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每校五十萬 政府力推生涯規劃 聊勝於無?

117edu_2重擔加身 老師吃力不討好

增撥資源的政策推行伊始,突如其來的工作量已令一些負責生涯規劃的老師吃不消,在中學生涯規劃組任職的劉老師表示,即使自己每星期減了三堂,但在一個學期內就要進行近百次的個別學生輔導工作,工作量有增無減,心力交瘁;而來自葵青區一間學校的升學及就業輔導李老師,在開學前花了三至四天時間約見六十多名學生,現正同時處理八個相關活動。他也認同生涯規劃老師工作繁重:「如果沒有幫助學生的決心,我做不來的」。

生涯規劃活動雖然明顯增加,但成效難以量化。李老師指,課堂時間本就緊迫,而生涯規劃較少直接影響到學業,所以他形容生涯規劃老師是「二奶命」,同學們有時寧願去補習都不參加升學輔導:「老實說,當我們跟學生一樣年紀時,都是打波、打機、追女孩子,很少會認真坐下來思考人生。但他們不知道,每朝早六時半起床,跟別人乘一樣的車,上一樣的課,補一樣的習,眼光是會變得狹窄的。」

老師盡量迎合家長期望?

除了學生要及早掌握升學及就業資訊外,家長也在子女的生涯規劃中擔任重要角色。何進蘭稱,生涯規劃的最終目標應是讓學生親自規劃自己的人生。雖然家長難免會影響到學生的選擇,但她感覺家長近年給予學生的自由度比以往大。由於民生書院小學部的學生大多可直升中學部,所以她會利用小學部家長日的機會,與高小學生的家長會面,提前向他們介紹中學生涯規劃的概念。她表示,以往不少學生的中三選科意向全由家長選擇,但現在有些學生能自行決定選修哪些科目。

不過李老師表示,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子女能夠入讀大學:「家長會想,選擇讀醫或者做魔術師,當然選讀醫啦。」作為教師,他會鼓勵學生主動向家長提出自己的升學及就業意向,但不能干預家長和學生的決定。他認為生涯規劃教育仍需視乎個別學生,如班內有一名全級排名尾十的學生對混音工作很有興趣,希望報讀演藝學院,李老師便花了三個多小時,為這名學生準備演藝學院的面試,而不勉強他升讀大學。

教材不足 學界冀設網上平台

何玉芬表示生涯規劃不是「水晶球」,不能只做一兩個性向測試便決定未來的路向。(余卓希攝)
何玉芬表示生涯規劃不是「水晶球」,不能只做一兩個性向測試便決定未來的路向。(余卓希攝)

生涯規劃教師的另一個困難是教材不足。現時香港主要的生涯規劃教材僅有輔導教師協會出版的《生涯地圖》,該會主席何玉芬表示,不少學校都會購買非政府機構提供的性向測試工具,但有些機構僅將外國的同類測試翻譯成中文,這些外國教材難以切合香港的工作環境:「外國的學生會鏟草、修車,香港學生不做這些東西的。」她續指有些人誤解了測試工具,和學生做完評估就沒有下文:「生涯規劃不是水晶球,評估後同學可能會感到迷惘,下一步應該要鼓勵學生自行探索,才做最後決定」。

李老師也表示,自從政府宣佈會向每校提供津貼後,坊間就出現了不少收費的生涯規劃服務,看準新政策出現的商機,服務五花八門,他只能不斷邀請這些坊間團體到校演講,判斷其課程質素,然後再作評估和選擇,他亦認為香港缺乏詳細及全面的就業資訊,令教師花大量時間搜集資訊,而非將時間用於輔導學生。

梁湘明希望香港可以建立全面的網上就業資訊平台,仿效美國的O*Net,提供各行各業的最新資訊,並推出符合香港學生的性格測試,可以讓學生自行發掘更多職場的資訊,減少老師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