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坎事件專題報道

112CUJA_chum2
覃純健

專題組(報章/雜誌)大獎 得獎者:明報資深記者覃純健 
得獎作品:烏坎事件專題報道
撰文 潘悅瑤

作品簡介:2011年,曾爆發多次大型反貪腐示威的廣東省陸豐烏坎村,成為解放後首個由地方維權事件演變成官方撤離、由民選代表臨時維持秩序的地方行政單位。《明報》以專題報道的方式,從多方面直擊烏坎全貌,包括當時村民的生活秩序、村內氣氛、每日跟進村民代表和官員間的協商讓步等,令讀者立體地了解烏坎實況。

「香港有新聞自由,內地沒有。香港傳媒有責任填補內地媒體的空缺,報道他們不能報道的事情!」在烏坎維權事件發生之後,引來世界的關注,《明報》資深記者覃純健表示:「香港和內地如此接近,我們沒有理由依賴外國傳媒的報道來了解烏坎。我認為烏坎村當時的無政府狀態,是中國建國以來前所未見的,應該要親身到場了解。」

傳解放軍入村 作最壞打算

要成功進入烏坎村並不容易,覃純健和攝影記者要避過守在烏坎村外圍的武警。於是,他們在深夜到達陸豐市後,再請電單車司機抄小路入村,村內亦曾經盛傳地方政府準備調配解放軍入村鎮壓,消息令每個人的神經都繃緊起來:「聽到消息之後有部份記者已經撤離,而我和攝影記者也作了最壞打算,萬一發生血腥鎮壓,要到哪裡藏身、要如何紀錄畫面,甚至如何逃生。」幸好,最後是虛驚一場,地方政府仍能保持克制。

「當時的國際新聞中心其實是一家民居,所有記者都在那裡工作。記者是在村民的家借宿,我們就是住在一間傳統的瓦頂農屋中,兩個人睡在一張木床上。」覃純健說,在自治狀態中,烏坎村民展現出強大的組織力:「他們利用新聞發布板,定時張貼最新消息;每晚派人守在大大小小的路口,騎著電單車、拿著棍進行巡邏,維持治安。」

為了不讓政府人員混入,村民檢查和核實所有入村者的身分:「曾經有一位操流利英語、打扮新潮的年輕人,自稱是大學生,想入村了解情況,但發現他身上竟然沒有攜帶任何身份證明,村民懷疑他是政府派來的『奸細 』,把他請走了。」

112CUJ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