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聲稱對欺凌零容忍,實質上沒做過任何事。」阿成(化名)脫下口罩,指著唇角的傷疤,那是約 10 年前欺凌者用剪刀剪他嘴唇留下的疤痕。那條傷疤的誕生,正是學校漠視校園欺凌的結果。
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根據教育局《學校行政手冊》,僅要求學校發現欺凌事件後,盡快介入和處理。然而,不同學校就校園欺凌態度不一:有學校籲學生自行解決事件,令有需要的學生頓時失去求助意欲;有學校雖會向受害者提供輔導,惟教師視事件為「同學間小打小鬧」,沒有正視欺凌情況。學校對欺凌事件的漠視,導致受害者們身心受創,一直孤立無援。
記者|高敏華 黃寶玟 編輯|馮穎舒 攝影|馮穎舒
今年 21 歲,現就讀大學四年級統計系的阿成自中一起,就遭四至五名同班男同學欺凌。小息時,欺凌者會刻意翻倒阿成的儲物櫃和書桌抽屜,並將之塞滿垃圾。下課後,那些沒有閉路電視拍攝到的角落,如課室或連接學校天台的攀梯等,就成為欺凌者對阿成施暴的地方。
阿成曾被踢腹部、扯頭髮、掐頸、掌摑,期間伴隨着「摟打」、「樣衰」等一聲聲嘲諷的話語,有時施暴者更會用剪刀割其臉部及四肢,在他身上留下大大小小的瘀青及傷痕。時至今日,他的嘴角仍殘留一條大約七毫米的疤痕。有一次,欺凌者更把阿成圍着並將其壓倒,迫他雙膝跪地,後有名體重約 70 公斤的男生踩着他的小腿。當時重約 50 公斤的阿成面對一眾欺凌者時顯然手無縛雞之力,即使痛,也不敢反抗。每次的欺凌少則打一下,多則持續十幾分鐘,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年。

生活屢遭挫折 兩度嘗試自殺
由中一被欺凌至中三,阿成在校內漸漸失去安全感。他擔心身邊的同學會對他不懷好意,又顧慮老師和同學的看法,恐懼逐漸佔據阿成的腦海,讓他無法專心上課。他除了每月扮病請假,成績更是一落千丈。在約 130 人的級別中,他的排名由中一的 40 多名,跌至中二的 80 多名,中三更被分配至成績最差的班別。家人目睹阿成成績下降,不明所以,亦有微言,認為他是沉迷電子遊戲而荒廢學業,家庭關係亦因此變差。
面對著同學的施暴、成績的不如意、家人的不理解,阿成認為生存已沒有意思,萌生自殺的念頭。他憶述,中二下學期曾衝出馬路,可幸當時那位正駛向他的的士司機及時煞車,得以死裏逃生;中三曾爬上學校天台,本想一躍而下,幸好他及時放棄輕生的念頭,
「那個位置大概有三層樓高⋯⋯爬上去後我在想,其實未必能跌死,跌不死的話,又要繼續面對這些事⋯⋯」
校方應對態度消極 學生失求助意欲
阿成憶述,在他中二時,當時社交媒體上有一個由同校學生設立的投稿專頁,曾有高年級學生匿名投稿,揭露同學之間的欺凌細節。學校訓導主任事後在週會公開批評同學的做法:「你們這麼大的人了,不要對外公開這些事,不能自己解決嗎?非要把這些無聊的事放上網?」阿成看到老師將學生的經歷視為「無聊」,頓時對學校失去信心,亦不打算向校方求助。
格格不入被排擠 同學口角變欺凌
現就讀大學四年級的樂晴(化名)初中三年一直遭同班同學欺凌。由於其性小眾身分,樂晴不喜歡與男生有太親密的接觸,讓就讀男校的她在同學中顯得格格不入。此外,樂晴不滿同學上課看電話、說髒話等,不時會向老師打小報告,漸漸遭同學排擠。她形容當時「有很多敵人,沒有交心的朋友。」

樂晴某次對同學的告誡,成為被欺凌的導火線。樂晴的座位在課室的左後方,同學經常聚在附近玩耍,樂晴認為他們的行為對她造成困擾,於是勸誡同學停止。可是同學變得更肆無忌憚:有三至四名同學不時翻倒樂晴的書包和抽屜、坐在樂晴的桌子上大力踢她的椅子、以含髒話、性器官的「花名」辱罵她。樂晴見狀則嘗試推開欺凌者,或用掃把驅趕。然而,旁觀的同學加入成為欺凌者,終有約 15 人一同圍着樂晴,撞擊及拍打其身體和臀部,讓她感到不適,偶爾她亦會還手。
輔導治標不治本 老師:男生就是這樣
欺凌演變成衝突。樂晴憶述,每當老師發現她被欺凌,大多會直接帶她見社工。雖然樂晴同意此做法可讓她暫時離開現場,擺脫當下的紛爭,社工亦有助控制她的情緒及指導她如何應對,惟均「治標不治本」,學校沒有制止欺凌者的行為,只是一直為樂晴提供事後輔導,欺凌只會再次發生。樂晴提及,她曾向老師反映遭遇欺凌,只換來輕輕一句回應:「男生就是這樣,玩鬧罷了。」
欺凌致情緒病 變得敏感多疑
遭遇校園欺凌的樂晴,身心靈都受影響。欺凌發生後,樂晴的情緒變得低落,每天感到很累,不願面對周遭的事。中二起,她幾乎每節課都在睡覺,放學回家倒頭就睡,情況日復一日,令她的成績由全級首 10%,下降至年級中游,其後她更確診焦慮和抑鬱。長期被欺凌也讓樂晴變得敏感多疑,對他人存有戒心,經常懷疑有人會無故攻擊她。事件發生至今逾 10 年,即便樂晴已重拾社交,亦會憂慮自己會否說錯話、做錯事,令朋友厭惡她,更認為「他們和我做朋友是出於好心。」有時,樂晴於路上偶遇不熟悉的大學同學,只因對方沒有跟她打招呼,她內心就會疑惑:「他討厭我嗎?」
香港校本管理存漏洞 促改校方保守風氣
據教育局《學校行政手冊》,學校應以「全校參與」模式制定及推行反欺凌策略,即是根據管理與組織、學與教、校風及學生支援和學生表現四大範疇,訂立校內反欺凌措施。學校應採取「零容忍」立場,清晰的舉報的渠道與處理步驟,高透明度的監察原則,及積極認真處理每件欺凌事件。
研究港台兩地校園欺凌問題、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季康表示,目前香港使用的校本管理存在漏洞,僅校內人員參與討論的做法,或令欺凌事件無法被公開、透明地處理。陳透露,在港研究校園欺凌時困難重重,校長會以「敏感議題」為由,拒絕他到校調查及訪問。很多學校亦會迴避「欺凌」、「暴力」等字眼,在回應查詢時避重就輕,以「衝突」、「吵架」等詞取代。他認為,「零容忍」之重不在宣傳,而是實際執行方法,指至少學校不應再抗拒提及校園欺凌或暴力的話題。

陳季康續指,迴避校園欺凌、暴力等用字,或令老師、學生無法正確辨識欺凌行為,例如老師認為欺凌是「同學間打鬧」,從而放任問題繼續發生。他建議教育局可參照台灣,要求學校舉行教育活動,說明校園欺凌的嚴重性和預防方法,規定教師參加相關教育訓練,讓「校園欺凌」在學校可以公開討論,老師更容易辨識學校裡的欺凌,同學也更放心地指出欺凌問題。


正向校園氛圍防欺凌
校園欺凌不應只著重事後處理方式,事前預防同樣重要,兩者缺一不可。陳季康以疫情防控作比喻:「需有預防針控制高危區域,也要有藥物作治療。」校園欺凌成因眾多,據陳季康的研究,學校為最關鍵的因素,如:有否不良少年、朋輩關係、校園氛圍、師生關係等。若學校氣氛和諧融洽,發生欺凌的機會較低。故學校應提供培訓,增強學生溝通技巧,教導學生如何處理衝突;定期開設師生大會,共同討論校政等,建設校園正向社交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