後,我一星期都不敢進入浴室呢!」
父親去世後,「電影啟蒙老師」一職由兄長接捧。兩兄弟年紀相距四年,電影是他們的共同話題。在吳昊中學時,哥哥常常為他推薦好戲﹔又會借自己的電影會會員證給吳昊去冒充他看免費戲。
從那時開始吳昊便正式涉足嚴肅的藝術電影和各種電影理論,由起初不過迷戀光影世界瞬間偷樑換柱的神奇,漸漸學懂了推軌廣角蒙太奇,對電影一生一世,不離不棄。
![]() |
抄橋生涯 七十年代初,吳昊大學畢業,首份工作是報館的翻譯員,但上天自然會為這個影痴牽紅線。他在電影會裡認識了一些在電視台工作的朋友,後來遇上當時無線電視節目部經理周梁淑怡,提議他入行寫劇本。他心想:「自己喜歡看戲,不懂寫劇本,也懂偷橋吧!」因此,吳昊便加入無線電視台,開始他的編劇生涯。 |
電視台編劇平均一百日完成二十集劇,所以他視電視台為「視像工廠」,要有規律地生產,生產線絕不能有參差,不可以推說沒有靈感,吳昊直言:「就算沒有靈感,抄橋也得抄回來!」
吳昊抄橋的例子俯拾皆是:《上海灘》中丁力、許文強、馮程程的關係便參照一齣法國電影《江湖龍虎鬥》﹔又如由周潤發擔綱的《親情》,父、母、子的關係也是取材自世界名著《伊甸園東》。吳昊坦白之餘不忘強調:「我們只是取其人物關係作劇集的骨幹,從中加以變化,影子不甚明顯,創作性依然存在。我們不像現在的編劇般明目張膽去偷橋,影子分明可見。」
十多年規律化的「視像工廠」生涯叫吳昊感到厭倦,加上電視台裡複雜的人事關係,他最後決定離開無線,走到浸會,執起教鞭來。
「收買佬」教授 吳昊曾出版的著作種類繁多,在《亂世電影研究》、《香港電影類型論》等有關電影評論的老本行著作外,還有《風月塘西》、《回到舊香港》等香港史話式系列,講述舊香港的事跡,刊登了很 多寶貴的歷史資料如當時的照片、廣告、剪報等。
|
![]() |
編劇戲迷與收買佬可謂兩碼子的事,吳昊有緣一身兼二職都是時代使然:七十年代初流行諷刺時弊的處境喜劇,例如《七十三》,吳昊每天都要看很多報章,找尋有趣的資料用於編劇之上,使他對香港舊文化的興趣漸濃。初時,他只保留報紙文字、圖片或廣告﹔後來更進一步收集實物,例如六十年代的膠唱機、舊款相機、連環圖等都成為了這個收買佬的心頭好。他興致勃勃地說:「只要能反映當代生活面貌的物品,我都有興趣收藏。」
![]() |
局外人往往把這些舊事物當作垃圾處理,但別人眼中的「街邊草」,卻是吳昊的「心中寶」。 「在九三年,我因弄傷了腿,於是拐著腳前往旺角看跌打醫師。途中,看到遍地都是舊香港周刊雜誌《東方畫報》,真是大吃一驚。」吳昊細問之下,知道樓上書倉被收購,隨手將幾百本《東風畫報》棄掉。這卻是吳昊在香港多次遍尋不獲的畫報,這位識貨之人顧不得自己的一隻跛腳,立刻打電話請朋友幫忙,合力將這些「文化寶物」拾回家。 |
吳昊又指了指辦公室裡的一個舊式雜誌掛架,自豪地說:「這個舊式雜誌架已經沒人再做了,有錢也買不到!」浸會大學圖書館本來打算棄掉這個雜誌架,當他知道後,便立刻把雜誌架拾回來,放在辦公室內。吳昊這個「收買佬」又在慨歎人家「走寶」了!
吳昊自言並非甚麼電影專家,反而稱自己是雜家,對所有事物都有興趣。大抵對他而言,社會本身就是一本文化大典,裡面的一件傢具、一本畫報,甚至一個俗字俚語都讓吳昊看見一種生活,一個時代。■
記者 梁翠萍編輯 羅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