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特區作為美國政治權力的心臟,國內兩黨政權更迭之際,支持與反對新總統特朗普的民眾高舉旗幟與標語,歡呼和抗議聲交織成一幅充滿張力的畫面,幾年所積累的政治裂痕從未見有弭平之跡,彷彿已成為這個國家無法擺脫的宿命。
撰文、攝影|葉卓穎
筆者是新聞與傳播學院三年級生,現正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古徹學院交流。
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職典禮當天,我走在華盛頓特區的賓夕法尼亞大道上,嚴寒的天氣絲毫不減這座城市緊張與激昂的氣息。一群支持新總統民眾揮舞着國旗,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臉上洋溢着勝利的喜悅;不遠處,反對者則舉着「拒絕驅逐出境!」、「捍衛民主!」等標語,神情憂慮且凝重。兩派人馬雖近在咫尺,但對移民問題、墮胎權、種族與性別平權等社會議題的看法,卻彷彿置身於平行世界。兩方此起彼落的叫喊,被高亢的情緒所淹沒,均為各自的理想喊話。
政治氣氛兩極化 美國社會陷對立
美國的政治光譜在歷史長河中幾經變遷,但近年漸趨的兩極化政治氣氛,令共和與民主兩黨之間的對立,不再僅僅是理念上的分歧,而是直接改變政策,更逐步滲透至日常社交層面,影響着美國社會的每一寸肌理。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公共討論往往淪為壁壘分明的立場對抗,折衷與妥協的空間日漸縮小,無論是移民、種族、環境,還是經濟政策,每項議題似乎都成為了兩黨意識形態的戰場。同時,在《紐約時報》、《霍士新聞》、《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多間立場頗為鮮明的媒體渲染下,一直引人詬病的各項社會問題間接強化了兩方支持者的原有觀點,使社會輿論進一步向兩極發展。在這樣的氛圍下,原本應是政策討論的國會殿堂,卻時常陷入無休止的黨爭。
然而,這種兩極化並非僅存於政治領域,更滲透至民間日常生活之中。政治立場不僅決定選民投票的方向,甚至影響他們的社交圈、工作環境乃至家庭關係。近年,因政治立場不同而產生裂痕的故事屢見不鮮:社交媒體上,人們越發激烈地爭論,使其充斥著情緒化的對抗和標籤化的指控;校園內,師生都有意無意地避開政治話題,不是課堂上大家有默契地點到即止,就是小圈子內低聲細語地討論,兩黨支持者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的畫面從未出現。另外,部分學生更會在報讀大學時查看校舍位於「紅州」(長期傾向支持共和黨)還是「藍州」(長期傾向支持民主黨),望能結識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好友,同時避免與異見者因理念不同而產生的磨擦。當共識的價值被淡化,人人固守一己之見,社會的對立只會日益增加。
在資訊分散化的時代下,人們都在交友、求學和生活各層面圍爐取暖,只擁抱與自己價值觀相同的人,漸形成封閉的社交圈子。當政治變成零和博弈,當對話淪為彼此攻訐,社會的撕裂便難以癒合。對美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棘手卻避不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