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

記者不能承受的輕  撰文:揚穎欣

115pic_1
攝影:陳韜文

這是最後一期以記者身份完成《大學線》,當初接到稿題時,正值大量政治廣告湧入各大報章,於是便以此作為主題,探討傳媒對於政治廣告的處理手法。

但沒想到平平無奇的稿題,受訪者一個小小的疑問卻帶來深思。還記得反佔中大聯盟的召集人吳秋北在接受訪問前,仔細查問《大學線》的背景,包括刊物跟中大學生會的關係、編輯和老師的政治立場等。當時我向他解釋:作為一個記者,不論自身有任何政治立場,在揹上記者身分時,我們便會以中立的態度報道真相和事實。最後他也被說服,接受了訪問。

以記者的身份工作了一段時間後,逐漸遺忘了受訪者願意分享自己的看法,是建基於對我們專業精神的信任。雖然記者同樣是人,都會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然而掛上記者證後,其專業精神大於一切,中立和持平就是原則。這張記者證的重量固然沉重,但一旦拋棄這份重量,沒有人會再相信記者,這是記者不能承受的輕,也是傳媒背後的價值。

踏上禁區小島 撰文:葉曉君

戴妃樓是紀念英國已故王妃戴安娜曾兩次探訪康復院而建的。石鼓洲原是禁區,上島要得到石鼓洲康復院的同意。剛開始時,我們與戒毒會的公關周旋了近一星期都沒有得到上島通知。當我正擔心時,竟然在一本網上版的商界雜誌中找到康復院院長的私人電郵,膽粗粗地電郵邀約院長做訪問,第二天竟然收到院長的回覆,我們的禁島採訪開始了。

石鼓洲環境清幽,為戒毒者提供了舒適的戒毒環境。政府打算在石鼓洲旁興建焚化爐,政府還是滿口「標準」:施工合符標準、焚化爐運作合符標準,但對島上戒毒院友的訴求卻置之不理。標準是死的,人是生的,當受到影響時,是否應該作出適當的調整呢?訪問時,院長提到只是希望政府能協助將兩棟不是豪宅的平房搬遷到島的另一邊,這是小小的要求,但有關當局卻置之不理。

常聽人說政府制定政策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看似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卻製造了另一個問題。這次的訪問令我反思了政府與市民的關係,政府是否真的有誠意想解決社會上的問題呢,若只是避重就輕地忽視某群體的意見,這樣的施政真的能令人信服嗎?

油麻地:戲院、果欄、煲仔飯以外 撰文:盧傑斯

食物賣相和味道,絕不比外面餐廳遜色。在做 <蘇波榮 自由定價素食店> 這個報道前,油麻地給我的印象,大概就只有戲院、果欄和煲仔飯;這次亦是我第一次接觸自由定價這概念。

在什麼都要「賺到盡」的社會中,最初得知油麻地有食店實行自由定價時,第一時間浮現在腦海的疑惑: 是「搞噱頭」、宣傳手法吧? 直至採訪蘇波榮後,才知道他們一直以來只能在收回成本但賺不到人工下,堅持營運這小店。 這小店對他們來說已不是一盤生意,而是一個實踐理念、分享自己價值觀的地方—–讓人擺脫金錢的枷鎖享受食物、擺脫店主與客人單純買賣的關係、叫人反思食物的價值、營造公共空間凝聚社區……自由定價在這小店,沒有半點市場營銷的味道。

這次採訪,我看到另一個油麻地,紮根著不同團體和小店,蘇波榮、活化廳、德昌里2-3號鋪、碧街18號……在這大時代,除了有人走上街頭日夜抗爭外,原來亦有很多人一直在小社區中,嘗試以不同方法改變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