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廿六個英文字母本應是幼稚園的課堂內容,現卻成為「小學三年級」英文科教學點,因為教授的對象是就讀「啟動學校」的內地新來港學童。
英語水平不足、不懂繁體字、不懂廣東話,以及文化上的差異,都是內地新來港學童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
教育署於本年九月將兩所空置校舍改為全日制「啟動學校」,專供新來港學童免費就讀,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本地教育制度。學童可選擇在入讀主流學校前,先修讀這個每班為期半年的課程。
全港首兩所啟動學校為位於北角的福建中學(分小學和中學部)及位於尖沙咀的保良局賈梅士學校,今年九月開學。課程為學童提供實際的本地課堂學習經驗,著重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幫助他們適應社會和促進個人發展。
英語水平 得以提升
九歲半的梁綺雯,於今年一月從廣東省海珠區來港,三月份父母帶她到教育署找學校時被介紹到保良局陳守仁小學讀試辦的啟動課程。在內地有小三程度的她,連廿六個英文字母也不懂,但讀畢此課程後,她的英語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在內地,英文課只佔很少的教學時間,基本上學習英文的機會不多﹔修讀啟動課程,我學會了廿六個英文字母、一些簡單的詞彙和句子,還懂得用英文簡單地自我介紹。」
她父親梁先生表示,綺雯修讀「啟動」後的英語程度進步了不少。「以往她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要問我,但現在她已可以反過來教我。」
![]() |
![]() |
今年九月入讀福建中學中三班的張青花(十六歲),七月從福建來港,只能說福建話和普通話的她,希望先學習廣東話和繁體字以適應香港的生活,所以便報讀啟動課程。由於她在內地已經讀畢中三,因此已能夠掌握基本的英語文法,可是內地老師的口音與香港的不同,令她在課程開始時完全聽不懂英文老師說甚麼。
由於老師知道這些新來港學生聽不懂廣東話,所以有時會以普通話授課,令他們更易明白。張青花修讀課程約一個月,現在只要老師慢慢地說,都能聽懂老師的英文發音。
參觀活動 認識香港
除了提升英語水平外,課程也注重協助學生適應社會。梁綺雯表示,參觀地鐵博物館、新機場、公共圖書館和中央郵政局等建設,使她可以認識香港社會及知道如何使用各類設施和服務。 |
![]() |
學校更曾舉行與台灣人和外國人交流的活動,這除令她有機會親身以英語和人溝通之餘,同時也可以提升與人溝通的技巧。
程度有異 教學困難
雖然不少學生及家長對課程都感到滿意,但至十月為止,兩所全日制啟動學校只收了約一百六十人,開了八班,加上新來港學童當中的年齡和程度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啟動課程的特色就是「隨時收生,隨時開班」,因此無論在老師教學上或學童學習上都有困難。
福建中學小學部的英文老師鄒淑霞表示,一班學生的英文程度也可由「不懂廿六個英文字母至學會『現在式』」﹔而且不斷有新學生加入,所以除了堂上講課外,有時放學後還要與追不上程度或遲加入的學生補習,令老師和學生都相當吃力。」
![]() |
該校校長曾安琪表示,學校會按學生的能力分組上英文課,並有義工逢週末到校為學童練習英語會話,盡量減低程度差異的問題。
|
突然「跳級」 學習困難
綺雯起初被安排入讀小三的啟動課程,但上課後幾個星期,老師認為她的程度已達到小五啟動班的標準,於是她被調至五年級。由於她沒有四年級的數學基礎,所以她完全不明白小五的數學。梁先生認為,「突然跳級」是令綺雯未能跟上數學課程的主因:「她現在在主流學校讀小五也感到吃力,因此我聘請了補習老師替她補習,希望可以減輕她的學業負擔。」
年齡差異 怕損自尊
學校因為考慮到學生被「降級」後會自卑及受到歧視,故安排一些十六、七歲但未達中三標準的學生入讀中三的啟動班,但這卻令他們在學習上更感困難。
教育署新來港兒童支援分組教育主任陳張佩蘭表示,教署已給了學校指示請它們盡量把年齡較大的學生編為一班,但礙於人數太少,因而未能為他們獨立開設一班。她又指出不少新移民都報讀免費的官立夜中學,這些學生可因應自己的需要而選擇入讀。
增加學額 視乎需要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施麗珊表示, 現在每年從內地來港的十八歲以下學童達二萬多人, 她批評啟動課程所提供的學額太少(兩所全日制學校合共開設十六班,每班二十人,提供學額三百二十個),並且港九各只有一間啟動學校,令新來港學童因地區限制而影響到他們報讀此課程的意願。
陳張佩蘭強調,啟動課程只是給新來港學童的另一選擇,而不是唯一的支援。學童家長有權選擇讓子女直接入讀主流學校。因此對於會否開辦更多啟動學校,則要視乎報讀人數而定。■
記者/攝影 鄺穎妍編輯 趙樂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