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廣場記

新聞報道/專題組(電台)大獎 得獎者:香港電台副採訪主任鍾慧儀
得獎作品:《後廣場記》系列一至三集
撰文 潘悅瑤

112CUJA15

作品簡介:香港電台《後廣場記》是反國民教育佔領政總行動後一個延伸報道,系列分「撤出之後」、「廣場公民」、「新公民社會」三個部份。《後廣場記》的採訪角度豐富,包括探討關注團體在反國教運動中為甚麼選擇撤出政總;記錄在佔領行動的過程中,一群九十後如何肩負管理有十二萬人出席的集會,還有其他市民的付出,以令集會井井有條地進行;亦分析了是次行動與過去的社運有甚麼分別,以及它成功的原因。

為反國教運動作總結 將事實全貌還給公眾

112CUJA_chung
鍾慧儀

二零一二年九月八日,政府宣布擱置國教科課程指引,反國民教育大聯盟隨後決定撤出政府總部。那個時候,政府未宣布撤科;群眾運動達到高峰,政總集會人數超過十二萬人,很多人認為大聯盟不應該退守。另一邊廂,有建制派質疑反國教大聯盟背後,有神秘力量支持。他們不相信單憑一群家長、一群九十後,就可以在短時間內,組織這麼具規模且專業水平的反國教音樂會。

「這是一場在港罕見的大規模群眾運動……撤出政總之後有很多問題留下來,我觀察到當時有很多發生在廣場周邊的事值得記錄,但這些都很難在日常兩、三分鐘的新聞中報道出來。」為了解答種種疑問,為了將這場公民運動完整地記錄下來,鍾慧儀決定展開採訪,將新聞背後的點滴呈現在公眾眼前。

「原來真的一群人眾志成城就可以完成這件大事。」鍾慧儀憶述她在採訪過程中的感受:「參與籌備音樂會的家長,用自己的專業無償奉獻,就會有這個成果。」鍾慧儀身為家長,知道冒雨帶孩子外出是一件麻煩事:「但仍然有很多家長在大雨下,帶孩子到政總集會,我不認為他們是被煽動,我相信都是自發的行動。」

她認為,一直留在「門常開」裡面的政府官員,不能理解門外的民情,官民之間距離很大。她指政府之前一直以為,反國教運動是政黨在立法會選舉期間的「宣傳動作」,這是政府錯誤解讀民間聲音:「其實大聯盟中的成員很怕有政黨參與,他們不想事件政治化,堅持要與政黨切割。」鍾慧儀希望透過是次報道,釐清眾說紛紜的言論,將事實的真相說出來。