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法庭 記錄時代— 專訪《法庭線》創辦人陳婉婷

陳婉婷正坐在法庭線辦公室內的電腦台前微笑著,這裡是她每日修改法庭新聞報道的主要地方。
(設計圖片)

2020年12月,有線電視新聞部大裁員,觸發超過30位編採人員毅然離職抗議,時任助理採訪主任陳婉婷(Cat)是其中一人。辭職當天,她收到南丫海難死者家屬的短訊,感謝她多年追蹤報道,令她不禁鼻酸:「那一刻覺得,原來只要你卸下記者身份,你令他們(受訪者)有渠道發聲這件事突然沒有了,你失去了你的工具、失去了你的渠道。」她盯着那條短訊暗忖:「將來案件有進展時,我還有沒有身位報道?」

陳婉婷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先後任職《無綫電視》、《有線電視》、《立場新聞》,機緣巧合下累積不少法庭新聞經驗。從大氣電波到獨立媒體,她憑着以往經驗,與前同事合力創辦專門報道本地法庭新聞的網媒—《法庭線》。媒體現時在臉書和Instagram 分別累積6萬和4.4萬追蹤者,每周上載超過50則報道及影片,記錄法庭大小事。

記者 |崔藝馨 編輯|劉芷穎 攝影|劉芷穎

在傳媒行業工作十多年的陳婉婷,並不是從小立志成為記者。入行前在浸會大學修讀廣播新聞,她笑指自己當時還是「一嚿飯」,只是抱着畢業就入行嘗試一下的心態。陳憶述當年有線在行內風評極佳,比其他機構投放較多人手、資源製作新聞。她學生時期曾到有線實習,卻未獲兼職機會。畢業後到無綫新聞短暫工作一年後,陳留意到有線開設培訓生計劃,她心想「哼!在哪裏跌低就要在哪裏站起來」。完成計劃後終於成功入職,踏入她夢寐以求的職場。

記錄法庭多年 細節不容錯漏

陳婉婷原先主要負責與紀律部隊相關的新聞(行內稱為「保安新聞」),直至工作第二年才投入更多時間跟進法庭新聞。陳憶述,馬尼拉人質事件的死因研訊是她第一宗完整跟進的法庭新聞。當時,她本被委派到機場採訪乘搭包機到馬尼拉的家屬,卻突然被上司指示到菲律賓直擊採訪。回港後,由於另一位法庭記者同事辭職,便由她頂上,與另一同事旁聽長達28日的聆訊。

此後,陳婉婷便一直跟進法庭新聞。法庭審訊冗長、流程繁複,為何仍能堅持多年?陳婉婷不假思索回答:「我真的沒試過覺得悶。」她用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涉貪案為例,日復日的英文聆訊,她幾乎參與整整八個月。陳形容每日的審訊猶如一塊拼圖,錯過了任何一天審訊便會影響對案件的了解,令報道欠全面,左右日後討論。她舉例,如有陪審團參與審訊,裁決當天法庭只會公布陪審團的裁決比數,記者在判決後進行直播報道時,就需靠過往聽審時記下的資訊,向公眾交代案件重點和爭議。

陳婉婷分享自己曾參與旁聽許仕仁涉嫌貪污案的十五本記者簿
許仕仁涉嫌貪污案是陳婉婷其中一宗由頭到尾跟進的審訊,前後用了15本記者簿記錄一共133日聆訊,更將每日旁聽的記者籌號貼在封面。(受訪者提供)

應付全英文審訊對陳婉婷曾是非常吃力。她在實習時期曾經和同事旁聽一宗童黨虐殺案,卻完全跟不上審訊內容。後來,若涉及英文審訊,陳會事先翻查英文報紙,記下法庭審訊的進度和字詞,亦會熟習被告和其他持份者的英文譯名,「有些字不認識就查字典,查了一次下次再看就會了,慢慢這樣建立和累積。」

法庭內不准攝錄,十分依賴記者以文字準確記錄庭內的一舉一動。她亦認為法庭新聞不應只報道案件重點,更應將讀者帶到法庭審訊的情景。除了報道庭內各人的發言,亦需記下他們的反應和表情,例如證人作供時思考的停頓位、當時的語氣都可能有含義。

陳婉婷曾被派往美國採訪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賄賂案,在宣讀判刑結果後,馬上跑出法院外進行電視直播。由於美國法院的安檢比香港更嚴謹,連手機也要上繳。於是,直播期間,她一手翻著筆記本,一手握著麥克風,在大風下向觀眾敍述何志平陳情時的狀態,其中一段是這樣的:「就連太太家人幾個月前過身也無法親自安慰,當時他(何志平)聲線顫抖、哭了出來,法官指示法庭書記遞上紙巾」。陳婉婷說:

「很想盡量帶讀者回到現場,大概知道法庭的設定和氣氛,或者當時他說這句話時,其他人不論旁聽席也好,被告欄也好,有沒有特別的反應你可以捕捉到。」

陳婉婷在美國當地就何志平賄賂案的判決進行即時新聞直播
陳婉婷在美國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就何志平賄賂案判刑進行即時直播報道。(《有線新聞》直播截圖)

關注弱勢 從小人物看大世界

陳婉婷憶述,公司的月會要求每位同事提交專題故事題材。時任新聞總監馮德雄以嚴厲及要求高聞名,採訪主任和同事也會在無形中感受到壓力,形容開會過程如同行刑一樣。每個同事都要逐一分享自己的稿題,不批准的題目只可推倒重來。她慶幸曾身處這樣的環境,讓她發掘了不少有意義的故事,「有人逼你便會逼出一個小宇宙,你以為自己做不到,但其實做到。」

陳婉婷習慣從不同少數族裔、弱勢群體和非政府組織的月刊入手找題目。她曾報道一位內地農村出身的盲人,家人因為「家醜不可外傳」的傳統觀念,將他鎖在石屋中度過童年。直到十歲時跟隨母親來港生活,受訪者才獲得教育機會。從十歲以前目不識丁,到後來成功於珠海書院畢業,令陳十分驕傲,更隨受訪者到他兒時被困的石屋做訪問。她說:

「我覺得這些人物故事很激勵人心,不一定要驚天動地,或者馬上改變社會,但可以透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讓大家知道這個社會有些人憑着努力,能成就一些很大的事。」

這份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也驅使她回到校園,2015年,她抱著了解人權法在國際層面和機制是如何運作的心態,暫別在有線七年的工作,到英國修讀人權法一年,「很多案件尤其你做司法覆核,很多到最後都會講到人權法」。陳認為到外國留學的最大得益並非課程內容,而是當接觸其他文化時,也開始反思香港人習以為常的事。例如選修有關外傭議題的課程時,令她記起2011年報道的外傭居港權司法覆核案。她回港後重回有線,再次碰上外傭提出司法覆核,這次挑戰與僱主同住的規定,雖然最終敗訴,但也令她思考香港外傭政策對勞工權益,以致照顧老幼的社會問題。

主流媒體倒下 共創《法庭線》

有線電視人事大地震後,陳婉婷轉到《立場新聞》工作。但《立場》停運令她再度失去記者身份。思索良久,陳亦未找到新去路。主流媒體倒下,讓法庭新聞大減。剛巧於前公司任職偵查組的陳信熙(阿熙)聯絡她,邀請她一起創辦新媒體。

阿熙曾與陳婉婷為南丫海難製作調查報道特輯,認為對方十年來堅持與家屬聯絡,是一個做事認真、專業的記者,二人一拍即合。他們先進行市場調查,對比每日主流媒體的法庭新聞和當天的審訊。結果發現部分案件未被媒體關注,而有報章報道的案件,亦未能打進社交平台,映入大眾眼簾,是市場的一個缺口。他們發現,除了要做好紀錄,更要做好傳播,令新聞讓更多人看見。

陳婉婷深信法庭新聞有重要價值,因為只有區域法院以上級別法院才有「白紙黑字」的判詞,裁判法院可能只有口頭判決。因此,當有案件在裁判法院審訊後,若果沒有報道、沒有記錄,案件就會在公眾視線中完全消失。阿熙透露,他們準備開設《法庭線》時曾到法庭聽審,看見記者席疏落的場面,更加堅定「記者就是大家公眾的眼睛」的信念。

《法庭線》創辦至今大半年,阿熙認為陳婉婷最大的優點是做事勤力、專注、投入,會放很多心機做好一件事。二人間中會就刊登的報道有爭執,小至報道的長短和字眼,大至故事選材,但二人都有共識:新聞資訊必須準確和不能影響法庭審訊。阿熙坦言:

「其實我們都不是很『叻』的人,一路上跌跌踫踫,又繼續努力跌跌踫踫地去做。」

大學線 法庭線 記者 法律字眼 冷知識
陳婉婷表示,冷知識系列《法律101》源於與阿熙並非法庭記者出身,因此認為有必要向大眾解釋一些報道常用字眼,例如「認罪扣減」原則、「表證成立」和「司法覆核」等。(受訪者提供)

樂見競爭 壓力驅使行業進步

現時《法庭線》約有八名員工,陳婉婷和阿熙兩名創辦人負責編輯工作,其餘記者便到法庭採訪。作為網媒的《法庭線》依賴讀者的訂閱支持營運,現已成功集資接近160萬元,達到年訂收入目標的七成半。陳婉婷坦言雖然現時未做到每個月收支平衡,過去一年平均收入也只是以前的六成,但認為在小型媒體湧現的時代,有一群人願意訂閱專注法庭新聞的平台已經比預期好。

近年自媒體如雨後春筍,也有其他主打法庭新聞的網媒,陳婉婷卻樂見這種良性競爭。她認為縱然有些媒體定位相似,但讀者群未必完全重疊。「大家可以吸引到不同的人,那就繼續做大個餅。」陳亦會比較不同媒體選取的重點和角度,同時加入文字以外的媒介吸引讀者,因此,《法庭線》除了每日法庭新聞、專題報道、法律冷知識系列《法律101》,亦加入影片,也正在研發播客(Podcast)。《法庭線》現時每日發布至少三張資訊圖表(infographics),陳認為要接受有讀者不愛閱讀文字,會單看圖像了解案件重點。因此,她堅持圖片要既保持簡潔,既不能扭曲發言者的意思,亦非只取其最突出的一句放入去,令資訊客觀、扼要和清晰。

沉著應對變遷 樂見公眾關注法庭

自去年12月開始,立場新聞案與初選47人案的審訊相繼展開,陳婉婷的工作因而加倍繁重。本來每日工作十小時,也因審訊加班至午夜甚至凌晨。她坦言即使自己是同事間公認的「工作狂」,亦開始有點吃不消,訪問日之後的星期一,更是她創辦《法庭線》近一年來第一次正式請假休息。被問到社運案件審訊完結後,會否擔心公眾對法庭新聞的關注大減?陳笑稱:「有想過,但我覺得太遙遠了。」近年社會變化不斷,陳深感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只要確保《法庭線》有足夠營運資金便感安心。

訪問到最後,記者問陳婉婷認為法庭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她停下想了想,又笑著說:「很老套,我聽過別人說法庭是社會的縮影,但我覺得事實是。」法庭看似高高在上,卻反映著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社會問題,正如一宗老翁殺妻案可以揭示香港照顧者制度的缺陷。因此,面對艱澀難明的法庭新聞,陳婉婷堅持抽絲剝繭、用簡單直接的語言報道,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她表示,現在的人仍然關注法庭新聞,某程度上代表他們在做的事仍有價值。

「如果有一日沒人再關心法庭新聞,因為他覺得看不看都無分別,那才是你要擔心的時候呢!」

大學線 法庭線 法庭新聞 政治光譜 政治立場
陳婉婷表示,希望塑造《法庭線》的專業形象,令任何陣營、政治光譜的人如果想了解案件都可以看。(劉芷穎攝)
從陳婉婷的在學時期,到她從無綫新聞、有線新聞、立場新聞三間媒體工作後與拍檔陳信熙共同創立專注法庭新聞的網媒《法庭線》的時間線
陳婉婷小檔案(大學線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