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報銷量跌 變革求存

112media_3
《蘋果日報》總編輯張劍虹對未來多媒體平台的廣告收益抱樂觀態度,表示現時網媒的收入增長能彌補紙媒流失的廣告收益。

張劍虹指,現時《蘋果》的記者編制中,每個小組都有偵查記者,「記者可以發展自己的偵查式報道,我們希望每一個小組都做,而不只是成立一個專責小組。」
雖然這樣會涉及大筆開支,但他表示,《蘋果》在調查經費上的限制較少,只要記者覺得應做就可以做,「很多東西都要錢,例如做化驗,我們都願意支付,化驗結果有可能沒有收穫,但我們都願意投放資源,因為這是一條出路。難道要等消委會出了結果你才寫?當然不可以,要自己去發掘。」

他說,現時紙媒依然是主流媒體,其廣告收益仍佔最高份額,自然有較多「彈藥」投放於偵查報道。

收費報免費報兵分兩路

免費報的出現,並不一定衝擊所有傳統報業,《星島》與《頭條日報》屬同一集團,但前者受後者影響較少。星島新聞集團行政總裁蕭世和指,自零八年集團的免費報章《頭條日報》面世後,《星島》並沒有「跌紙」情況,近三年來讀者人數徘徊於二十三萬至二十五萬之間,與《頭條》二零零七年面世前相差不遠。

蕭世和稱,《星島》的盈利更不減反增,於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二年均錄得盈利,可見《頭條》沒有影響《星島》的營業額,而且迫使《星島》找到更清晰的定位。因為《頭條》是「一份大眾化的主流報紙」,為了避免與自己競爭,《星島》只能走一個較高檔的路線,主攻地產、財經、政治及教育資訊,「收費報紙要做得好,我覺得讀者對象一定要清晰,內容要能夠針對讀者的需要。」

他又指,收費報紙的銷售收入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報紙的零售價早已不能填補印刷成本。不過,收費報紙或雜誌卻可以利用購買過程去鎖定目標讀者:「例如有人想買樓,就會買這份報紙,這些人數量不算多,但消費力高,影響力大。在這個平台刊登賣樓的廣告,想買樓的人一定看到,所以地產商就會在這裡登廣告。」

現時樓市景況不佳,蕭世和承認《星島》的地產廣告,由以往佔全部廣告的七至八成,跌至三至四成。不過他認為由於土地供應緊張,地產廣告仍然有市場。地產廣告雖然下跌,但《星島》的廣告來源多元化,廣告收入亦見平穩。

紙媒不會消失

雖然印刷媒體嘗試以不同途徑尋找出路,但大部分收費報紙的銷量持續下跌卻是不爭的事實。談到香港收費印刷報業的前景,蕭世和說:「我估計香港未來五至十年都仍會有印刷報紙。我聽過有些老闆說兩、三年之後就會沒有,但我覺得這想法較悲觀。」張劍虹亦相信紙媒不會結束或被取代,卻不排除銷量會再下跌。因此,《蘋果》目前正積極發展網上媒體,另覓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