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設立強積金制度對香港社會利多於弊

-陳文鋒 理財投資顧問兼操盤手

易同學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在學術上是沒有甚麼可以批評的,但是在實用性的角度來說,作為僱員的人士,或是將要畢業的同學們看了,或許只會對強積金存有一個負面的形象與誤解。以下的討論只會站在實用性的角度來說,請您見諒!

誰的強積金好壞有何干?
「與其探討強積金的好壞,不如探討強積金對誰好誰壞」這樣的分析角度將引領整個強積金制度的探討進入牛角尖。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制度出現必然產生得益者和損失者,所以如果放大其中損失者而無視制度的得益者,是有失偏頗。更重要的是,強積金是香港市民現時的部分退休保障,相信強積金制度一時間不被取代,我們不如探討總的來說香港市民是贏家還是輸家,可能更有意義。

政府藉強積金縮減退休保障之責任?
當年推出強積金計劃,當然政府沒有直接承擔市民的退休保障的問題,制度的推行可謂間接地承擔,使香港的退休保障擴大,你可言之不足,但並不為過。易同學你談到風險的問題, 指出投資風險由參加的僱員承受, 風險難以攤分, 其實投資的風險已經經由基金內部透過持有不同的投資而攤分;再者, 僱員能夠選擇不同的投資組合從而決定投資組合的波動性, 並不如你所言僱員面對風險只束手無策。

低薪僱員難受保?
對於小僱主負擔較已有公積金制度的大公司負擔大我是同意的。但你談到「低薪僱員難受保」則值得商榷,強積金使低薪僱員從沒有保障變成開始有保障,是一個起點與進步,當然具體上如何使他們受保得更全面保障的做法仍有待改善,這是香港政府處理長遠福利政策一個進程,不可一概否定。

低薪僱員沒有足夠餘錢額外投資,即使每月儲得幾百塊買股票或者外幣,最終回報又當然不夠,因此才有需要透過基金作投資儲蓄。而強積金是一個較長線而且定額定期的儲蓄投資制度,對於相對沒有足夠餘錢額外投資和沒有投資經驗的低薪僱員,始終是一重最基本的保障。當然,香港人有拼博精神,政府只能幫一部分,其餘的應自求多福,你想政府養你過世嗎?就算香港市民有此希望,政府的福利支出必成天文數字,這個想法實不理智。

沒有100%的覆蓋,這是過程,不是結果
這一群「參與強積金時已經超過中年、年資短, 取得的退休金較少,當中估計多數過往積蓄有限而且低收入」的市民, 當然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但這不代表強積金制度出現問題, 政府在開始時需要特別照顧這些「中途上車」的勞工, 開支會較大。但時間一久, 這些邊緣勞工會愈來愈少, 取而代之大部分市民都一直有參與強積金制度,邊緣問題便迎刃而解。

就業零散化,弱者愈弱
「令弱者愈弱,也表示對綜援及生果金的需要更大。」以前有一部分的市民打工幾十年,結果儲不到幾分錢,最後只能靠綜援度日。現在政府設立了強積金制度,新一代的人退休時或多或少會在強積金戶口有些錢去支持退休生活,或許也需要綜援,但對綜援的依賴應是減少的。

是否限制把退休基金拿去炒作?
至於你談到退休金在投資中虧本,剛屆退休之齡的人士在投資時一般應該持有較多的低風險投資,我們不應假設他們持有大量的股票基金。而你建議香港人可以投資本土基建整體來說賺錢嗎?我不敢同意,回看本地地產商在兩次經濟衰退時都輸到吐血,論投資經濟,香港政府的 「人才」不比商業機構做得更好。再者,將近退休的人士如何從長線以十年計的本土基建項目中套現?可見此建議並不可行。

結語:制度不應以「完美」來量度又要馬兒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回報要高,覆蓋要全面,成本要低,福利又夠?

在此引用著名基金經理黃國英先生的一段文字:「眼前不少中線投資機遇:地產股與樓價背馳、本地零售業興旺、收租股及REITs股價或會重估。看一萬遍《地產霸權》,也幫不到閣下由無樓變有樓。性格決定命運,發達先改性格――集中於眼前機會。戒怨!」

強積金雖有許多不足,但如果想改變甚至取消強積金制度,對香港整體穩定必然有極大的破壤。與其要追求一個完美的新制度,不如想想如何在現有制度中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