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讀大學

課程深奧 上堂氣氛冷清

資優教育的目標本是協助學生發展潛能,課程過於艱深卻成為學習的「絆腳石」。位於筲箕灣的聖馬可中學,共有二十多名中二至中五學生,參與科大的雙修計劃。正在修讀數學課程的中二同學吳遨翔,現階段在學微積分。但他表示,由於內容太深,上課時很多內容都聽不明。

修讀物理科課程的中四同學馮煒霖則表示,課程增加了他的工作量,每個星期需完成七至八頁的家課,當中有些物理概念太深,所以跟不上進度。

新蒲崗的李求恩紀念中學,亦有不少學生參加大學舉辦的資優課程,中六學生吳田威曾參與「中大科學英才精進計劃」,他認為大學能夠提供中學沒有的儀器,讓他親身做科學實驗。不過由於課程實在太深,大伙兒在堂上只顧埋首抄筆記,教授的提問亦沒人能回答得到。

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誠教授表示,資優課程的內容太深的話,會減低學童的學習興趣。

不過該校的助理校長楊定邦則表示,同學參與計劃後,能把知識帶回中學與同

學分享。例如他們會帶領同學進行專題研習,或進行科學實驗,引起其他同學對科學的興趣。

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誠教授認為,資優課程的內容太深

的話,會減低學童的學習興趣。他指出,一個理想的資優課程,需要顧及學生的智力、創意及學習動機三方面,教授學科上的知識外,亦應包括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陳麗君博士於一九九五年,在當時教育署轄下的「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負責設計資優課程。現時為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資優計劃總監的她指出,資優生能力較佳,在學校考試中能輕易取得高分,但長遠而言容易變得驕傲,令學習態度轉差,資優課程的內容雖然較深,反而讓資優學生挑戰難度,從而獲得滿足感。

陳麗君又提醒學生,假如為了儲證書、入大學而參加資優課程,對於能力一般的學生未必有益:「資優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有潛能的學生發揮,因材施教,而不是為了挑選資優的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