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五光十色的夾公仔店在各區湧現:位於銅鑼灣中心地段,樓高三層的銅鑼灣地帶,竟有至少四十間夾公仔店,機台數量逾八百部;深水埗的西九龍中心,幾乎每層都有兩至三間店,部分大型店設置過百部機;而葵涌廣場更是被夾公仔玩家稱為「夾公仔聖地」。
隨處可見的夾公仔店,讓不少途經的市民感到好奇而走入店內,亦有人感受到夾公仔帶來的成功感,從此沉迷其中。夾公仔竟然夾上癮,到底這些七彩繽紛的透明膠箱,有何吸「癮」力?
記者|鄧湘潁 池欣蔚 編輯|李穎晞 攝影|鄧湘潁 李穎晞
距離訪問約定時間還有 15 分鐘,記者看著不遠處的夾公仔店內,有名男子在機台前熟練地操控爪子。10 分鐘後,那名男子看著新獵物 Chiikawa 公仔跌進洞口,拿著戰利品離開夾公仔店,徐徐走到記者面前。他就是夾公仔愛好者——Solo。
耗時間金錢換滿足感
年約 30 歲的 Solo,2024 年 6 月開始遊走各區夾公仔,各款公仔、模型、一番賞等獎品均為其囊中物。他平日在葵涌廣場附近下班後,會到那兒花一小時夾公仔;周末,他則會到深水埗、旺角或觀塘的夾公仔機集中地「打台」(玩夾公仔機),由下午 2 時玩到晚上 7 時。有時,他亦會在周末用上整日時間,到訪一區內約十間夾公仔店,挑戰不同機台。
然而,Solo 付出的不僅是時間,亦有金錢。幸運時,他用一千多元就夾到五、六件獎品,但也曾花了六百元,卻空手而回。經過無數次挑戰,他由每周僅「投資」數百元,到後來每周花三、四千元,至今已耗費逾六萬元。
Solo 迷上夾公仔前,一直都有研究和投資股票,Solo 認為兩者大同小異:往日他會思考如何以投資贏錢,現在則會思考如何以技術贏得獎品。他指,每台夾公仔機都設有不同難度與障礙,像夾的鬆緊度、出貨位的阻礙物,使玩家更難夾得獎品。不過,玩家可用技術與運氣,有機會以低於市價夾到心儀公仔。他形容,夾中公仔代表挑戰成功,那是種滿足感,也是對自己夾公仔技術的肯定,因此他由最初「經過(夾公仔店)會玩一下、夾一下」,到後來投入的金額愈來愈多。

家中公仔堆積如山 成功賣出「癮」又起
Solo 夾到的公仔越來越多,同時又怕把獎品放在家中客廳會被家人責罵,所以只能將公仔放在自己的房間,在床舖上擺放 70 至 80 隻。當他看到房間公仔堆積如山,便暫停夾新的獎品,把舊的公仔以一折成本價賣出去。賣出部分公仔後,每當發現房間可用空間增多,他就會再次沉迷。夾公仔店隨處可見,彷有無形磁石,吸引他入店試試運氣,終跌落夾公仔深淵,
「看見有機會便玩一點點,幾塊錢又幾塊錢,最終都離開不了,沉迷了。」

多次「戒夾」不果 終選擇共存
解悶變成上癮,Solo 意識到不應繼續沉迷,嘗試退出這無底深淵。Solo 每個月收入有二萬元左右,他會用收入的五至七成來玩夾公仔,有時更會花光收入,使用積蓄來玩。後來,他提款時發現銀行存款逐漸下降,亦有朋友勸喻他減少夾公仔的次數,故萌生「戒夾」的想法。
他在 2024 年 8 月加入有戒夾公仔資訊的「夾公仔成癮!互助退坑脫坑群組!中伏通知!」Facebook 群組,看看有沒有戒夾方法。同年 12 月 22 日 Solo 發布帖文向成員宣佈「不再夾公仔」的目標。可是,夾公仔店處處可見,Solo 發帖文後不久,夾癮再起。
他上網搜尋夾公仔成癮資訊,搜尋到戒賭機構——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有提供夾公仔成癮的戒賭輔導,於是向機構求助。他指,輔導中心的心理學家與他探討成癮原因,並建議他找另一興趣代替。Solo 每星期會去中心一次接受輔導,至今已進行 16 次。可是,他認為作用不大,笑言經常在輔導翌日便忘記所有建議。如今 Solo 選擇與夾公仔共存,憑自己的意志力把夾公仔的支出,控制在每周二千元內。
「始終(戒夾)很需要靠自己,最後繼續玩與否亦取決於自己。」


廿年間不斷鑽研技術
從事建築行業的 James,早在 2004 年於香港接觸到夾公仔。2017 年,他因一次意外跌傷腰椎,而到深圳東門接受治療,期間當地出現夾公仔潮,僅需一元就可玩到一局。便宜的價錢引起 James 的興趣,用 10 元便可夾到一隻 Monchhichi 公仔,半年間共夾得 60 隻。
半年後完成治療回港,適逢葵涌廣場出現了第一間夾公仔店,延續了 James 夾公仔的興趣。他表示,曾觀看網上夾公仔策略的影片,學習當中技巧;亦曾借用朋友租的機台,在凌晨時試玩,以鑽研機爪的設定和公仔的擺位。James 的夾公仔技巧不斷提升,成功夾得大量獎品。他曾以 1600 元夾到 80 盒 Qposket 模型,也曾用四百元夾到市值過千元的獎品。訪問當天,James 僅用一小時,就以三百元成功夾得三隻近期的熱銷公仔 Labubu。
夾公仔成情緒出口
夾公仔不單讓 James 贏得獎品,也令他得到心靈慰藉。James 受傷後,不能玩熱愛的運動如足球、籃球、衝浪,其後更患上抑鬱症,令他失去生活的動力,不時會困自己在家中。James 說當時夾公仔為他帶來刺激感,頓時成為自己的情緒出口,填補他空虛的時間,
「我看不到其他東西,只看到夾公仔,我停了在自己的世界裏。」
夾公仔本來只是 James 的情緒出口,過程中漸漸發現樂趣。縱使 James 現時再沒有傷患在身,他仍享受破解機台設定的過程,「我負責破解設定時,腦海中會看到那個公仔怎樣走,就像下棋一樣。」雖然 James 喜歡研究如何夾中公仔,但有時亦無法成功控制公仔的走位,故他不會以賭博心態,花錢直至夾到才停止,而是先在同一部機嘗試夾兩、三次,再決定是否繼續夾。
「我不賭錢……但我會研究喜歡的東西」

不敵新公仔熱潮再入坑
James 因為愛夾公仔,每月平均花數千元,高峰期更曾耗費逾萬元夾公仔。2024 年中,他發現夾公仔開支太大,加上家裏囤積太多公仔,決定從夾公仔的世界中「抽離」,將次數減至每周一次,以打遊戲機、游泳、滑板填補多出的時間。
然而,「抽離」數月後,在 2024 年萬聖節,南瓜模樣的 Labubu 公仔興起,將 James 帶回夾公仔機的面前,令他重新迷上夾公仔,更在社交平台 Threads 上分享自己的「戰利品」,認識了其他玩家。自此,James 在周末時都會相約網友到葵涌廣場夾公仔,但交流之外,他也會勸籲單靠運氣的玩家不要再沉迷,
「我也勸人買,例如 Labubu……其實你一百元無法正常打出,那為什麼不(直接)買呢?」

戒賭中心接夾公仔成癮求助
現時本港共有四間獲政府資助的戒賭輔導中心,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是其中之一。勗勵軒輔導中心主任,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嚴廷玲指,中心由 2022 年起開始接獲夾公仔成癮人士的求助,2024 年共接獲七個、年齡介乎二十至三十歲的求助個案。然而,社會大眾往往不視夾公仔為賭博行為,故中心難以直接找到夾公仔成癮者,並提供戒賭服務。
「大家想起夾公仔……都不會覺得是賭博,只會覺得這是一些消閒玩意。」
嚴廷玲指,人們夾公仔的目的往往為贏得獎品,而過程涉及金錢、風險和不確定性,符合賭博之定義,應視夾公仔為有賭博元素的玩意。若求助者的夾公仔次數、花費金錢、戒斷後的影響等情況,符合 DSM-5 內列出的賭博失調標準,則應加倍留神。


心理學家揭成癮心態
嚴廷玲認為,近年夾公仔店隨處可見,令大眾容易接觸。她留意到大部分夾公仔店都是 24 小時營業,途經店舖時經常看到有人玩或中獎,誘發市民嘗試。經過多番嘗試,但仍未能如願夾到公仔時,人們就會出現「花了這麼多錢,目標物差不多到(出口位),沒理由不繼續試」的想法,短暫沉迷其中;而夾中了又「食過番尋味」。在此循環下,有些人由消閒變成癮。嚴指,打發時間、享受夾公仔過程與出貨的快感、對夾中某目標物的渴求,均為普遍市民成癮原因。
她續指如果人們經常在生活中感到虛無,例如:經常覺得生活沒意義、自己沒有目標,也沒有甚麼東西想做,會令他們更易沉迷夾公仔。她觀察到生活感到虛無的人,常帶有抑鬱情緒,會在空餘時間尋找樂趣,讓自己抽離現實,而五顏六色、帶有不同音效的公仔店,可為情緒低落者帶來感官刺激,讓其漸漸愛上夾公仔。

提供輔導助戒除賭癮
為讓大眾認識賭博的定義,中心自 2022 年起加強公眾教育,如到學校進行講座、派發含非傳統賭博的小冊子,介紹夾公仔、抽盲盒等行為。中心網站亦有賭博失調快速測試,協助求助者初步判斷自己有否夾公仔成癮。中心亦為求助者提供戒賭輔導,如電話熱線、一對一的談話療法,亦設各種興趣小組,包括運動班、手工藝班,轉移求助者的焦點以抒發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