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上,只需搜索「香港碩士媽媽」等字眼,「中年寶媽花13萬逆襲上岸香港碩士」、「勇闖香港只為孩子」等貼文標題便會躍現眼前。為了讓孩子接受香港教育、獲取香港身分,不少內地中產家長透過來港進修,讓18歲以下子女以受養人身分來港。本刊訪問到一位來港讀碩士的內地媽媽表示,班房裡有近九成同學都是為孩子赴港讀書的父母。
相較「高才通」計劃,這種曲線移港途徑的門檻較低,成為眾多內地家長攜同子女移港的熱門選擇。放棄了內地安穩優裕的生活,這群家長重返校園進修,但為了子女未來,他們甘之如飴。
記者|鄭悅沅 李可榆 編輯|林銘儀 攝影|林銘儀
家長等待子女放學,是正常不過的事,但有位女兒不時在香港都會大學的一個課室門外等待其母親下課。與大女兒居於香港的Alice今年44歲,與丈夫育有六歲兒子和14歲女兒。她去年8月從山西來港,現就讀香港都會大學國際中文教學教育碩士課程(一年全日制),預計今年7月畢業,其後她可以IANG(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簽證留港兩年,她有信心找到工作以申請延長逗留期限。她計劃畢業後創辦留學諮詢業務的公司,或成為普通話老師,同時打算讓孩子以受養人身分在港讀書,生活超過七年後,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放棄內地穩定工作 甘願來港做「陪讀媽媽」
來港前,Alice曾做過六年的中國旅遊報記者,又在新浪網山西分部做了五年旅遊主編。2015年創立了一間市場營銷公司,營運至今。她亦曾任職內地出版社編輯策劃部主管三年。她坦言在內地來說,自己算是中產,工作也稱得上是「鐵飯碗」,生活沒有太大壓力,但眼見內地學生為了高考苦苦掙扎,心理和生理問題頻生,Alice覺得「一個人這一生沒必要非得活成那個樣子」。
女兒升上初中後,Alice便持續關注海外留學資訊,曾考慮過送她到美國、馬來西亞或新加坡等地留學,後來在好友推薦下,將目光轉移至香港這個距離近、文化差異較小的地方。經過兩年仔細考量,又上網查閱大量關於香港教育制度資料後,她決定為了孩子赴港讀碩士。
「我們這群人就屬於沒苦硬吃的人,都是可能在內地(生活)就已經OK了,然後也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只不過唯一的問題就是孩子在那邊(內地)學習壓力比較大,『卷』得比較厲害。為了孩子有更好的發展,我們就是該辭職的辭職,該背井離鄉的背井離鄉」
在內地一間二本師範院校畢業,主修漢語言文學的Alice,因大學比內地985、211的一本大學次一等,不符合「優才」(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或「高才通」需有指定世界大學排名的百強大學學士學位的申請條件。另外,學生簽證審批時間短,故決定來港讀碩士。
花了一年多時間籌備,支付共兩萬元中介費及約11萬學費,Alice去年8月來港,隨後開始碩士課程。父母不理解她為何放棄內地安穩的工作而赴港,著她讀完碩士課程就回山西。Alice直言:「赴港讀碩士完全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發展,否則自己早就可以躺平,毋需來港。Alice亦指,像她一樣為了孩子來港讀碩士的父母並不少,她所屬的班別有120人,有近三成同學和她有相同目的。

重拾課業不易 不忘初衷為孩子
Alice 於二十年前從本科畢業,如今重拾學業對她而言並非易事,每個星期需要花四天上課和完成作業。她所屬的碩士班需從中午上課至晚上,為了不獨留未成年女兒在家,她會帶著女兒一起上學。Alice上課時,女兒就在課室外面等候,或到博物館等地方參觀以消磨時間。
「其實身體沒有關係,就是心累,因為很多時候我會想她去哪裡上學⋯⋯(我)學半天我就想一想,我不能忘記我的初心。我當時是為什麼來的?我是為了孩子教育。」
Alice來港後先著手替女兒找學校,計劃本學年的下學期才讓女兒來港開學,所以女兒比她較後來港。兩母女目前住在旺角,月租約1.2萬港元,生活上的開支均靠內地丈夫支持。

即使課業比預期來得更繁重,Alice最憂心女兒在香港插班讀中學的事。她直言對女兒有要求,花了不少心思和時間,為女兒物色了共十幾間中學,儘管即將就讀中二級的女兒已獲一間直資中學錄取,亦已繳交留位費,但Alice仍希望爭取為她申請一間更好的中學。她指為了方便女兒上學,已有搬家至銅鑼灣的打算。
獲香港身分為首要 「水碩」標籤不重要
38歲的Hannah是江蘇人,育有一對14歲的兒子和六歲的女兒。她去年4月份申請來港讀碩士,現修讀珠海學院一帶一路國家國際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她的子女仍在江蘇暫未來港,由家中長輩以及丈夫照顧。Hannah表示想先觀察孩子在內地的學業成績,考慮他們是否適合於香港讀書後,會在未來一兩年內決定是否接他們來港入學。
Hannah 於2011年在江蘇省一間雙非(非211及985大學)二本大學畢業,本科讀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她,曾在江蘇省廣電集團分部擔任新聞主採編,後來於2014年辭職創立一間室內及室外建築設計公司,亦開設了一間烘焙加工廠,均運營至今,生活穩定安裕。
由於申請香港部分大學的碩士課程需要雅思、托福英語水平測試的成績,但Hannah只具備內地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成績(2024年全國通過率約為16%),而恰巧珠海學院認可內地六級水平,她毋須再考雅思,省回不少時間。
她目前修讀的課程屬全英語教學,並非為了拿身分的家長之熱門選擇,入讀競爭較少,節省申請時間;她這學期一個星期只需上課兩天,每天花三至五小時學習,有空間兼顧內地工作、興趣和家庭。另外,課程一年學費為15.5萬,較其他院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費用低近一半;珠海學院亦有較多與她背景和年齡相近的學生,現時班上約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是與她情況類似的父母,Hannah認為同學之間因此更能互相理解,亦可共享課程資源。

在小紅書上,有不少貼文指為了香港身分而赴港的內地父母會選擇「水碩」(較容易入學,要求較低的碩士學位)。Hannah表示所謂「水碩」的標籤對年輕人而言可能相對負面,但她對此卻不介意。她認為多數來港的內地父母經濟和文化水平已算中上等,不再需要依靠學歷開拓新事業,「(來港讀碩士)能達到我們的目的(香港身分), 順便還能真的學到本領」,該學科專業「水」與「不水」也無所謂。
「這個學歷在我們的這個人生路徑上來說,已經不是一個轉折點了。」
多一條路 多一份保障
Hannah在內地年收入超過一百萬元,而她來港讀碩士一年的總開銷(包括學費、房租及生活費等)約五十萬人民幣。她孤身來港讀碩士的主要目的同樣是為了子女。她透過小紅書了解香港教育制度,因為看中香港教學資源以及語言優勢,且與內地距離較近,故打算讓孩子來港讀書。她表示很多內地家長都在「內卷」,為子女的學業和未來的高考而焦慮。為了避開內地不斷競爭的風氣,不少家長把孩子帶到香港讀書。她認為擁有香港身分等同為孩子未來提供多一個備選方案,「多了條路線,便不是盲目地認為自己在走獨木橋」。
「我們為什麼說香港身分可以緩解焦慮?是因為我們覺得,未來有一個備選。」
香港教育優勢 成吸引內地家長最大誘因
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兼立法會議員尚海龍指,根據他與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前兩年針對新來港人士進行的調查顯示,有近三分之二新來港人才的來港原因,是讓子女來港接受教育。他表示香港教育資源多元優質,有官津學校、直資學校、國際和私立學校,且每年都有插班入學機會,未來升學路向亦具一定的競爭優勢,令香港教育擁有與眾不同的吸引力。
他補充,現來港人士的目的與90年代相比有分別。60、70年代香港的生活條件較好,很多人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只為找工作糊口,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但如今大多數人來港的動機已然轉變,很多是為了子女接受香港教育、獲取香港護照等目的而主動移居香港。他表示,不覺得香港未來十年之後仍可保持對外地人才的吸引力,因為本港的教育、低稅制及香港護照的優勢或不再像如今般吃香。尚認為,香港應好好珍惜現有優勢,把握機會吸引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