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死前一刻雙眼盯著醫院的天花板,似乎理所當然,但也有另一選擇。
房內彌漫著鮮花香氣,牆上貼上佛教畫作,Joanna一家正與病床上的媽媽作最後道別,這裡是安老院舍的「安寧房」,亦是梁老太離世的地方。「安寧房」擁有基本醫療設備,供部分院友進行不急救、僅夠維生的紓緩治療。對選擇院舍離世的院友而言,這裡便是人生的終點站。
根據《死因裁判官條例》,以往在一般院舍離世的個案均須呈報死因庭,不過政府去年修例,從2024年6月3日起,於安老院或殘疾人士院舍逝世的院友只要符合三個條件:生前患有末期疾病、離世前14日內曾接受醫生診治、死因證明書上註明為自然死亡,便無需呈報死因庭,免去或需被解剖的風險,令長者或家屬能無後顧之憂地選擇院舍離世。
「安寧在院舍」計劃由馬會資助,惟計劃預期今年年尾完結,目前前路未明。
記者 |陳正文 編輯|黎敏清 攝影|黎敏清
Joanna的媽媽終年94歲,生前患有腦退化症,2019年開始入住安老院。年邁及失智的梁老太經歷更換髖關節的手術後,難以恢復原先行動力,活動量大幅降低,身體機能亦開始變差。她一直有吞嚥困難,食物常誤入氣管,導致肺炎入院的情況愈變頻繁,每次入院又要經歷照X光、驗血、吊鹽水等繁複的檢查,對年邁的她來說,是一個「無限輪迴」的折磨。
加入安寧頌 望媽媽在院舍安寧渡過
去年,Joanna及兄弟不忍看到母親無止境受苦,亦在反覆出入醫院下身心俱疲,加上媽媽進食能力再轉差,一小時都吃不上一口食物,在社工轉介下,他們決定加入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希望媽媽舒服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賽馬會於2016年展開該計劃,旨在協助院舍向患有末期疾病的院友提供紓緩及臨終照顧服務,並資助院舍設立「安寧房」,即擁有基本醫療設備的獨立房間。計劃的前期照顧包括計劃的護士及社工定期到院舍探望長者,後期則設有四個臨終選項,其中一項便是在醫生評估下,讓瀕死的長者入住院舍安寧房,擁有一個與家人相處的私人空間,直到最後安排計劃醫生到院舍證實長者死亡,再交由殮葬商移送遺體。

學會告別 放下不捨
去年12月7日,梁老太開始不肯進食,經醫生評估情況合適後,Joanna一家選擇讓媽媽在院舍離世,在安寧房接受臨終照顧。安寧房內設有氧氣機、血氧機、抽痰器等設備。安寧頌的護士為梁老太準備了一盞星星形狀的小夜燈及「最佳媽媽」立牌作裝飾,同時在房內24小時照顧長者。計劃醫生亦會每天到診,監察院友狀況。


安寧房內只會提供紓緩治療,以減輕院友痛苦為目標,而非延長生命,會否餵食、用藥等選擇,取決於院友的病情、家屬意願及醫生評估等因素。由於梁老太入住安寧房前已無法吞嚥,入房後護士及家人沒有再餵食物和水,只把水擦在她的嘴唇上及口腔內。Joanna直言最不捨是送媽媽入安寧房的一刻,感覺像是自己親手判了媽媽「死刑」。但在醫生的提點下,她選擇以不同方式向母親告別,包括播音樂、替媽媽按摩、把她喜歡的白蘭花放在床前等。在道別的過程中,也慢慢沖淡了不捨。她認為安寧房的日子是一段緩衝期,讓家人有充足時間與媽媽道別,平靜接受摯親離世。
「幸好有這段緩衝期,好像一個綵排一樣,給我們做了充足的心理準備。」

房內日子比預期長 一度自我懷疑
梁老太入住安寧房後,Joanna坦言,每日都以為是最後一次見到媽媽,但道別了數次,媽媽還沒有離開。她在第六、七天時曾懷疑自己的決定,「我是不是太早送她進來?其實我們是不是應該餵她吃東西呢?」她向醫生訴說內疚,醫生以比喻開解,指汽車即使不入油,也可能行駛數天才停下。每人的身體結構皆不同,大家不知道、也不能控制何時才停止運作。
到第九天凌晨,Joanna接到護士的電話,說媽媽的心跳和血壓開始下降。Joanna一家到達安寧房的兩小時後,她決定替媽媽除下用來監察血氧和脈膊的血氧機。其後,他們一起念誦佛經,數著媽媽的一呼一吸,直至媽媽再沒有吸下一口氣,
「我們沒有哭,竟然沒有傷心,而是很開心她終於可以走了」。
計劃職員協助處理後事 運送遺體需綵排
當日早上取得媽媽的死亡證後,Joanna一家通知靈車接送媽媽。為了避免驚動其他長者,院舍和團體事前已綵排過運送遺體的路線,包括決定哪些位置要先請其他長者離開、要增加出入許可、要坐哪部電梯、靈車要從後門進入等,因此從靈車到達院舍到將媽媽遺體移送到車上,僅用十五分鐘完成。安寧頌計劃亦做到「一條龍」,協助家屬安排殮葬等身後事,只是Joanna有相熟的友人任職殯儀業,便選擇自行安排,沒有使用到計劃的服務。
Joanna認為整體安排周到,直言想不到還有什麼可以改善。但她清楚這是建基於媽媽居住的院舍規模較大,有足夠的人手與資源作出妥善安排,否則可能有很多問題可以出現,如房間不夠大等情況。她透露,媽媽每月的住宿費平均大約$4500,包括紙尿片、冷氣等雜費,而媽媽離世的整個過程中,除了花費約$25000處理媽媽身後事,計劃委派的護士和醫生,以及安寧房都沒有額外收費。
對於「安寧在院舍」計劃預期在今年年末結束,Joanna表示非常可惜,不過她估計計劃不太可能完全停止,畢竟現時才修例不久,可能需時檢討計劃。

瀕死必然急救? 傳統觀念難改
香港蘇浙滬同鄉會葵青良友安老院是其中一間參與「安寧在院舍」計劃的安老院,駐院社工李慧怡表示,院舍會篩選合適的個案參與計劃,例如對生死議題較積極或已步入晚期、與家人關係較和睦的長者。
院舍自2021年至今有29位院友加入安寧頌計劃,當中有一位目前選擇在院舍離世,共三位使用過安寧房。李指,家屬之間會在應否進行紓緩治療上出現意見分歧,不少人需時理解此安排是當病情不可逆轉時才會進行的,不會「可以救活也選擇不救」。李慧怡及安老院院長曾露萩均指,除了家屬顧慮外,有些長者亦難以理解在院舍離世的概念,他們會質疑為何有病卻不去醫院。而且,他們或認為在醫院離世會減輕家人的負擔,不用長期到院舍陪伴自己。



同樣受賽馬會資助的救世軍,負責於九龍中與院舍合作實行「安寧在院舍」計劃。救世軍共接手過250宗個案,選擇於院舍離世約有20多人,實際已執行的個案則有3宗。負責計劃的高級主任黃建慧指,隨着政府修例及處理個案的經驗增加,職員能更詳盡地解釋計劃,亦有更多家屬考慮讓親人在院舍離世。不過,有些家屬期望長者能長命百歲,未必願意接受老人家期限將至的消息;更有家屬及長者心願未了,需要輔導後方可討論離世安排。她亦指有些長者的家族龐大,甚或需要與三、四十位家屬商談。在香港親力親為的照顧者,與身處異地、不能與長者經常見面的家人之間亦會有分歧,因為對長者病情變化的掌握不一致,可能會質疑對方的決定。

馬會年尾撤資助 院舍前路迷惘
「安寧在院舍」計劃始於2016年,為期十年,預定將於今年底完結。黃建慧表示,暫時未收到有關計劃會否延續的消息,但相信賽馬會有跟政府檢討該計劃。良友安老院院長曾露萩指目前院舍人手只能應付日常營運的需求,若失去馬會提供的資助及安寧房內的人手,院舍難以自行提供院舍離世服務,希望計劃能延續,也希望即使計劃完結,政府能繼續資助院舍在有需要時聘請醫護,照顧於院舍離世的院友。記者向馬會「安寧在院舍」團隊查詢計劃完結後會否延續服務,對方回覆指暫未有資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