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香港人-閭丘露薇

歧視內地口音的香港人

可是,當閭丘開始承擔作為香港人的公民責任時,自稱是「香港人」的我們,大部分人還是會繼續把她從香港人劃分為內地移民的非我族類。她感受到最明顯的例子是口音的歧視。

只要一開口,口音好像決定了這個人的形象,骨子裡,他們不是香港人。大概,只有在名店購物時說普通話或者不純正的「香港話」才會得到較好的待遇。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閭丘說。她表示,香港人經常取笑別人的廣東話有口音,但內地人不會反過來取笑香港人的普通話廣東腔。初來港的時候,連買東西和乘計程車這等生活小事也因口音問題遭到歧視,這令閭丘感到香港人對內地移民不太包容。

口音的歧視還影響了一群希望參與社會的香港人。閭丘和身邊的精英移民朋友,都很希望推進香港的民主進程,覺得香港應該是中國民主的試驗田,一些更積極的還想參與政治,但口音的問題始終令這群精英移民不敢參與政治:「我有朋友想去選區議員,但想想還是算吧,廣東話到現在都說不正。」

口音之外,還有更現實的問題。現時每天約有一百五十名持單程證來港的內地人,稍後政府更會放寬「超齡子女」來港的限制,預計每年放行多約兩萬人,而自九七後內地新移民已有五十萬,但「大家仍當他們是內地人,搶香港的資源,我覺得這個做法應該要改,因為其實他們來都是基於人道理由,但大家都排斥他們、標籤他們」。閭丘認為政府也應該給予新移民更多幫助:「在社會有聲音覺得他們拖低了香港。其實反過來說他們已來了這裡,已是香港居民,你可不可以給他們好點的教育機會,令他們變得好一點呢?」

「中間人」看偏見

用閭丘的眼睛,我們看到的是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偏見和誤解;用閭丘的經驗,我們體會到兩地各自的背景所造成的差異。「香港人和大陸人一樣,雙方了解很片面,最多去過旅行或者看報紙看到,旅行好難了解這個地方,旅行也沒有什麼機會和人溝通。」

「內地人來香港只是來shopping(購物),去太平山頂,知道中環、紅磡火車站,如果你跟他說大埔,呀!原來香港有鄉下。」

這種相互之間的片面了解與猜測,即使回歸十多年了,彼此之間仍在排斥對方。閭丘今年將女兒送去深圳的寄宿學校時,女兒的香港同學立刻的反應都是:「上大陸?小心被人騙!」女兒初到深圳學校時,同班同學對她的印象是「額頭上刻著香港人三個字」。閭丘對於回歸多年後,兩地仍清楚劃分地區之別感到無奈。

圈子裡的世界

偏見使我們都生活在圈子裡。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閭丘看到的是「外國人有外國人一個圈,大陸精英有大陸精英一個圈,本地香港有本地香港人的圈子,可能新移民有新移民的,都有自己的,那些圈子不會有互相接觸」。

「你的圈子呢?」

她笑了笑:「和我要好的朋友都是從台灣過來的,有幾個和我一樣年紀輕輕就過來,大家差不多背景,真正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朋友,除了同事外,好像也沒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